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草分離打稻的製造方法
2023-10-05 09:55:24 2
穀草分離打稻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的穀草分離打稻機,由攔谷罩1、機架6、脫粒滾子2、皮帶輪4、皮帶24、動力17、穀草分離篩25、集谷桶5、擋谷板23以及輸送裝置構成;具有構造簡單、能將碎草與穀粒分離、裝穀粒時比較方便等特點,既可用於稻穀脫粒,也可用於小麥脫粒,是一種既能適應平原地區,又能適應山區使用的較為理想的糧食收割脫粒裝置。
【專利說明】穀草分離打稻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糧食收割脫粒裝置,特別是一種穀草分離打稻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用於水稻收割脫粒的農機具主要有打稻機和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適合北方平原地區,打稻機則適合南方丘陵山區。傳統的打稻機,只能將穀粒(甚至包括谷穗)從稻草上分離,夾在穀粒中的碎草屑只能依賴其後續的工作來分離;同時,脫下來穀粒還需要人工進行集裝,因而使用過程中很不方便。為此,多年來,有很多的能工巧匠進行了改良研究,也研究出了很多能將碎草與穀粒分離的打稻機,這類打稻機的共同特點是增加了穀草振動分離篩和穀粒輸送帶,雖然使用時較為方便,但這類打稻機的構造較為複雜。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構造簡單、能將碎草與穀粒分離、裝穀粒時比較方便的稻穀脫粒裝置。
[0004]本發明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發明一種穀草分離打稻機:由攔谷罩1、機架6、脫粒滾子2、皮帶輪4、皮帶24、動力17構成;機架6的上端裝攔谷罩1,上面中間安裝脫粒滾子
2;動力17裝在機架6的前面右側部位;在機架6內脫粒滾子2的下面自內向外依次裝有半圓柱面狀的穀草分離篩25和集谷桶5,集谷桶5的右側中間開有出谷口 36。
[0005]在集谷桶5右側中間的出谷口處兩`側還裝有分別向中間收斂的擋谷板23。
[0006]在集谷桶5的下面還裝有由左支架8、右前支架18、右後支架31、左滾筒12、左滾筒軸11、輸送帶9和右滾筒27、右滾筒軸19以及滾筒皮帶輪21、滾子小皮帶輪33、滾筒皮帶22構成的輸送裝置;左滾筒軸11裝在左滾筒12內,一起裝在左支架8上;右滾筒軸19裝再右滾筒27內,滾筒皮帶輪21裝在右滾筒軸19的後端,一起裝在右前支架18和右後支架31上;擋谷板23的下邊貼近輸送帶9的上面。
[0007]本發明的穀草分離打稻機,由於採用了兩層間隔一定距離的半圓柱面狀的穀草分離篩和集谷桶,被脫粒滾子脫下的穀粒與碎草,在穀草分離篩中,穀粒被直接篩入集谷桶內,碎草則留在篩內,並在脫粒滾子旋轉擾動的氣流作用下,被帶向穀草分離篩的前端而排出,並在此過程中,遺漏在碎草上的穀粒得到了進一步的脫離;整個穀草分離過程不需增加動力,因而其結構比較簡單、體積較小。同時,在集谷桶的下面,還裝有穀粒輸送裝置,可將集谷桶內的穀粒隨時輸送至輸送裝置尾端下面盛穀粒的容器中,不需要再次盛裝穀粒,故使用十分方便。如果不安裝穀粒輸送裝置,直接在集谷桶的下面擱置一個裝谷的容器,不但使用時依然比較方便,而且其結構將會更加簡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附圖1是本發明的主視圖;
