一種永磁體串聯的高壓永磁電機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17:59:45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機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永磁體串聯的高壓永磁電機。
背景技術:
作為高壓永磁電機,由於電機體積大,在較少極的分布上,尤其是4極或6極,通常每一極的所佔體積大,分布單一,每一磁極承擔磁能積過大,從電磁理論分析,失磁的可能性更大,同時消耗大量的磁鋼。由於高壓電機功率大,扭矩大,需要使用較大的機座,從磁能積轉換而言,需要更多的永磁體才能達到設計需要,但由於大功率較高轉速的高壓永磁電機極數較少,則每一極所能分配的永磁體較多,如果設計成一整塊磁極,如圖2所示,永磁體大而厚,無法在工藝上實現合理安裝,並且,由於磁鋼寬度太大,為避免失磁,只能增加磁鋼厚度,以減小寬和厚度的比值,避免磁鋼端面的失磁可能性。但這樣一來,永磁體厚度方向過度增加,使永磁體的利用率下降,無謂地增加了電機永磁體的用量,使電機的成本增加,最重要的是不可避免普通永磁電機轉子結構所帶來的失磁、效率低下等弊病。
現在也有部分高壓永磁電機採用如圖3或圖4所示的永磁體分布方式,但是這兩種分布方式雖然部分解決失磁問題,但是高壓永磁電機的反電動勢波形極差,雜散損耗多,且需要耗費更多的永磁體。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易於安裝,成本低,效率高,且避免失磁的一種永磁體串聯的高壓永磁電機。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永磁體串聯的高壓永磁電機,其包括定子鐵芯及與轉軸套接並與轉軸同步轉動的轉子鐵芯,所述定子鐵芯套設在轉子鐵芯的外圍,所述轉子鐵芯內部均布的嵌裝有多組永磁極,每組永磁極分別由多塊相互串聯的永磁體組成,所述多塊相互串聯的永磁體沿轉子鐵芯周向同軸布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永磁體串聯的高壓永磁電機,包括定子鐵芯及與轉軸套接並與轉軸同步轉動的轉子鐵芯,所述定子鐵芯套設在轉子鐵芯的外圍,所述轉子鐵芯內部均布的嵌裝有多組永磁極,每組永磁極分別由多塊相互串聯的永磁體組成,所述多塊相互串聯的永磁體沿轉子鐵芯周向同軸布置,這樣採用串聯永磁體形式,使高壓永磁電機產生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使高壓永磁電機的設計水平、工藝水平變得可靠並高效,同時真正能夠應用在各種複雜場合;採用串聯永磁體形式,每段長度設計恰當,可使反電動勢波型達到最佳,使定子產生的無用諧波最小,從而使諧波損耗最小,使電機達到高效;並且採用串聯永磁體形式,轉子衝片衝模具最為簡單,每塊磁鋼由於體積小,更加易於安裝,每塊永磁體寬度比較小,厚度則相對較大,可有效的避免失磁現象,同時每一極由數塊小的永磁體組成,可以保證足夠的磁能積,並且所有永磁體都為徑向充磁,永磁體磁場與定子磁場交匯面積較圖2,圖3,圖4都大,漏磁相對最小,永磁體的利用率最高,永磁體的用量最小,圖3和圖4的設計,由於永磁體磁場與定子磁場交匯都形成某種角度,採用本申請串聯永磁體形式比圖3能節省25%永磁體用量,比圖4能節省18%永磁體用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4是現有技術永磁體分布結構示意圖;
圖中:1.定子鐵芯,2.轉子鐵芯,3.轉軸,4.永磁極,5.永磁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最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所示,一種永磁體串聯的高壓永磁電機,其包括定子鐵芯1及與轉軸3套接並與轉軸3同步轉動的轉子鐵芯2,所述定子鐵芯1套設在轉子鐵芯2的外圍,所述轉子鐵芯2內部均布的嵌裝有多組永磁極4,每組永磁極4分別由多塊相互串聯的永磁體5組成,所述多塊相互串聯的永磁體沿轉子鐵芯2周向同軸布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永磁體串聯的高壓永磁電機,包括定子鐵芯及與轉軸套接並與轉軸同步轉動的轉子鐵芯,所述定子鐵芯套設在轉子鐵芯的外圍,所述轉子鐵芯內部均布的嵌裝有多組永磁極,每組永磁極分別由多塊相互串聯的永磁體組成,所述多塊相互串聯的永磁體沿轉子鐵芯周向同軸布置,這樣採用串聯永磁體形式,使高壓永磁電機產生預料不到的技術效果,使高壓永磁電機的設計水平、工藝水平變得可靠並高效,同時真正能夠應用在各種複雜場合;採用串聯永磁體形式,每段長度設計恰當,可使反電動勢波型達到最佳,使定子產生的無用諧波最小,從而使諧波損耗最小,使電機達到高效;並且採用串聯永磁體形式,轉子衝片衝模具最為簡單,每塊磁鋼由於體積小,更加易於安裝,每塊永磁體寬度比較小,厚度則相對較大,可有效的避免失磁現象,同時每一極由數塊小的永磁體組成,可以保證足夠的磁能積,並且所有永磁體都為徑向充磁,永磁體磁場與定子磁場交匯面積較圖2,圖3,圖4都大,漏磁相對最小,永磁體的利用率最高,永磁體的用量最小,圖3和圖4的設計,由於永磁體磁場與定子磁場交匯都形成某種角度,採用本申請串聯永磁體形式比圖3能節省25%永磁體用量,比圖4能節省18%永磁體用量。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