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電扇控制器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02:17:51
專利名稱:多功能電扇控制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與電扇配套使用並對其調節控制的多功能電扇控制器。
申請號為91225976.0的專利公開了一種多功能可編程序吊扇控制器,它主要由可控矽開關電路、無級調速及模擬自然風電路、睡眠風和定時電路組成,睡眠風是自動轉換電路,功能齊全,但其主要電路睡眠風和定時電路採用的是三極體和單結電晶體等分立元件,功能較差,可靠性低,效果不太理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功能更強、可靠性高、定時時間長,主要電路採用集成塊,集無級調速、睡眠風和定時為一體的多功能電扇控制器。
本實用新型由外殼和控制電路組成,控制電路主要由可控矽主迴路A、可控矽控制電路B、無級調速電路C、定時電路D、降壓整流濾波電路E、睡眠風電路F組成。
下面結合電路原理圖對本實用新型要進一步詳細說明。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路原理圖。
可控矽主迴路A由二極體D1-D4和可控矽SCR組成無觸點電子開關,控制電扇電機N的運行與停止。
由雙向模擬開關IC2-3、IC2-4(IC2為雙向模擬開關集成塊CD4066)以及電阻R12、R13組成可控矽控制電路B,模擬開關IC2-4一端接觸發器IC1-1的Q1端,另一端通過電阻R13連接可控矽SCR的一本發明涉及一種羧酸酯的合成方法,確切講是6.7-二氫藁本內脂及其類似物的合成方法。
6.7-二氫藁本內脂(6.7-dihydroligustilid)是從一些藥用散型科植物中
該產物為淺黃色油狀物,具有芹菜子樣的辛香,帶焦甜氣息。該產物可用於香料工業及醫藥工業中。曾有人用化的方法將藁本內脂轉化成6.7-二氫藁本內脂,但6.7-二氫藁本內脂的合成方法至今還未見到文獻報導。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6.7-二氫藁本內脂或其類似物的合成方法。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用於合成6.7-二氫藁本內脂的原料(或中間體)的製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方法實現用1-環乙烯-1.2-二羧酸衍生物與烷基鋰反應,其產物經內脂化或消除反應得6.7-二氫藁本內脂或者類似物。
本發明的目的還可通過下述指施實現用C1-C6的直鏈或帶側鏈的烷基鋰與1-環乙烯-1.2-二羧酸衍生物反應。
在本發明中,所用的1-環巳烯-1.2-二羧酸衍生物是酯或醯胺或酯醯胺混合型,或者是1-環巳烯-1.2-二羧酸酐。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是將1-環巳烯-1.2-二羧酸衍生物溶於四氫呋喃中,在隋性氣體保護下攪拌並冷卻至-78℃左右,加入正丁基鋰己烷溶液反應。反應所得混合物倒入冰水中,用鹽酸酸化,乙醚萃取,有機層用水、鹽水洗滌,無水硫酸鈉乾燥。蒸去溶劑後殘留物溶於苯中,加入催化量的對甲基苯磺酸反應。所得產物用水、鹽水洗滌,無水硫酸鈉乾燥。並蒸去溶劑得到6.7-二氫藁本內脂。
在實施例中,所用的1-環乙烯-1.2-二羧酸衍生物是1-環巳烯-1.2表1(續)
所述定時電路D由內部帶有振蕩器的計數器IC3(CD4060)以及外圍電路的開關K2-3電阻R8、R9、R10、電位器W2和二極體D10連接而成,IC3的CP1、CP0、
端是集成塊內部振蕩器的外部接口端,接上不同的阻容元件,形成不同的振蕩頻率。
端表示與CP0端邏輯電平相反,橫線表示相反的意思,即當CP0端電平為高電平「1」時,
端電平應為低電平「0」。計數器IC3的Q14端通過二極體D10與CP1端相連。電阻R8、電容器C6和CP0端連接,
端通過電阻R9、電位器W2接電容器C6的正極,K2-2開關閉合時,Cr端為高電平,強迫IC3各輸出端輸出為零,內部振蕩器停止工作;當K2-3斷開時,IC3內部的振蕩器開始工作,電阻R9、電容C6、R8以及電位器W2為IC3內部振蕩器的外接元件,調整W2將改變振蕩頻率,從而改變定時時間,當IC3的計數器計到Q13端輸出由「0」狀態轉變為「1」狀態時,模擬開關IC2-1的VCA端由「0」狀態變成「1」狀態,電阻R7被IC2-1短路。當Q14端由「0」狀態變為「1」狀態時,CP1端由Q14端通過D10加入高電平時內部振蕩器的停振,IC2-3的VCC端由「0」狀態變成「1」狀態,使IC2-3模擬開關由斷開變為閉合,達到定時目的。