[0009]附圖2是本發明的俯視圖;[0010]附圖3是本發明沿A—A軸線的剖視圖;
[0011]附圖4是本發明的K部位的放大視圖;
[0012]附圖5是本發明帶有輸送裝置的主視圖;
[0013]附圖6是本發明帶有輸送裝置的俯視圖;
[0014]附圖7是本發明沿A'——A'軸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0016]實施例一:
[0017]本實施例是由攔谷罩1、機架6、脫粒滾子2、皮帶輪4、皮帶24、動力17、穀草分離篩25、集谷桶5、擋谷板23以及輸送裝置構成。
[0018]機架6為上下兩層框架狀,其下層框架上面鋪有底板34,可以避免整機在水田中下陷。在機架6的上端裝有可方便拆卸的攔谷罩1,用於防止脫粒時穀粒四處飛濺;其上面中間安裝脫粒滾子2,脫粒滾子軸3的兩端穿過裝在機架6上層前後邊框架中部的脫粒滾子軸承座32後,其前端裝動力輸入皮帶輪4。
[0019]穀草分離篩25和集谷桶5均為半圓柱面狀,兩者呈層迭狀安裝在脫粒滾子2的下面,且這兩者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集谷桶5的前後兩側呈封閉狀,其右側中間還開有出谷Π 36。
[0020]擋谷板23為對稱的兩塊,分別裝在集谷桶5右側中間出谷口 36處的兩側,並分別向中間收斂,該板可以將出谷口 36滑落出來的穀粒擋向中間,便於穀粒集中地進入用於收集的容器35中。
[0021]浮板13為船形,由螺栓16固定在機架6的前面右側部位,其上固定有可調節皮帶長度的動力安裝架15,柴油機17裝於其上;在動力安裝架15的右後部位還裝有牽引手柄14。
[0022]使用時,柴油機17通過皮帶24將動力傳遞給皮帶輪4和脫粒滾子2作順時針方向轉動。收割脫粒人員站在機架6的前端,將割下的稻杆伸入到攔谷罩I內的脫粒滾子2上進行脫粒,由於穀草分離篩25的間隙較大,穀粒被直接篩入集谷桶5內,碎草則留在篩內,在脫粒滾子2旋轉擾動的氣流作用下,被帶向穀草分離篩25的前端,在此過程中,遺漏在碎草上的穀粒將得到進一步的脫離,碎草則被排出。被篩入集谷桶5內的穀粒,主要集中在集谷桶5的右側,由於集谷桶5的右側中間開有出谷口 36,故這些穀粒直接落在了裝於其下部用於收集的容器35中。一些少量被帶至集谷桶5左側的穀粒,在機器本身的振動及本身的重力作用下,會沿著集谷桶5左側的圓弧面滑向其下部中間的出谷口 36而落到容器35中。
[0023]當需要在稻田裡移動時,向右移動則握住牽引手柄14拉動即可,向左移動則握住裝在機架6的前面上部兩端的牽引手柄7拉動即可;當需要越田或移動較遠距離時,可將動力安裝架15與機架6的固定螺栓16取下,機架6與浮板13 —分為二,作一擔即可挑走。
[0024]實施 例二:
[0025]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加裝一個穀粒輸送裝置而構成的。機架6為上下兩層框架狀,其下層框架上面鋪有底板34,可以避免整機在水田中下陷。在機架6的上端裝有可方便拆卸的攔谷罩1,用於防止脫粒時穀粒四處飛濺;其上面中間安裝脫粒滾子2,脫粒滾子軸3的兩端穿過裝在機架6上層前後邊框架中部的脫粒滾子軸承座32後,其前端裝動力輸入皮帶輪4,後端裝滾子小皮帶輪33。
