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傳感器和電器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04:04:55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溫度傳感器和電器設備。
背景技術:
用於烹飪或者加熱的家用電器需要測量溫度,以使電器設備可以精確控制提供的工作溫度,以及保護電器設備不會因為溫度過高而引起損壞。如精確控溫炒鍋、電磁爐需要測量鍋體的溫度,烤箱需要測量烤盤的溫度,等等。以精控電磁爐為例,在正常情況下,精控電磁爐可以將溫度控制在240℃以下。但是,使用非精控電磁爐操作時,鍋體溫度可能達到300℃以上,幹燒時溫度更高。在進行溫度探測時,通常使用耐高溫的溫度傳感器。
目前,用於溫度探測的溫度傳感器都是基於灌注環氧樹脂。由於環氧樹脂不能工作在200℃以上,因此將溫度傳感器的耐溫性能限制在了200℃。時間稍長或者溫度稍高,溫度傳感器就會損壞。導致目前的溫度傳感器耐高溫性能較差,應用範圍較窄。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提到的至少一個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溫度傳感器和電器設備,提升了溫度傳感器的耐高溫性能和密封性能。
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溫度傳感器,包括:密封的金屬外殼、熱敏電阻和兩個絕緣保護套;所述熱敏電阻通過在所述熱敏電阻周圍注入的導熱矽脂固定在所述金屬外殼的頂端,所述熱敏電阻的兩個引腳分別包裹在所述兩個絕緣保護套中;將所述金屬外殼的下端進行壓接形成底面,每個引腳伸出所述金屬外殼的底面,所述金屬外殼的底面與每個絕緣保護套之間通過壓接密封固定,且每個引腳向下伸出絕緣保護套。
通過將金屬外殼的下端進行壓接實現了金屬外殼的密封,通過在熱敏電阻周圍注入的導熱矽脂實現了熱敏電阻與金屬外殼之間的固定,避免了灌注環氧樹脂,提升了溫度傳感器的耐高溫性能和密封性能。
如上所述的溫度傳感器,所述絕緣保護套包括陶瓷套管和單芯玻纖編織套管;所述陶瓷套管用於包裹所述引腳的上部,所述單芯玻纖編織套管用於包裹所述引腳的下部。
由於陶瓷套管形狀固定,可以保護引腳上部以及有助於固定熱敏電阻。由於單芯玻纖編織套管材質柔軟,通過金屬外殼的底面與單芯玻纖編織套管之間壓接,可以緊緊的固定住引腳,進一步提升了溫度傳感器的耐高溫性能和密封性能。
如上所述的溫度傳感器,所述陶瓷套管通過所述導熱矽脂固定在所述金屬外殼的頂端。
如上所述的溫度傳感器,所述兩個絕緣保護套包裹在多芯玻纖編織套管中;所述兩個絕緣保護套向下伸出所述多芯玻纖編織套管,所述多芯玻纖編織套管向下伸出所述金屬外殼的底面。
如上所述的溫度傳感器,所述多芯玻纖編織套管採用耐高溫材料。
如上所述的溫度傳感器,所述兩個引腳分別通過銅帶連接接線端子。
如上所述的溫度傳感器,所述金屬外殼為圓筒形,所述金屬外殼的外表面設置有螺紋。
如上所述的溫度傳感器,所述熱敏電阻為鉑電阻。
第二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器設備,包括本實用新型任一實施例提供的溫度傳感器。
本實用新型的構造以及它的其他實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將會通過結合附圖而對優選實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顯易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溫度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溫度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1:金屬外殼; 12:熱敏電阻;
13:絕緣保護套; 14:導熱矽脂;
15:引腳; 16:底面;
21:陶瓷套管; 22:單芯玻纖編織套管;
23:多芯玻纖編織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溫度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溫度傳感器,可以包括:密封的金屬外殼11、熱敏電阻12和兩個絕緣保護套13。
熱敏電阻12通過在熱敏電阻12周圍注入的導熱矽脂14固定在金屬外殼11的頂端,熱敏電阻12的兩個引腳15分別包裹在兩個絕緣保護套13中。
將金屬外殼11的下端進行壓接形成底面16,每個引腳15伸出金屬外殼11的底面16,金屬外殼11的底面16與每個絕緣保護套13之間通過壓接密封固定,且每個引腳15向下伸出絕緣保護套13。
本實施例提供的溫度傳感器,金屬外殼11是封閉中空的,熱敏電阻12位於金屬外殼11的頂端。對於金屬外殼11的密封,是通過將金屬外殼11的下端進行壓接形成底面16的方式實現的。由於沒有採用灌注環氧樹脂密封,避免了由於環氧樹脂在高溫環境中易損壞而導致的無法密封問題,提升了金屬外殼11的密封性能。對於熱敏電阻12頭部的固定,是通過在金屬外殼11頂端且在熱敏電阻12周圍注入導熱矽脂14實現的。導熱矽脂具有良好的導熱性、耐高溫性和絕緣性,相比於現有技術中使用的環氧樹脂,在200℃以上的環境中依然具有良好的耐熱及導熱性能,提升了溫度傳感器的耐高溫性能,同時縮短了熱反應時間,使熱敏電阻12可以及時準確的探測溫度。對於熱敏電阻12的引腳15的固定,是通過將金屬外殼11的底面16與絕緣保護套13之間進行壓接實現的。通過底面16與絕緣保護套13之間的擠壓,可以將熱敏電阻12的引腳15緊緊的固定在絕緣保護套13中,實現引腳15與金屬外殼11的密封固定。其中,絕緣保護套13為引腳15提供了隔離保護和防熱保護,使得兩個引腳15之間具有一定的安全絕緣距離,以及引腳15與金屬外殼11之間具有一定的安全絕緣距離。
可見,本實施例提供的溫度傳感器,通過將金屬外殼11的下端進行壓接實現了金屬外殼11的密封,通過在熱敏電阻12周圍注入的導熱矽脂14實現了熱敏電阻12與金屬外殼11之間的固定,避免了灌注環氧樹脂,提升了溫度傳感器的耐高溫性能和密封性能。
為了方便溫度傳感器與其他器件的連接,兩個引腳15可以分別通過銅帶連接接線端子。
通過將引腳15與銅帶連接,可以將引線延伸,再安裝接線端子,通過接線端子可以提升溫度傳感器與其他器件連接的便利性和穩固性。
其中,引腳15的材質可以為銅。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對於金屬外殼11的形狀不做特別限定。為了節省安裝空間,金屬外殼11可以為圓筒形。
