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洗印水洗水中痕量銀回收方法
2023-09-20 12:52:30 1
專利名稱:膠片洗印水洗水中痕量銀回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膠片洗印水洗水中痕量銀回收方法的改進。
對於工業廢液中的銀及其它貴金屬,多用電解方法加以回收。特別對於痕量貴金屬,採用大表面電極電解法,如杜邦公司的大表面電極電解法(Extended Surface Electrolysis,Chem.Eng.P29-32 Dec.22,1975)靠多孔電極達到增大電極表面的目的,但是,對於含有大量機械雜質的工業廢液,特別是象電影膠片洗印水洗水這樣的溶液中含有大量高分子化合物,很容易使多孔電極堵塞而降低回收效率。近年來,國內外有採用離子交換樹脂法回收銀的,即讓含銀廢液通過陽離子交換樹脂柱,使銀離子被樹脂截留,用衝洗劑把銀離子衝下,再使樹脂再生。顯然,這個方法要使用大量試劑並要再生樹脂而費物費時。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仍採用電解法,對杜邦公司電解法的電極加以改進,使之適用於含有大量高分子膠狀物及其它機械雜質的含銀廢液的電解,以回收其中的痕量銀。
附
圖1為電解法回收痕量銀的工藝流程圖。圖中〔1〕為貯液槽,〔3〕為裝有大面積電極的電解槽,〔2〕為離心水泵,〔4〕為恆電位器。附圖2為電解槽中固定在塑料板上的碳棒電極〔5〕排列方式的俯視圖。
本發明的技術特徵在於,由貯液槽〔1〕、電解槽〔3〕、離心水泵〔2〕和恆電位器〔4〕組成的電解法回收銀的工藝流程中,電解槽電極由多根碳棒〔5〕組成,以構成大面積的電極表面。按照這個流程電解回收銀時,控制陰極電位,使其比銀與初始含銀廢液組成的電極電位低0.12~0.15V。電積表面積(cm2)的選取為每小時電解膠片洗印水洗水(平均濃度為50PPm)量(升)的2500~3000倍。
用多根碳棒做為電極,可以精確地控制電極面積。並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電解裝置的設計。對於電影膠片洗印水洗水,一般銀含量較低,平均約為50PPm。這種情況下,電極面積的選擇一般為含銀廢液量(升)與電解時間(小時)比的2500~3000倍。如此設計,可回收95%以上的銀。對於一定量固定濃度的含銀廢液,電極表面積過小,要達到較高的回收率則費時很長;電極表面積過大,要增大設備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為增大電極表面,原則上碳棒越細越好,但要考慮電解液迴流時電極需要承受的機械強度,一般碳棒直徑4~6mm即可。陰極電位的控制不能太低。由於電影膠片洗印水洗水呈酸性,陰極電位太低則有氫氣逸出,嚴重影響銀在陰極表面的析出。
按以上原則選定電極表面控制陰極電位的電解方法可連續工作。因多用用於痕量銀的廢水電解,可在1年或更長的時間後把電解槽中電極吊出,置於另一個含濃銀離子有小陰極的電解槽中,加上反向電壓,在大電流密度下把銀轉移到小陰極上,成片狀析出,即為便於收集的純淨商品銀。
本發明除可以回收電影膠片洗印水洗水中的銀之外,可用於回收工業廢液中的其它任何貴金屬,如金、汞等,只要適當調整電極面積和陰極電位即可。
與離子交換樹脂法比較,由於本發明不需要任何化學試劑,不需要樹脂的再生處理,使得操作簡便,免去了樹脂再生的工序;成本低廉,回收1公斤銀只需10~20元錢;無任何二次汙染,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與多孔電極電解法相比,克服了前者不能應用於含有大量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弱點;同時,前者電解時控制槽電壓而本發明控制陰極電位而提高了電流效率,也改善了產品銀的質量;銀或緻密膜附著在陰極上,使銀的陽極溶出周期可達1年或更長的時間。給操作提供了方便。
實施例15升111PPm的電影膠片洗印水洗水置於20升聚氯乙烯板電解槽中。用泵使電解液不斷循環往復,陰極由直徑6mm、長24cm的碳棒180根組成。陰極電位控制在比銀與初始電解液組成的電極電位低0.14V,電解5小時後測定電解液銀含量為2PPm,回收率為98.2%。
權利要求
1.由貯液槽[1]、電解槽[3]、離心水泵[2]和恆電位器[4]組成的回收膠片洗印水洗水中痕量銀的工藝流程,其特徵在於電解槽中的電極由多根碳棒[5]構成。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膠片洗印水洗水中痕量銀的工藝方法,其特徵在於陰極電位控制在比銀與初始電解液組成的電極電位低0.12~0.15V。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收膠片洗印水洗水中痕量銀的工藝方法,其特徵在於電極面積(cm2)的選取為每小時電解膠片洗印水洗水(平均濃度50PPm)量(升)的2500~3000倍。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於膠片洗印水洗水中痕量銀回收方法的改進。仍採用大表面電極的電解方法。由於微孔電極易為高分子化合物堵塞,用多根碳棒實現增大電極表面的目的。適當選擇電極表面積。並控制陰極電位使銀緻密地在陰極表面析出。連續電解1年或更長的時間,用陽極溶出得到純淨的商品銀。操作簡便,成本低廉,每回收1公斤商品銀只需10~20元。
文檔編號C25C7/02GK1048733SQ8910461
公開日1991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1989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1989年7月11日
發明者李惠琳 申請人: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