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名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歷史罪人嗎?
2023-10-14 05:15:04 2
對於葉名琛這個人,可能大家都感到很陌生。實際上葉名琛可以說是一個被歷史遺忘的人物,因為時人的局限性,這位名人長期被人忽視。
葉名琛,是清朝中晚期的著名大臣,官至兩廣總督,授體仁閣大學士。以鐵血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而被鹹豐帝重視,又因為其對英國的態度,長期以來受到他人的不平非議。
這位晚清官員,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有人罵他是賣國賊,是」六不總督「,也有人評價其為高尚的愛國主義者,他堅決不向外國列強低頭的氣節,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學習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評價呢?
史書記載葉名琛:」粵人憾其誤國,為之語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但實際上,史書的記載很多時候都要考慮統治者的意志,葉名琛出現兩種評價,除了與當時的時局有關之外,還要考慮到鹹豐帝對其的態度。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前,葉名琛是幫助大清王朝鎮壓「反賊」的肱股之臣,所以是鹹豐帝極為器重的大臣。可是當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葉名琛的重心仍然放在鎮壓農民起義上,自然就已經不合時宜了。不僅皇帝不再器重他,民間也多有質疑斥責的聲音傳來。當事人的看法,甚至延續到了今天。就是放在了二十一世紀之後,葉名琛的人物評價,仍然是貶斥為主流。那麼葉名琛真的是一個毫無作為,只知道忽視問題的人嗎?
葉名琛有很多個標籤,但不能將不作為這種標籤貼在他的身上,因為他從來沒有不作為過。葉名琛當時之所以對英國實行「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政策,不是因為怕了英國人,而是沒有認清局勢……「默念與洋人角力,必不敵,既恐挫衄以損威,或以首壞和局膺嚴譴,不如聽彼所為,善藏吾短。又私揣洋人重通商,戀粵繁富,而未嘗不憚粵民之悍,彼欲與粵民相安,或不敢縱其力之所至以自絕也,其始終意計殆如此。」他認為英軍的攻城,仍然向以前那樣,只是佯攻,認為「……必無事,日暮自走爾!」
葉名琛一直以為英國是貪戀廣州的富庶,所以只要來往貿易,英軍並不會做出發動戰爭的事情。但是英國人早已不再滿足,眼前的蛋糕已經不能餵飽他的胃口,所以發動戰爭已經成了必須的事情。可是葉名琛沒有看看清這一點,恐怕直到戰爭打響,他都不知道為什麼英國此次如此。城破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不能將賣國賊的罪名加之其身,只能說他看不透時局。
葉名琛是一個強烈的愛國者,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廣州城破,葉名琛被俘,隨後不久被押解自印度關押。在吃完自己所帶食物之後,因拒食外鄉之時,最終客死他鄉。臨死之前,他曾說:「我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慾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彼時此身已置諸度外,原欲始終其事,不意日望一日,總不能到他國,淹留此處,要生何為?所帶糧食既完,何顏食外國之物!」僅此,足見其志。
葉名琛同時是一個善於處理與西方關係,從夾縫中尋求生存的人。當年在處理英國申請復入廣州城,要求廣州官員履行條約之時,葉名琛出力頗多。鹹豐帝下詔「洋務之興, 將十年矣。沿海擾累, 糜餉勞師, 近雖略臻安謐, 而馭之之法, 剛柔未得其平, 流弊因而愈出。朕恐瀕海居民或遭蹂躪, 一切隱忍待之。昨英酋復申入城之請,徐廣縉等悉心措理, 動合機宜。入城議寢, 依舊通商。不折一兵, 不發一矢, 中外綏靖, 可以久安, 實深嘉悅!」雖然詔書本身嘉獎的是徐廣縉,但葉名琛當時是廣州城的二把手,出力絕對不少,所以最後賜予一等男爵爵位。
葉名琛的事跡,僅僅舉了一兩個例子,但已經足以證明葉名琛此人並不是什麼歷史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