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關於《島上書店》讀後感精選
2023-09-23 00:03:20 1
《島上書店》提醒了我們,為什麼閱讀,為什麼去愛。下面是關於《島上書店》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第一篇:《島上書店》讀後感
《島上書店》是一部陽光治癒、真摯催淚的小說,它不僅是愛情故事,更是愛書人的故事。
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有個書店,書店老闆名叫A.J.費克裡。這個男人不是本地人,他與出生在本地的妻子妮可相識於大學,畢業後一起回到了妮可的家鄉艾麗絲島,用她的一筆基金開了這家小島書店。
A.J.費克裡性格孤傲古怪,對圖書的品味很獨特,他不喜歡童書,特別是有寫到孤兒的,他討厭魔幻現實主義的小說,悲劇的非虛構文學,吸血鬼故事,名人圖書,他也不進處女作,年輕女性喜歡讀的暢銷書,詩集和翻譯作品,他只喜歡文學作品,尤愛短篇。書店的收入主要來自夏季的遊客,但他又討厭遊客。他跟鎮上的居民沒有什麼交往,大家都覺得他怪怪的。要不是妻子妮可做了一些營銷活動,可以想像單靠他書店的經營狀態不會有多好。
這一年,懷孕兩個月的妻子發生車禍身亡,成為鰥夫的A.J.費克裡,活在對愛妻的無盡思念中。書店雖然照常營業,銷售額卻創下歷史最低。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一個醉酒之夜,他家中唯一值錢的珍本書被偷了。不久之後,有人還把一個2歲的幼兒丟在了他的書店,希望孩子在有書的地方長大。
這是艱難的一年,也是充滿奇蹟的一年。原本A.J.費克裡會繼續走在把自己喝死,把生意做垮的路上,但這個小孩真正改變了他的人生。當他在書店的地板上抱起向他伸著胳膊的瑪雅,她摟著他的脖子時,一切就不再與之前相同了。
後來,A.J.費克裡領養了瑪雅,成為了一名父親。表面看來,是他拯救了這個孤兒,但實際上瑪雅才是他的人生拯救者,將他從內心的絕境中拯救出來。他接受警長蘭比亞斯的提議,給瑪雅辦了一個非受洗派對。在這個派對上,他內心生出一股久違的歡欣感,他想大笑,想一拳砸在牆上,他感覺到自己對這個小女孩的愛。一旦一個人在乎一件事,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開始在乎一切事。瑪雅一點點融化了A.J.費克裡如荒島般的內心,他變得溫和好相處起來,對女兒的愛一點點擴張了他的人生版圖,瑪雅成為了連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長蘭比亞斯、出版社業務員阿米莉婭、小鎮上的居民之間的紐帶,將他的生命與許許多多其他的人串聯起來。瑪雅徹底扭轉了他的人生。他不再只是個沉浸於自己閱讀世界的書呆子,他成為一個願意與人分享好書,分享閱讀感受的小島書店老闆。
我們因為愛一個人而愛上世界上的其他人事物。這就是愛的能量和魔力。愛,豐富和改變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命變得豐潤而遼闊。在愛中的人會有一股趨向完美的動力,不斷獲得成長和勇氣,度過人生的不幸與悲哀,甚至戰勝死亡的恐懼。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因愛改變的人。處在人生低谷,陷入深淵的人因為看到愛的光亮而得以振作和重生;軟弱依賴他人之人因為愛而變堅強和獨立起來;自私又逃避責任的人因為愛而學會付出和承擔……這就是愛的魔幻又現實的力量。
這本書讓我看到愛與被愛,付出與接受在我們生命中佔據著多麼重要的位置,也讓我看到無人為孤島,人們是如何通過愛相互關聯的。它能拯救陷於孤獨絕境中的我們,它能讓我們感受到存在本身的美好,它也許也是我們活著的意義之一。
第二篇:《島上書店》讀後感
「閱讀愛好者」寧願沉浸在《島上書店》這樣緋紅色的夢幻之中,安慰自己「逆流而動」的閱讀也有一種英雄氣概,獨立書店則通過門口的「宣言區」為自己加油打氣。更多的人是迷戀「閱讀」這種浪漫文藝的動作,而不是讀書這種偷懶不得,一本一個腳印的智力勞動。
與書相遇,與人相遇島上書店是夢幻童話
在這樣一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唯一的優質文學」提供者是一個高冷孤傲的書店老闆,而他的個人好惡、文學偏見左右著島上居民的閱讀視野,他無視讀者的抱怨,對嘀咕「書價太貴」的讀者冷嘲熱諷。他既苦惱於收入微薄,又對任何可能引起普通人興趣的書嗤之以鼻——「我厭惡電視真人秀明星請人捉刀的小說、名人的圖文書、體壇人物的回憶錄、搭電影順風車的版本、新奇玩意兒以及——我想不用說——關於吸血鬼的書。」
不錯,正如書中所說,在這個年代開書店的人都有幾分英雄氣概。而老闆因車禍去世的妻子也說過「一個地方如果沒有一家書店,就算不上一個地方。」然而,這位孤島英雄卻並不怎麼討人喜歡。沒辦法,誰讓文化的風景凋零到書店已經不再有人參與競爭,以至於一個我行我素、將自己的品位強加於人的書店竟然能夠存活。想像一下,如果小島上只有這樣一家麵包房會怎樣?
