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於無線網絡的智能農業灌溉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21:19:54 2

本實用新型屬於農業自動化控制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於無線網絡的智能農業灌溉系統。
背景技術:
現階段,我國部分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已經超越了水資源及水環境的承載能力,水汙染加劇及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成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加快建設節水防汙型社會是必然選擇。渠道輸水是我國農田灌溉的主要輸水方式,水渠渠道灌溉作為應用最廣泛的輸水方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普遍較低,水的利用率僅為45%,由於水資源不足及利用率低下,存在灌溉不及時和超額灌溉等用水浪費現象,導致水資源短缺與需水量之間的矛盾逐年增加,同時,由於傳統的灌溉方法不僅費時費力、浪費嚴重,而且產出的產品的質量也無法保證。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基於無線網絡的智能農業灌溉系統。該系統能夠實現灌溉智能化和自動化,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也能夠節約水資源。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於無線網絡的智能農業灌溉系統,包括中心主機、抽水泵和水管。
所述中心主機上設有顯示屏和無線信號接收器,所述抽水泵與水管相連接。
所述抽水泵上設有抽水泵無線信號接收器。
所述水管的分支管道上設有若干噴水槍。
所述水管上設有流量控制器,所述流量控制器位於噴水槍後方,所述流量控制器上設有流量控制器無線信號接收器。
所述噴水槍的前端和下側面上設置有若干噴水孔。
所述噴水槍的下方地面上設有土壤溼度傳感器,所述土壤溼度傳感器上設有無線信號發射器。所述土壤溼度傳感器能夠隨時感應附近土壤的溼度,並將土壤溼度信息通過無線信號發射器發送給中心主機。
進一步的,所述水管的分支管道上設有若干球形轉座,所述噴水槍設於球形轉座上。
進一步的,所述水管的分支管道上設有電機,所述電機用於帶動球形轉座進行360度轉動。
進一步的,所述噴水槍的前端為斜面。
進一步的,所述流量控制器的下方設置有定時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中心主機設置標準溼度參數,依靠土壤溼度傳感器,對土壤溼度進行實時監控,當土壤溼度達到該參數時,傳感器會將溼度信號轉化為數位訊號通過無線網絡傳輸給主機,主機接收到信號後,根據信號進行灌溉,並自主控制灌溉量及灌溉時間,實現智能灌溉。該系統利用先進的無線網絡技術,實現灌溉智能化,灌溉自動化,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也能夠實現水資源的充分利用,節約水資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部放大圖。
附圖標記:1-中心主機,2-抽水泵,3-水管,4-噴水槍,5-球形轉座,6-電機,7-定時器,8-流量控制器,9-土壤溼度傳感器,10-無線信號發射器,11-顯示屏,12-無線信號接收器,13-抽水泵無線信號接收器,14-流量控制器無線信號接收器,15-噴水孔,16-斜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於理解,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描述: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基於無線網絡的智能農業灌溉系統,包括中心主機1、抽水泵2和水管3。
中心主機1上設有顯示屏11和無線信號接收器12。
抽水泵2與水管3相連接。抽水泵2上設置有抽水泵無線信號接收器13。
水管3的分支管道上設置有若干球形轉座5,球形轉座5上設有噴水槍4;水管3上設置有流量控制器8,流量控制器8位於球形轉座5的後方,流量控制器8上設置有流量控制器無線信號接收器14,流量控制器8的下方設置有定時器7。水管3的分支管道上設置有電機6,電機6用於帶動球形轉座5進行360度轉動。
噴水槍4的前端設置有斜面16。噴水槍4的下側面和斜面16上設置有若干噴水孔15。
噴水槍4的下方地面上設有土壤溼度傳感器9,土壤溼度傳感器9上設有無線信號發射器10。土壤溼度傳感器9可以隨時感應附近土壤的溼度,並將土壤溼度信息通過無線信號發射器10發送給中心主機1。
使用時,土壤溼度傳感器9可以感應附近土壤的溼度,並將土壤溼度信息通過無線信號發射器10和無線信號接收器12發送給中心主機1。如所有的溼度均在設定範圍內,抽水泵2處於停機狀態;如檢測到任何一個溼度低於設定的最小值,中心主機1通過無線信號接收器12和抽水泵無線信號接收器13進行抽水灌溉。同時中心主機1通過無線信號接收器12和相應的流量控制器無線信號接收器14打開相應的流量控制器8,進行及時灌溉,噴水孔可以使灌溉均勻。電機6可以帶動球形轉座5進行360度轉動,球形轉座5帶動噴水槍4進行360度均勻灌溉。當土壤溼度傳感器9監測到周邊土壤溼度達到設定的最大值時,自動停止灌溉。管理人員可以通過顯示屏11及時了解各個區域的土壤溼度信息。
上述實施例只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舉例說明或解釋,而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修改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倘若這些修改和變型屬於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範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包含這些修改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