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軌起吊夾具的製作方法
2023-09-23 19:09:55 1
專利名稱:鋼軌起吊夾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鋼軌起吊的專用夾具。
背景技術:
目前使用的鋼軌起吊的夾具結構主要是剪式結構,如中國專利文獻號為CN201077713Y所公開的鋼軌專用的夾具及組合吊具,用於港口、鋼廠鋼軌起吊鋼軌的夾具。這種結構的鋼軌起吊夾具結構笨重、操作時不靈活。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鋼軌起吊夾具。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鋼軌起吊夾具,包括由兩個外夾板固定而成的第一彎鉤、連接銷和第二彎鉤,所述第二彎鉤由兩個內夾板固定而成,第一彎鉤和第二彎鉤的上端均開設有豎向腰子孔,第一彎鉤和第二彎鉤相對布置,且第二彎鉤的兩個內夾板上端插在第一彎鉤的兩個外夾板之間,所述連接銷松配合地插在第一彎鉤和第二彎鉤的豎向腰子孔中。所述連接銷一端具有凸臺,另一端具有開口銷孔,凸臺和開口銷孔均位於相應的外夾板外側,開口銷孔中插有開口銷,所述連接銷上裝有墊片,墊片夾在開口銷與相應的外夾板之間。所述兩個外夾板通過第一連接板固定成一體,所述兩個內夾板通過第二連接板固
定成一體。採用上述結構後,使用時,只要提起連接銷,連接銷沿內、外夾板的豎向腰子孔向上滑動,就能夠使第一彎鉤和第二彎鉤自動夾緊被吊鋼軌。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體積小、質量輕、操作方便、自動夾緊、裝拆方便、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的特點。
以下結合附圖給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鋼軌起吊夾具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左視圖。圖3是圖1沿A —A線的剖視圖;圖4是圖2沿B — B線的剖視(順時針旋轉90°後)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4、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鋼軌起吊夾具,包括由兩個外夾板1-1固定而成的第一彎鉤1、連接銷2和第二彎鉤3,所述第二彎鉤3由兩個內夾板3-1固定而成,第一彎鉤I和第二彎鉤3的上端均開設有豎向腰子孔1-3、3-3,第一彎鉤I和第二彎鉤3相對布置,且第二彎鉤3的兩個內夾板3-1上端插在第一彎鉤I的兩個外夾板1-1之間,所述連接銷2松配合地插在第一彎鉤I和第二彎鉤3的豎向腰子孔1-3、3-3中。如圖3、4所示,為了使結構更合理、便於裝拆,所述連接銷2 —端具有凸臺2-1,另一端具有開口銷孔2-2,凸臺2-1和開口銷孔2-2均位於相應的外夾板1-1外側,開口銷孔2-2中插有開口銷4,所述連接銷2上裝有墊片5,墊片5夾在開口銷4與相應的外夾板1_1之間。如圖1、2、3、4、5所示,所述兩個外夾板1-1通過第一連接板1-2固定成一體,所述兩個內夾板3-1通過第二連接板3-2固定成一體。如圖1、2、3、4、5所示,在用本實用新型對鋼軌起吊時,連接銷2沿內、外夾板3-1、
1-1的豎向腰子孔3-3、1-3向下滑動,張開第一彎鉤I和第二彎鉤3並對鋼軌的軌頂進行夾持;完成夾持後進行起吊,連接銷2受到繩索向上的拉力沿內、外夾板3-1、1-1的豎向腰子孔3-3、1-3向上滑動,使第一彎鉤I和第二彎鉤3自動夾緊被吊鋼軌。
權利要求1.一種鋼軌起吊夾具,包括由兩個外夾板(1-1)固定而成的第一彎鉤(I)、連接銷(2)和第二彎鉤(3),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彎鉤(3)由兩個內夾板(3-1)固定而成,第一彎鉤Cl)和第二彎鉤(3)的上端均開設有豎向腰子孔(1-3、3-3),第一彎鉤(I)和第二彎鉤(3)相對布置,且第二彎鉤(3)的兩個內夾板(3-1)上端插在第一彎鉤(I)的兩個外夾板(1-1)之間,所述連接銷(2)松配合地插在第一彎鉤(I)和第二彎鉤(3)的豎向腰子孔(1-3、3-3)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軌起吊夾具,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銷(2)—端具有凸臺(2-1),另一端具有開口銷孔(2-2),凸臺(2-1)和開口銷孔(2-2)均位於相應的外夾板(1-1)外側,開口銷孔(2-2 )中插有開口銷(4),所述連接銷(2 )上裝有墊片(5 ),墊片(5 )夾在開口銷(4 )與相應的外夾板(1-1)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軌起吊夾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外夾板(1-1)通過第一連接板(1-2 )固定成一體,所述兩個內夾板(3-1)通過第二連接板(3-2 )固定成一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鋼軌起吊夾具,包括由兩個外夾板固定而成的第一彎鉤、連接銷和第二彎鉤,所述第二彎鉤由兩個內夾板固定而成,第一彎鉤和第二彎鉤的上端均開設有豎向腰子孔,第一彎鉤和第二彎鉤相對布置,且第二彎鉤的兩個內夾板上端插在第一彎鉤的兩個外夾板之間,所述連接銷松配合地插在第一彎鉤和第二彎鉤的豎向腰子孔中。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文檔編號B66C1/44GK203006748SQ20122066284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6日
發明者黃騰飛, 劉曉磊, 黃思姬 申請人:常州市瑞泰工程機械有限公司, 南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