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視內鏡下軸向外展的經皮穿刺皮膚牽引拉鉤的製作方法
2023-10-09 04:14:39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可視內鏡下軸向外展的經皮穿刺皮膚牽引拉鉤。
背景技術:
醫院對病人實施體表手術時,需要把皮膚肌肉切開後,用手術拉鉤對手術創口進行牽拉,以充分暴露出適合進行手術的視野,便於醫生進行手術。目前頭頸部手術的發展趨勢逐漸向微創手術進行發展。在可視內鏡腔內手術過程中,由於操作過程為間接操作,頭頸部組織結構複雜的問題,存在著腔內手術部位操作受限的問題,此時往往需要採用輔助拉鉤的幫助,目前現有的鋼絲穿刺手術拉鉤存在功能單一、可操作性差、實用性欠佳的情況,因此在手術過程中,拉鉤的結構欠缺會影響手術進度,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極易產生安全隱患,甚至發生醫療事故。同時,現有的拉鉤主要通過牽拉可視內鏡手術區域內的軟組織使手術關鍵部位得以暴露,但目前的拉鉤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在於拉鉤材質較軟,硬度不夠,牽拉腔內組織費力,同時目前的穿刺拉鉤僅能在一個方向上進行腔內組織牽拉,不僅構建的手術操作空間受限大,而且拉鉤受力面小,小切口的手術長時間大力度的切拉局部皮膚切口會造成皮膚切口的鬆弛,造成術後皮膚切口對位的不平整從而影響傷口的癒合,引起術後疤痕增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解決目前手術拉鉤只能在拉鉤一個方向牽引,構建的手術操作空間受限大,而且拉鉤受力面小,局部受力大,影響術後恢復的問題,提供一種可視內鏡下軸向外展的經皮穿刺皮膚牽引拉鉤,在拉鉤環周形成面支撐,構建手術操作空間充分,且牽引受力面大,對人體損傷小。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視內鏡下軸向外展的經皮穿刺皮膚牽引拉鉤,包括圓杆型的外筒,外筒軸心位置設有後端開口的中孔,外筒的前端設有用於穿刺皮膚的頂錐,外筒在頂錐後方的側壁上開設有若干軸向延伸的組瓣槽,組瓣槽內設置可沿外筒軸向平面向外擺動展開的外展組瓣,外展組瓣未展開時外側面與外筒外表面平齊,外展組瓣前端與組瓣槽的槽壁樞接,所述外筒的中孔內插設有中央芯杆,外展組瓣的前端內側面為圓弧面,圓弧面上設有蝸輪齒,中央芯杆的前端設有與蝸輪齒配合的蝸杆段。外筒為圓杆結構,前端利用頂錐穿刺皮膚,然後利用中央芯杆的轉動,通過蝸杆段和蝸輪齒的配合,將外展組瓣向外展開對皮膚形成支撐,撐起手術操作空間;當需要取出時,中央芯杆可以反向轉動,將外展組瓣收起。本裝置桿身剛性好,相比軟性的拉鉤,操作時容易控制,且操作省力。本裝置外展組瓣全方向向外展開,相比單方向的拉鉤,無需控制拉鉤方向,減少皮膚局部受力,有利於術後恢復;形成的手術操作空間充分,有利於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
作為優選,所述頂錐內部的後端設有錐形孔,錐形孔的孔壁上設有與組瓣槽對齊並連通的彈片槽,彈片槽內設置彈片,彈片前端與頂錐一體連接,彈片的左右側面和後側面均與頂錐側壁分離,所述中央芯杆蝸杆段的前側設有插入錐形槽並將彈片向外頂開的錐形墊塊。取出時如果將外展組瓣反向收回,可能會夾住皮內組織,對組織造成損傷。因此本方案中,穿刺皮膚進入時,中央芯杆轉動將外展組瓣展開,外展組瓣的外側面內端抵靠在彈片的後端;從皮膚取出時,將中央芯杆從外筒後端抽出,彈片由於錐形墊塊被取出,內彈收縮,外展組瓣失去支撐,繼續向前擺動翻開直至翻轉到內側面朝外與外筒軸線平齊,此時可以將外筒從皮膚抽出,避免外展組瓣收回夾住皮內組織。
