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煎鍋的製作方法
2023-09-20 16:42:15 1
專利名稱:一種電煎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廚房用具,特別是一種煎鍋。 技術背景煎鍋,是一種平底的鍋。傳統的煎鍋,一般先製作成平板的鍋底,再與一個較矮的 鍋身壓合在一起,而且,作為鍋底的平板會較厚,以增大熱容量。採用外熱源來加熱鍋底。中 國專利ZL200620133174. 6,名稱為「蒸汽電煎鍋」(公開號200939060Y)的實用新型專利, 公開了一種蒸汽電煎鍋,包括有底座以及下方設有發熱裝置的煎鍋體,以及一個通向煎鍋 體內部,為其提供蒸汽的蒸汽發生裝置,它是將蒸鍋與煎鍋合而為一體。雖然其功能多樣, 顯然,結構也複雜化了,製作也較為複雜,增加了製作成本。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避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 作容易,成本較低,傳熱效果好,使用方便的電煎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如下措施來達到;一種電煎鍋,包括有鍋身,鍋耳,鍋蓋,以及煎盆,鍋身與煎盆是經壓合而連成一體 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煎盆的表面是一塊平板的鋁板,在煎盆的底面,經壓機壓出有一道 電熱管槽,在該電熱管槽裡壓入有電熱管,在該煎盆的底面,覆蓋有一個底盆。在上述的底盆的平板上,開出有若干個散熱孔。上述的鍋身,是一個橢圓形的或圓形的矮身鍋身。本實用新型電煎鍋,具有如下優點1.結構簡單。本實用新型的電煎鍋,鍋身與煎盆連成一體,製作較為簡便,只需使 用模壓即可,加熱元件也被壓合在煎盆裡。主要功能部件是煎盆,是一塊只見平平的厚鋁 板,簡樸而美觀。2.使用方便。加熱方式採用電熱式,便於操控,可以方便地調溫。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非限定性的敘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電煎鍋的外形圖;圖2是上述電煎鍋去掉鍋蓋後的外形圖;圖3上述電煎鍋去掉鍋身後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上述電煎鍋的底面形狀示意圖;圖5是上述電煎鍋的煎盆底面結構示意圖;圖6是上述電煎鍋的底盆形狀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電煎鍋的鍋身與煎盆壓合後的底部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該另一種電煎鍋的立面結構(含隱藏元件)形狀示意圖。[0020]各圖之中,1是鍋身,2,2』是鍋耳,3是鍋蓋,11是煎盆,12是底盆,13是電熱管槽, 14是電熱管,121是底盆上的散熱孔。
具體實施方式
用不鏽鋼板壓製出一個橢圓形的鍋身1,以及配套的鍋蓋3,鍋耳2,2』,和煎盆11, 其中鍋耳2,2』分別製成一個支座,使鍋身1以及煎盆11被支承在該支座上;該鍋身1與煎 盆11是被壓合成一體的,其中煎盆11由一塊8mm厚的鋁板,切割成一塊橢圓形的平板,其 大小與鍋身1配套。在上述煎盆11的鋁板底面,先壓出一道電熱管槽13,將一根電熱管14置於該槽的 槽位裡,電熱管的電源接頭露出在鋁板外,用250噸油壓機將電熱管14壓入槽位裡,使管的 底面及兩邊側面,與槽位的三個面緊密連接。再將煎盆11與鍋身1,使用2000噸 2500噸 磨擦壓力機,整體進行模壓,使鍋身1與煎盆11粘合一起;最後,將一個具有散熱孔121的 底盆12,覆蓋在上述已壓入有電熱管的煎盆11的底面上。成為一個橢圓形的帶有鍋耳支座 的電煎鍋。如圖1 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電煎鍋的另一實施例,其鍋身與煎盆不是橢圓形、而是圓形,如附圖7 所示;這是一個具有矮身鍋身的煎鍋底面去除底盆後的形狀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一根 電熱管的形狀,其製作方法與上述橢圓形電煎鍋的相同,它的煎盆與鍋身也是粘合在一起 的,所看到的是煎盆的底面,鍋身上的鍋耳與鍋蓋,省略沒有畫出來。無論是橢圓形的或是 圓形的煎鍋,本實用新型電煎鍋適用於各種煎鍋。
權利要求一種電煎鍋,包括有鍋身(1),鍋耳(2,2』),鍋蓋(3),以及煎盆(11),鍋身(1)與煎盆(11)是經壓合而連成一體的,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煎盆(11)的表面是一塊平板的鋁板,在煎盆(11)的底面,經壓機壓出有一道電熱管槽(13),在該電熱管槽(13)裡壓入有電熱管(14),在該煎盆(11)的底面,覆蓋有一個底盆(1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煎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的底盆(12)的平板上,開出 有若干個散熱孔(121)。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電煎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鍋身(1),是一個橢圓 形的或圓形的矮身鍋身。
專利摘要一種電煎鍋,包括鍋身1,鍋耳2,鍋蓋3與煎盆11、鍋身與煎盆11經壓機壓合成一體。在煎盆11的底面,壓出有一道電熱管槽13,置入電熱管14後,再與鍋身1壓合,使電熱管固定,煎盆11的底面覆蓋上底盆12,煎盆的表面成為一塊平板。鍋身與煎盆的形狀,有橢圓形的或是圓形的。本實用新型電煎鍋,結構簡單,製作容易,使用方便,適用於各種煎鍋。
文檔編號A47J37/10GK201727395SQ20102015249
公開日2011年2月2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1日
發明者餘敬源, 馮榮基, 葉燦雄, 李廣彬, 梁衛民, 梁建秀, 潘德贏, 鍾洪偉, 陳啟星, 黃志榮 申請人:廣東凌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