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介質油塵處理器的製作方法
2023-12-03 12:52:36 1
專利名稱:多介質油塵處理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物質能源設備領域,尤其是在生物質製備過程中淨化煙氣的設 備,具體的說是一種多介質油塵處理器。
背景技術:
社會的發展帶動了能源的需求,一次能源(煤、石油等)供應的壓力與人類環保意 識的增強,使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國內外科學家的廣泛關注。生物質具有分布廣、可持續供 應、轉化方便等特點,十分適合我國國情,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現有的生物質製備流程,多 數是直接把制碳過程中產生的煙氣排放到大氣中,既汙染了環境,又浪費了能源。生物質在 高溫碳化時,其熱解產物是非常複雜的混合氣體,其中至少包括數百種碳氫化合物,有些可 以在常溫下冷凝形成焦油,有些不冷凝氣體可以直接作為氣體燃料使用,是相當不錯的中 熱值乾餾氣。因此,在生物質製備過程中,如何綜合處理生物質製備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就 成為噬需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淨化效果好的多 介質油塵處理器。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的一種多介質油塵處理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上蓋的內壁上固定設置水蒸汽處 理器、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水蒸汽處理器位於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的一側,殼體內的下部 設置斜置的引流板。所述的水蒸汽處理器有3-8個,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有2-4個。所述的引流板位於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的一端比位於水蒸汽處理器的另一端位置高。所述的殼體的下部設置排汙口,排汙口位於水蒸汽處理器處的引流板下部。所述的排汙口上設置閥門。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有如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了多個水蒸汽處理器和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因此本實用 新型在使用時去除焦油、水蒸汽及漂浮物的能力強;2、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斜置的引流板,因此煙氣中被排除的焦油、水蒸汽及漂浮 物能得到充分的收集;3、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使用壽命長,適宜在生物質製備及研究領域推廣使用。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外觀示意圖。[0016]其中1_殼體;2-上蓋;3-水蒸汽處理器;4-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5-引流板; 6_排汙口 ;7-閥門。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所示一種多介質油塵處理器,包括殼體1,所述殼體1的上蓋2的內壁上固 定設置3-8個水蒸汽處理器3、2-4個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4,水蒸汽處理器3位於焦油及漂 浮物處理器4的一側;殼體1內的下部設置斜置的引流板5,引流板5位於焦油及漂浮物處 理器4的一端比位於水蒸汽處理器3的另一端位置高;在殼體1上位於水蒸汽處理器3處 的引流板5下部設置排汙口 6,並且在排汙口 6上設置閥門7,以控制排汙口 6的排汙量。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在實施時,經預處理的煙氣從進口進入本實用新型,煙 氣首先與多層水蒸汽處理器3相接觸,吸附掉煙氣中的大部分水蒸汽,接著煙氣通過焦油 及漂浮物處理器4接觸,吸附掉煙氣中的大部分焦油和漂浮物,水蒸汽處理器3和焦油及漂 浮物處理器4上吸附的水蒸汽、焦油及漂浮物在重力的作用下,經引流板5匯集到排汙口 6 排除。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構思巧妙,具有較強的去汙能力。
權利要求一種多介質油塵處理器,包括殼體(1),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1)的上蓋(2)的內壁上固定設置水蒸汽處理器(3)、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4),水蒸汽處理器(3)位於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4)的一側,殼體(1)內的下部設置斜置的引流板(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質油塵處理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水蒸汽處理器(3)有 3-8個,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4)有2-4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質油塵處理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引流板(5)位於焦油 及漂浮物處理器(4)的一端比位於水蒸汽處理器(3)的另一端位置高。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質油塵處理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殼體(1)的下部設置 排汙口(6),排汙口(6)位於水蒸汽處理器(3)處的引流板(5)下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質油塵處理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排汙口(6)上設置閥 門⑵。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介質油塵處理器,包括殼體(1),所述殼體(1)的上蓋(2)的內壁上固定設置水蒸汽處理器(3)、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4),水蒸汽處理器(3)位於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4)的一側,殼體(1)內的下部設置斜置的引流板(5)。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了多個水蒸汽處理器和焦油及漂浮物處理器,因此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去除焦油、水蒸氣及漂浮物的能力強;同時由於採用斜置的引流板,因此煙氣中被排除的焦油、水蒸氣及漂浮物能得到充分的收集利用;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使用壽命長,適宜在生物質製備及研究領域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B01D50/00GK201744263SQ201020243490
公開日2011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30日
發明者劉曉雷, 李永星, 趙忠世 申請人:趙忠世;劉曉雷;李永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