作為優選,所述彈片的內側壁後端設有圓形凸起,圓形凸起線接觸抵靠錐形墊塊的側壁。減少錐形墊塊和彈片的接觸面積,減少抽拉時的阻力。
作為優選,所述錐形孔的側壁為錐面,錐形孔的前端面為平面,所述中央芯杆的錐形墊塊前表面抵靠在錐形孔的前端面。錐形孔的前端面可以為中央芯杆提供前端限位。
作為優選,所述外筒的後端螺紋連接設置有對中央芯杆軸向限位的旋蓋,中央芯杆在旋蓋處設置前粗後細的臺階,中央芯杆的後端向後伸出旋蓋。避免手術操作過程中中央芯杆意外被拉出,造成手術事故。
作為優選,所述外展組瓣與組瓣槽的樞接軸與外筒外表面的距離不小於蝸輪齒的齒頂圓半徑。保證外展組瓣外翻到最前側位置時,蝸輪齒仍位於外筒輪廓線的內側,避免刮傷皮膚。
作為優選,所述中央芯杆的後端面連接有圓盤狀的操作手柄。
作為優選,所述外展組瓣表面轉折處均採用圓角過渡。
本實用新型在外筒上設置可軸向擺動展開的外展組瓣,一步構建皮膚下的手術操作空間,且手術操作空間為全方向支撐,降低皮膚局部受力,更利於術後恢復,手術操作空間構建更方便,提高了手術效率,節約手術時間;手術完成後外展組瓣進一步外翻取出,避免夾傷皮內組織。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穿刺前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手術完成後的外展組瓣前翻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筒,2、頂錐,3、彈片,4、組瓣槽,5、外展組瓣,6、操作手柄,7、旋蓋,8、錐形墊塊,9、蝸杆段,10、蝸輪齒,11、中央芯杆,12、錐形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種可視內鏡下軸向外展的經皮穿刺皮膚牽引拉鉤,如圖1至圖3所示。本裝置包括圓杆型的外筒1,外筒軸心位置設有後端開口的中孔,外筒的前端設有用於穿刺皮膚的頂錐2,頂錐後端開設有與中孔相連的錐形孔12,錐形孔的孔壁為錐面,孔內前端面為平面。外筒在頂錐後方的側壁上開設有若干軸向延伸的組瓣槽4,組瓣槽內設置可沿外筒軸向平面向外擺動展開的外展組瓣5,外展組瓣前端與組瓣槽的槽壁樞接,外展組瓣前端的內側為圓弧面,圓弧面上設有蝸輪齒10;頂錐2的錐形孔的孔壁上設有與組瓣槽對齊並連通的彈片槽,彈片槽內設置彈片3,彈片前端與頂錐一體連接,彈片的左右側面和後側面均與頂錐側壁分離。外展組瓣與組瓣槽的樞接軸與外筒外表面的距離不小於蝸輪齒的齒頂圓半徑。
所述外筒的中孔內插設有中央芯杆11,中央芯杆的前端設有與蝸輪齒配合的蝸杆段9,蝸杆段的前端還設有插入錐形槽並將彈片3向外頂開的錐形墊塊8,錐形墊塊前端面為球面或者平面,抵靠在錐形孔12的前端平面上限位。彈片3後端內側設有圓弧形凸起用於抵靠錐形墊塊,減少抽拉阻力。
外筒為圓杆結構,前端利用頂錐穿刺皮膚,然後利用中央芯杆的轉動,通過蝸杆段和蝸輪齒的配合,將外展組瓣向外展開對皮膚形成支撐,撐起手術操作空間;當需要取出時,將中央芯杆從外筒後端抽出,彈片由於錐形墊塊被取出,內彈收縮,外展組瓣失去支撐,繼續向前擺動翻開直至翻轉到內側面朝外與外筒軸線平齊,此時可以將外筒從皮膚抽出,避免外展組瓣收回夾住皮內組織。本裝置桿身剛性好,相比軟性的拉鉤,操作時容易控制,且操作省力。本裝置外展組瓣全方向向外展開,相比單方向的拉鉤,無需控制拉鉤方向,減少皮膚局部受力,有利於術後恢復;形成的手術操作空間充分,有利於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