如果不是瑪雅出現,這家酗酒鰥夫「搖搖晃晃」經營著的書店將繼續成為島上一個無傷大雅的存在,一個文學不滅的符號,一條和大部分小島居民毫無交集的平行線。
然而,這個被遺棄在店內的小女孩改變了老闆、這家書店的命運軌跡。為了讓瑪雅閱讀,他開始進貨不喜歡的繪本;為了給瑪雅更好的照顧,一向獨來獨往的他也開始與鄰居婦女攀談,進她們愛看的書,吸取她們養兒育女的經驗;還辦起各式各樣的讀書會。
如果說之前的島上書店只是老闆和妻子用於實現理想的個人書房,現在,它才變成一個人與人相遇的地方。
對於一家書店來說,這真是一個夢幻般的小島。這裡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把讀書襯託得黯然失色——「八月人們都會感到很無聊,為了解悶幹什麼都行,甚至去聽作家朗誦」;這裡的家庭主婦不是聚在一起嚼舌家長裡短,而是讀一切名字中有「妻子」的小說;這裡甚至有一個「警長精選讀書會」,是小島書店舉辦的參與人數最多的圖書聚會。
在這樣一個為讀書人「量身定做」的童話中,bookrulesall,書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比如,在約會中,一個人的閱讀品位有著「一票否決權」;追一個女人也要小心翼翼地揣摩她的閱讀歷史;而作家的狂熱粉絲要麼成為他的妻子,要麼成為偷情的第三者……所有感情的起落興滅,所有劇情的轉折跌宕背後,都站著一本書。
現實殘酷,童話破碎討論書,卻無人讀書
現實當然不是這樣的。有多少書呆子可以無視其他條件和另一個書呆子走到一起?就算兩個愛書之人走到一起,真的不會因為偏好的不同而冷戰不斷嗎?正如一位豆瓣網友所言:在一段感情裡讀書只能帶來意料之外的趣味,但並不足以支撐起一段感情。將書奉為唯一的準繩,與談戀愛時只看銀行卡數字並無不同。
一家社區書店真的可以讓並無閱讀習慣的普通人重拾書本嗎?書店是應該退守為讀書人之間的抱團取暖,還是應該進擊向其他人散播火種?如果是前者,難道跨越地域阻隔的網絡不是會讓愛書人的交流更少羈絆嗎?如果是後者,在文化洪流中固守依然步履維艱的書店,何來進擊的資本?
現實中的島上書店?鼓浪嶼上那些披著書店外衣的「明信片郵局」嗎?社區書店?好像除了成為媽媽們討論育兒心經的繪本館之外別無他途。讀書人群的日漸稀缺意味著單個書店的覆蓋面也必須跟著擴大,從一區擴展到一城,從一城輻射到全國,成為跨地區流動的文藝青年紛紛「籤到」的景點。
如今,走進任何一家書店,在入口處的醒目位置,你總能看到一塊「關於書的書」的區域。關於書店、讀書人、藏書人的書日益多了起來,朋友圈裡的書單和「如何閱讀」一類的文章也有刷屏之勢。然而,豆瓣的書評區卻日漸荒蕪了。水木丁不禁感嘆:討論看書這個事,比討論看的書人還多。討論圖書館,討論書價,討論翻譯問題,討論書打折,討論在地鐵上看書,討論書的腰封,書的封面,討論書架和書店,討論關於書的一切,唯獨你認真看完了一本書,寫篇書評,或者想找人聊聊時,會發現根本沒什麼人搭理你。
這也難怪會有7000多人將閱讀的選擇權交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也許他們並不怎麼讀書,所以才會毫無閱讀偏好。他們不在意收到的《愛麗絲漫遊奇境》是什麼版本,甚至不在意將成功學和養生書急不可耐地曬出來。這群人可能同樣也是《島上書店》的讀者,將閱讀選擇權交給康夏與交給書店老闆有本質區別嗎?不知道這群人會不會認同書店老闆對自己的評價——「我個人覺得大多數人的品位都很糟糕。如果由著他們自個兒來——完全由著他們自個兒來——他們會讀垃圾書,而且分不出差別。
也許是為了「反雞湯」,《島上書店》中書店老闆最後患腦瘤而死,連同他一肚皮對於網上書店、電子閱讀器的激憤之詞。「在書店老闆的葬禮上,每個人的腦子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島書店將會何去何從。人們對他們的書店有感情。」在島上居民的眼中,這家獨立書店如今已經成為「他們的書店」。
第三篇:《島上書店》讀後感
這是一個講述愛與孤獨的故事,然而,卻又離不開書。
