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為嶽飛刺字
2023-10-15 03:59:39 1
南宋抗金英雄嶽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字,昭示愛國心跡,歷來為人稱道。但是嶽飛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沒有詳細記載,民間流傳有多種版本,一種說法是嶽母刺字,激勵嶽飛報效國家。也有人考證說,嶽飛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嶽飛背上的「盡忠報國」究竟從何而來,歷史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嶽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歷史上確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嶽母鼓勵兒子上戰場的意願,但不是嶽母親手所刺
《宋史·嶽飛傳》有記載,當嶽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訊。嶽飛義正詞嚴,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並當著何鑄面「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裡」。浩然正氣,令何鑄汗顏詞窮。
北京青年報報導,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遊彪認為,嶽飛的母親姚氏是一個農家婦女,識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親手在嶽飛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但極有可能的是,他母親為了鼓勵他放心去戰場打仗,請人在嶽飛背上刺的。
宋代實行募兵制,為了加強對士兵的管理和控制,要求「刺字為兵」
關於嶽飛背部刺字還有一種說法,嶽飛久懷報國之志,曾三次從軍抗金殺敵。他於宣和四年(1122年)19歲時第一次應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約是此時所為,因為北宋末年「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貫徹執行。所以嶽飛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遊彪教授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通過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斷嶽飛背上的字不是因為他當兵才刺的。
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國家正規軍完全靠募兵的時代。漢唐和元明清都是實行徵兵制,所謂徵兵就是一種兵役,只要是國家的公民,都要被強行服兵役。
兩宋的募兵制則是國家從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國家出錢僱傭他們。所以宋代的軍隊都是國家花錢養的僱傭兵,人員來源比較複雜,遊民、饑民和犯過法的人都可以應募入伍,這就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為了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和控制,「刺字為兵」就成為了一種規範運作的制度,只要是應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為標記。趙匡胤認為應該把兵和民分開,兵民分開控制,有利於國家的穩定,有利於皇帝的統治。南宋人牛弁《曲洧舊聞》也說:「藝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刺字以為兵。」據古書零星記載,一般是取「松煙墨」,入管針(類似於管狀針頭)畫字於身,直刺肌膚,塗以藥酒即成。
嶽飛刺字的內容和部位都不符合宋代士兵刺字的規定
宋代有兩種軍隊需要刺字,一種是禁軍,就是國家的作戰部隊;一種是廂軍,相當於現在的工程兵,國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橋補路等,都是由廂軍來完成。禁軍和廂軍都有各自固定的番號,為了便於識別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屬部隊的番號,不會是其他的內容。這樣使得士兵不能隨心所欲地流勸和逃跑。
還有牢城兵,比如說水滸傳裡面的林衝。他犯罪之後被發配到滄州當兵,這種兵是帶有徭役性質的,也會刺上諸如牢城第幾指揮之類的標記。
所以遊彪教授說,從嶽飛背部刺字的內容——「盡忠報國」來分析,不可能是他應募當兵的時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代的規定,宋代給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開始刺在臉上,人為地把士兵和社會普通階層分開,這對士兵是一種歧視。
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社會,武將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進士出生的人,社會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嚴重的社會歧視。因為當時就是一個尚文的時代,連軍官都受到歧視,更不用說普通的士兵了。當然也不乏有開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這種歧視士兵的做法並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調整。後來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
而且給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於管理和控制,所以才會選擇刺在臉上和手心手背這些相對明顯的地方。如果像嶽飛那樣刺在背上,太隱蔽了,根本沒有任何標誌作用。所以這也說明嶽飛背部的「盡忠報國」不符合「刺字為兵」的募兵制度。
「盡忠報國」為什麼後來誤傳成為了「精忠報國」?
現在也有一些關於嶽飛的史料記載,把「盡忠報國」寫作了「精忠報國」。遊彪教授認為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關係。
嶽飛在對抗金兵入侵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表彰嶽飛,當時的皇帝宋高宗御賜了「精忠嶽飛」四個字給嶽飛,並且讓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寫有「精忠嶽飛」的旗幟。以後凡是嶽飛出徵的時候,都會帶上這面寫有「精忠嶽飛」的大旗幟。到了明清以後,「盡忠報國」就變成了「精忠報國」,這實際上是明清人的誤解。
遊彪教授說,明清時期,把「盡忠報國」變為「精忠報國」,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帝權,因為「精忠」這兩個字是宋高宗御賜的。想要激勵當時的老百姓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發揚這樣一種精忠報國的精神。實際上,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佔統治地位,漢人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到了明朝,儘管朱元璋建立起漢人統治的政權,但實際上明朝時期,外患仍然很嚴重,北方的蒙古勢力很強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全體老百姓用這種「精忠報國」的精神來鞏固和捍衛漢人的政權。所以「盡忠報國」就慢慢流傳成了「精忠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