[0026]輸送裝置包括左支架8、右前支架18、右後支架31、左滾筒12、左滾筒軸11、輸送帶9和右滾筒27、右滾筒軸19以及滾筒皮帶輪21、滾子小皮帶輪33、滾筒皮帶22。左支架8包括相同的兩個「T」形狀的前、後支架,分別裝在機架6前後面的左上部位,其「T」形上面的「一」的右端帶有叉口 ;左滾筒12中間的左滾筒軸11的兩端裝在叉口中,用螺母10固定。右前支架18和右後支架31均呈倒「7」字狀,分別裝在機架6右側面上部的前後部位,其倒「7」字狀的豎邊的下端開有凹槽29 ;右滾筒27中間的右滾筒軸19的後端部安裝滾筒皮帶輪21後,其兩端裝在凹槽中,用螺母20和螺母30固定。輸送帶9繞裝在左滾筒12和右滾筒27之間。左滾筒12和右滾筒27的兩端分別裝有軸承,還分別裝有軸承間隙調整螺母26和軸承間隙調整螺母28。滾筒皮帶22繞裝在滾筒皮帶輪21和滾子小皮帶輪33之間。擋谷板23分別裝在集谷桶5右側中間出谷口 36處的兩側,並分別向中間收斂,該擋谷板23的下邊貼近輸送帶9的上面,可以將輸送帶9輸送出來的穀粒刮向中間,便於穀粒集中地進入用於收集的容器中。
[0027]其它部件和構造與實施例一相同。
[0028]使用時,柴油機17通過皮帶24將動力傳遞給皮帶輪4和脫粒滾子2作順時針方向轉動,再由滾子小皮帶輪33、滾筒皮帶22傳至滾筒皮帶輪21,帶動右滾筒27、輸送帶9以及左滾筒12也作順時針方向轉動。收割脫粒人員站在機架6的前端,將割下的稻杆伸入到攔谷罩I內的脫粒滾 子2上進行脫粒,由於穀草分離篩25的間隙較大,穀粒被直接篩入集谷桶5內,碎草則留在篩內,在脫粒滾子2旋轉擾動的氣流作用下,被帶向穀草分離篩25的前端,在此過程中,遺漏在碎草上的穀粒得到進一步的脫離,碎草則得以排出。被篩入集谷桶5內的穀粒,主要集中在集谷桶5的右側,由於集谷桶5的右側中間開有出谷口 36,故這些穀粒直接落在了輸送帶9上被輸送至用於收集的容器中。一些少量被帶至集谷桶5左側的穀粒,在機器本身的振動及本身的重力作用下,會沿著集谷桶5左側的圓弧面滑向其下部中間的出谷口 36而落到輸送帶9上被輸送出來。當需要移動時,其操作與實施例一相同。
[0029]本發明的穀草分離打稻機,既可用於稻穀脫粒,也可用於小麥脫粒。
【權利要求】
1.一種穀草分離打稻機,是由攔谷罩(I)、機架(6)、脫粒滾子(2)、皮帶輪(4)、皮帶(24)、動力(17)構成;機架(6)的上端裝攔谷罩(1),上面中間安裝脫粒滾子(2);動力(17)裝在機架(6)的前面右側部位;其特徵在於:在機架(6)內脫粒滾子(2)的下面自內向外依次裝有半圓柱面狀的穀草分離篩(25 )和集谷桶(5 ),集谷桶(5 )的右側中間開有出谷口(3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穀草分離打稻機,其特徵在於:在集谷桶(5)右側中間的出谷口處兩側還裝有分別向中間收斂的擋谷板(23 )。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穀草分離打稻機,其特徵在於:在集谷桶(5)的下面還裝有由左支架(8)、右前支架(18)、右後支架(31)、左滾筒(12)、左滾筒軸(11)、輸送帶(9)和右滾筒(27)、右滾筒軸(19)以及滾筒皮帶輪(21)、滾子小皮帶輪(33)、滾筒皮帶(22)構成的輸送裝置;左滾筒軸(11)裝在左滾筒(12)內,一起裝在左支架(8)上; 右滾筒軸(19)裝再右滾筒(27)內,滾筒皮帶輪(21)裝在右滾筒軸(19)的後端,一起裝在右前支架(18)和右後支架(31)上;擋谷板(23)的下邊貼近輸送帶(9)的上面。
【文檔編號】A01F12/44GK103749097SQ201410003038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5日
【發明者】蔣國富, 黃建國, 蔣有名 申請人:祁陽宏泰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