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內行位脫模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08:48:24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新型內行位脫模機構。
背景技術:
在注塑生產中,很多倒扣可通過斜頂來實現頂出脫模,但對於很多比較小的產品來說,如果頂出行程太大,兩邊的斜頂會出現碰撞現象,這個時候就不能用斜頂頂出脫模。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新型內行位脫模機構,可同時對多個行位同時脫模,不需要每個扣位都設計斜頂,減少了零件的數量和裝配難度。對於尺寸小,多扣位產品很適合。大的方便了需內行位脫模的設計和組裝,給模具行業注入了新的動力。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新型內行位脫模機構,包括鏟基、內行位本體、縮呵固定板和設置於縮呵固定板上的母模仁,所述鏟基為上小下大的錐臺式結構,所述鏟基的底部固定連接在縮呵固定板上,所述鏟基的四周表面凹陷有凹槽結構,所述內行位本體相應有外凸結構,所述內行位本體通過相應的外凸結構和凹槽結構可滑動的設置在鏟基的四周;所述母模仁有安裝腔,所述鏟基、內行位本體安裝在母模仁的安裝腔中。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凹槽結構為燕尾槽,所述外凸結構為燕尾。
將鏟基安裝在縮呵固定板上,內行位本體安裝在母模仁上,扣雞控制縮呵固定板的行程。母模仁安裝在B板上,由回針連接。生產時,由於開模動,縮呵固定板下移,帶動鏟基滑動,由於內行位本體與鏟基上的外凸結構和凹槽結構相互配合,此時會產生制動,使得內行位會內縮運動,從而實現內行位脫模。
鏟基上有燕尾槽,內行位本體與燕尾槽相互配合,當縮呵固定板隨著開模過程打開時,由於鏟基上燕尾槽和內行位本體的作用,鏟基向下移動,內行位本體向內縮脫離扣位;所述扣雞之間的精定位機構是由兩套扣雞相互配合來實現的,一套控制前模開模行程,一套控制後模開模行程,後模開模行程及為鏟基下移行程。開模時當縮呵固定板打開,縮呵固定板帶動鏟基往下,內行位本體在母模仁和鏟基的作用下向內縮脫離扣位,當扣雞達到最大行程,內行位停止運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新型內行位脫模機構,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本低、封膠良好,適應於多種小產品內行位脫模的模具結構。本機構可同時對多個行位同時脫模,不需要每個扣位都設計斜頂,減少了零件的數量和裝配難度。對於尺寸小,多扣位產品很適合。大的方便了需內行位脫模的設計和組裝,給模具行業注入了新的動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安裝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方式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如圖1、2和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新型內行位脫模機構,包括鏟基1、內行位本體2、縮呵固定板和設置於縮呵固定板上的母模仁5,所述鏟基1為上小下大的錐臺式結構,所述鏟基1的底部固定連接在縮呵固定板上,所述鏟基1的四周表面凹陷有凹槽結構3,所述內行位本體相應有外凸結構4,所述內行位本體2通過相應的外凸結構4和凹槽結構3可滑動的設置在鏟基1的四周;所述母模仁5有安裝腔,所述鏟基1、內行位本體2安裝在母模仁5的安裝腔中。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凹槽結構3為燕尾槽,所述外凸結構4為燕尾。
將鏟基安裝在縮呵固定板上,內行位本體安裝在母模仁上,扣雞控制縮呵固定板的行程。母模仁安裝在B板上,由回針連接。生產時,由於開模動,縮呵固定板下移,帶動鏟基滑動,由於內行位本體與鏟基上的外凸結構和凹槽結構相互配合,此時會產生制動,使得內行位會內縮運動,從而實現內行位脫模。
鏟基上有燕尾槽,內行位本體與燕尾槽相互配合,當縮呵固定板隨著開模過程打開時,由於鏟基上燕尾槽和內行位本體的作用,鏟基向下移動,內行位本體向內縮脫離扣位;所述扣雞之間的精定位機構是由兩套扣雞相互配合來實現的,一套控制前模開模行程,一套控制後模開模行程,後模開模行程及為鏟基下移行程。開模時當縮呵固定板打開,縮呵固定板帶動鏟基往下,內行位本體在母模仁和鏟基的作用下向內縮脫離扣位,當扣雞達到最大行程,內行位停止運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新型內行位脫模機構,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本低、封膠良好,適應於多種小產品內行位脫模的模具結構。本機構可同時對多個行位同時脫模,不需要每個扣位都設計斜頂,減少了零件的數量和裝配難度。對於尺寸小,多扣位產品很適合。大的方便了需內行位脫模的設計和組裝,給模具行業注入了新的動力。
最後應說明的是: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並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