A.J.費克裡是一家島上書店的老闆。他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對書的品味也很獨特,偏愛文學作品,尤其是短篇。性格和品味的因素,使得他書店裡的書籍品種不夠豐富,受眾面自然也狹窄,要不是妻子和周邊做些互動營銷,書店可能早就關門了。不幸的是,懷孕的妻子遇車禍身亡,這也將費克裡徹底推向了崩潰的深淵。「不思量,自難忘」,在對愛妻無盡的思念中,他自暴自棄、借酒消愁,書店經營也愈發慘澹。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費克裡珍藏的善本被竊。「環顧群書悲欲狂」,命運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不久之後,有人往他店裡放了一個包袱,裡頭是一個棄嬰。孩子的母親因為飽受「第三者」的道德煎熬而選擇了了卻自己。
怎麼辦?此時的A.J,大約像車爾尼雪夫斯基筆下的薇拉一樣,對上天的嘲弄和戲劇化無所適從。在那段充滿意外的時光裡,「得與失」的天平在費克裡的心中應該是不平衡的:對命運不公的憤懣、中年喪偶的悲戚還是佔據了情緒的大部分,而這個突然出現的孩子,帶給他的則更多是踟躕和迷茫。
最終,費克裡收養了孩子。這種安排是必然的,作者想告訴大家,再怪異孤僻的性格表象下,都有一顆愛心。愛是無處不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試問,誰能拒絕一雙無助孩子的眼睛和伸向自己的小臂膀呢?
孩子瑪雅的出現是一個契機,也是一個轉折點,為這個家、這方土地、這片生活帶來了微妙而持續的變化。原先嗤之以鼻的書、不聞不問的事,費克裡慢慢拾起,也開始關心。這種變化可能起初是被動的,慢慢地,滲透到他的氣息和血液中,促成了A.J世界觀的變化。事實上,瑪雅的成長曆程,也是A.J.費克裡蛻變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很難說究竟是他拯救了瑪雅,還是瑪雅拯救了他?是相互的,這個世界,本就是在雙向螺旋的進程中向前發展,充滿著複雜性。
美版暢銷書的敘事格局通常也是複雜的,多線索、倒敘插敘是常有的事;然而,這本書的敘事卻相對簡單,簡單到能明確感到作者不想取悅誰,只是想簡單表達她的訴求和感受而已。我想,作者大概是個愛的完美主義者,她討厭殘缺的愛,於是很自然地,設計了出版社業務員艾米麗婭這個人物。
艾米麗婭骨子裡很高傲,很少有她瞧得上的人。因為一份推薦和好奇,她來到島上,可是性格的原因,使得她和同樣固步自封的費克裡的見面註定是不愉快的,兩人匆匆擦肩而過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若干年後,被瑪雅漸漸暖化內心的費克裡,偶爾捧起艾米麗婭當年推薦給他的書---《遲暮花開》,內心的堅冰徹底破碎,他毫不猶豫地撥通了艾米麗婭的電話。
越是堅硬的外殼下面,往往有著越脆弱的內在,A.J讓我們更加確信這一點。於是,他們走在了一起,也給了瑪雅一個完整的家庭。誠然,就我看來,這種對皆大歡喜的促成有點刻意,可是,又有誰是真正討厭圓滿的呢?至少,我不是。
既然叫《島上書店》,且離不開書。書是工具,可你能說書只是工具嗎?想想,卻不是。本書利用書店這個平臺,以各種方式介紹著書籍的流派和觀感,雖然個別地方有機械和羅列之嫌,但是,這條線索的主旨是本源且美好的,那就是告訴大家:閱讀讓人產生力量,強大的精神力量,積聚著性格與命運救贖的源動力。作者用心良苦的意思,通過瑪雅的一句話得到了言簡意賅卻完美的表達:我喜歡樓下,樓下有書店,書店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
愛,不論是親情、愛情,最終總能幫我們與悲傷和孤獨告別;有了愛,你再不必自怨自艾,也不必在堅守和迎合之間痛苦地搖擺。若是你還喜愛讀書,那麼這個告別的過程,會愈加短暫。
我知道,未來,永遠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