為了方便溫度傳感器的安裝與固定,金屬外殼11的外表面可以設置有螺紋。或者,金屬外殼11的外表面可以設置定位結構。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對於熱敏電阻12的耐溫性能不做特別限定。可選的,熱敏電阻12可以耐高溫500℃以上。可選的,熱敏電阻12可以為鉑電阻。
為了延長熱敏電阻12的使用壽命,熱敏電阻12的外表面可以採用玻璃封裝,通過玻璃封裝保護熱敏電阻12。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對於絕緣保護套13的結構和材質不做特別限定。可選的,絕緣保護套13可以採用耐高溫材料。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溫度傳感器,包括:密封的金屬外殼、熱敏電阻和兩個絕緣保護套。熱敏電阻通過在熱敏電阻周圍注入的導熱矽脂固定在金屬外殼的頂端,熱敏電阻的兩個引腳分別包裹在兩個絕緣保護套中。將金屬外殼的下端進行壓接形成底面,每個引腳伸出金屬外殼的底面,金屬外殼的底面與每個絕緣保護套之間通過壓接密封固定,且每個引腳向下伸出絕緣保護套。本實施例提供的溫度傳感器,提升了溫度傳感器的密封性能和耐高溫性能。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溫度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在圖1所示實施例的基礎上,提供了溫度傳感器的另一種實現結構,主要提供了絕緣保護套的一種實現結構。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溫度傳感器,絕緣保護套13可以包括陶瓷套管21和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
其中,陶瓷套管21用於包裹引腳15的上部,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用於包裹引腳15的下部。
具體的,陶瓷套管21耐高溫且絕緣,熱敏電阻12的兩個引腳15分別從兩個陶瓷套管21中穿過,使得兩個引腳15的上部相互有一定安全距離,不會直接接觸,而且不會與金屬外殼11接觸。而且,陶瓷套管21形狀固定,可以保護引腳15上部以及有助於固定熱敏電阻12。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耐高溫且絕緣,包裹著引腳15的下部並與引腳15一起伸出金屬外殼11的底面16。由於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材質柔軟,通過底面16與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之間的壓接,可以緊緊的將引腳15固定在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中,從而實現引腳15與金屬外殼11的密封連接,進一步提升了溫度傳感器的耐高溫性能和密封性能。
其中,為了固定引腳15的上部,陶瓷套管21可以通過導熱矽脂14固定在金屬外殼11的頂端。
為了提升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的耐熱性能,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可以採用耐高溫材料。例如鐵氟龍。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提供的溫度傳感器,還可以包括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其中,兩個絕緣保護套13包裹在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中。兩個絕緣保護套13向下伸出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向下伸出金屬外殼11的底面16。
具體的,兩個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的外部再設置一層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包裹著兩個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並一起伸出金屬外殼11的底面16。由於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材質柔軟,通過底面16與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之間、以及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與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之間的壓接,可以緊緊的將引腳15固定在單芯玻纖編織套管22中,從而實現引腳15與金屬外殼11的密封連接。通過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進一步提升了對於引腳15的絕緣保護和耐高溫保護。
其中,為了提升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的耐熱性能,多芯玻纖編織套管23可以採用耐高溫材料。例如鐵氟龍。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溫度傳感器,其中,絕緣保護套可以包括陶瓷套管和單芯玻纖編織套管。陶瓷套管用於包裹引腳的上部,單芯玻纖編織套管用於包裹引腳的下部。本實施例提供的溫度傳感器,進一步提升了溫度傳感器的耐高溫性能和密封性能。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器設備,可以包括圖1~圖2任一實施例提供的溫度傳感器。
其中,電器設備可以用於烹飪或者加熱。通過應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溫度傳感器,可以提升探測的溫度範圍,使得電器設備在溫度探測時獲得更加準確的溫度,有利於電器設備對溫度的精確控制。
本實施例提供的電器設備,包括圖1~圖2所示任一實施例提供的溫度傳感器,其技術原理和技術效果類似,此處不再贅述。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