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讀後感作文500字
2023-10-14 17:24:04 3
老舍的《茶館》以北京一座茶館為舞臺,利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特點,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踞時期和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下面是茶館的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茶館》讀後感一: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並隨著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著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這齣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裡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裡,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麵」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茶館》讀後感二:
上禮拜的今天,我說過我要讀《復活》的,然而那本書並不是很薄,所以一時半會也讀不完。為了今天完成作業,只有先將較薄的《茶館》讀完。
老舍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紹了。倒是寫作背景得說說:話劇《寫於1956至1957年間,它是老舍一生中最優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老舍寫小說很少,卻寫了不少的戲。在寫《茶館》之前,他寫了話劇《春華秋實》、《西望長安》,在《茶館》之後寫了《紅大院》、《女店員》和《全家福》等。《茶館》跟這些配合時事政治的作品,在題材、風格以及創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樣,他重新寫起了解放前寫慣了的「陳年往事」。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很好的時代縮影,《茶館》也不例外。這本書包含了三個時代,每一幕就是一個時代。
故事發生在一個茶館裡,時代在變,茶館也在變。「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麼活著和怎麼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這是老舍自己評價《茶館》時說的。那人物究竟是怎麼活的?又是怎麼死的呢?我們就拿茶館的掌柜來說。
「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見著誰我都鞠躬,請安,作揖。」這是王掌柜他自己說的。王利發精明、善良、勤勞,善於經營。他膽小怕事,本著莫談國事的處世原則,靠自己的力氣掙錢度日。可是,他越怕國事,這國事就越是不斷地往他的茶館裡鑽。他信奉改良主義,可改來改去,這茶館越改越糟。在第三幕裡,王掌柜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變得老於世故了,再也不像從前那樣見人陪笑、作揖、夾著尾巴做人了。他也敢罵國民黨了。人生的磨難,使他變得倔強起來。
可最終他是怎麼死的呢?他自己上吊死了。臨死前,他把家人打發到解放區去,自己和常四爺、秦二爺聚在茶館裡撒起紙錢來。三位老人苦中作樂,為自己送終,聊以自慰,這令人憐憫。一輩子渴望改良的人就這樣稀裡糊塗地死了。這就是王利發的人生悲劇。
《茶館》裡的其他人,兒子還是遵循老子的處世態度,有的甚至變本加厲。這是時代的悲哀。
《茶館》讓我們看清了那三個黑暗時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一個個破落、衰敗。《茶館》不愧為「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茶館》讀後感三:
《茶館》這篇話劇是當代作家舒慶春老先生的話劇傑作,初讀《茶館》,雙眸便煥然一新了。與其他的話劇不同,老舍巧妙地僅用了兩三萬字描繪出了了中華民族古典的象徵——茶館,同時也用精緻的語言,在字裡行間,送走了3個時代。
老舍的《茶館》使我對舊中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前的我,說起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時,總覺得是一句表面上的話,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但自從我看完了,《茶館》對這一句話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從抽象的概念便成了深有體會的畫面。面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我的心緊張了;面對當時人們的依依不捨,我的眼睛模糊了;面對當時人們的無奈,我深表同情,這一切的一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這位「語言大師」帶給我們不僅僅是一部話劇,他帶給我們的是對人生的思考。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天都在為下一頓飯在哪裡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著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