為觸發器IC1-1的Q1端為高電平時,通過模擬開關IC2-4、電阻R13,SCR導通,當Q1端為「0」狀態時,或IC2-4斷開時,可控矽SCR在交流過零時關斷,通過控制可控矽SCR通斷時間的變化,利用電扇尤其是吊扇自身的慣性而達到調速目的。
結合
其動態動作過程閉合電源開關K1,睡眠風開關K2在1位,此時由於觸發器IC1-1的D1端直接接電源正極,而CP1、CP2通過電阻R14、電容C9的延遲網絡接電源正極,保證在接通電源使得Q1、Q2輸出高電平,計數器IC3的Cr端也接電源正極,使得輸出端均為低電平,內部振蕩器停振,由於其Q14端輸出低電平,IC2-3雙向開關斷開,IC2-4的VCD端只受Q2端控制,Q2輸出高電平,IC2-4雙向開關閉合,故可控矽SCR的通斷只受Q1端輸出控制時間的長短,調節電位器W1,可改變Q1狀態也就改變了SCR的通斷電周期,只要通斷電時間選擇合適,就可利用電扇的慣性進行調速。由於開關K2-2在1位狀態,故IC1-2的R2端將保持「0」狀態不變,在這個狀態下,整個電路只有無級調速電路起作用。
當撥動睡眠風開關K2從1位到3位時,觸發器IC1-2的R2端隨著電容C4、C5充電到「1」狀態,將迫使
2端從「0」狀態變為「1」狀態,使電路振蕩起來,由於二極體D8、電容C5的作用,在開始的第一次,Q2端的高電平將保持較長時間,以後將只有電容C4起作用,由於開關K2從1位到3位,IC2-2的VCB端開始為高電位,隨著電容C2的放電,VCB端從高電平變為低電平,IC2-2的雙向開關從閉合到斷開,這樣
2端在「1」狀態時間由短變長,也即Q2端在「0」狀態時的時間將由短變長,由於Q2端控制IC2-4,當Q2端為「0」狀態時,雙向開關IC2-4為斷開,無論Q1端怎樣變化,可控矽SCR均不導通,當Q2為高電平時,雙向開關IC2-4開關又閉合,SCR又受Q1端控制,所以Q2端的變化,將引起電扇一陣送風,一陣斷電,類似於人們一陣一陣的扇扇子,電扇送風的長短,還是斷電的長短由Q2的「1」保持長短還是「0」狀態保持的長短決定,IC2-2存在斷電的時間由短時間向長時間自動轉換,與此同時,由於開關K2-3從1位到3位,定時電路同時工作,計數器IC3的Q13端從「0」狀態變為「1」狀態在先,Q14端變化在後,當Q14端從「0」狀態到「1」狀態時,一方面由二極體D10給CP1端加高電平,迫使振蕩器停振而使Q14一直保持「1」狀態不再變化。一方面控制IC2-3雙向開關由斷開轉為閉合,無論Q2端再怎樣變化,IC2-4保持斷開狀態,不再發生變化,定時時間到,除非撥動開關K2從3到1位或K1斷開,調節調位器W2可改變內部振蕩器的振蕩周期,從而使定時時間在一定範圍內變化。
本實用新型功能齊全,性能穩定,節電,體積小、成本低,是電扇比較理想的配套控制器。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電扇控制器,包括外殼、一個由二極體(D1-D4)和可控制矽(SCR)組成的無觸點電子開關作主迴路,其特徵在於它還具有可控矽控制電路B、無級調速電路C、定時電路D、降壓整流濾波電路E和睡眠風電路F。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電扇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可控矽電路B由雙向模擬開關IC2-3、IC2-4和電阻R12、R13連接而成,模擬開關IC2-4一端接觸發器IC1-1的Q1端,另一端通過電阻R13連接可控矽SCR的一端,其VDD端接電源正極,VSS端接地;VCD端通過電阻R2接觸發器IC1-2的Q2端,模擬開關IC2-3一端接模擬開關IC2-4的VCD端,另一端接地,其VCC端接計數器IC3的Q14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電扇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電扇控制器的無級調速電路C由D型觸發器IC1-1和其外圍電路的電位器W1、二極體D11、D12、D13和電阻R11以及充電電容C7、C8連接而成,觸發器的D1端和VDD端接電源正極,CP1端通過R14、電容C9組成延遲網絡接電源正極,電位器W1、二極體D11並聯連接在觸發器IC1-1的
端和S1端之間,S1端通過電容器C7接電源負極,R1端通過電容器C8接電源負極,二極體D13和電阻R11並聯連接在觸發器IC1-1的R1端和Q1端之間,二極體D13一端接觸發器IC1-1的R1端,另一端接電源正極。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電扇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定時電路D由內部帶有振蕩器的計數器IC3以及外圍電路的開關K2-3,電阻R8、R9、R10、電位器W2和二極體D10連接而成,計數器IC3的Q14端通過二極體D10、電阻R8、電容器C6和CP0端連接,CP0端通過電阻R9、電位器W2接電容器C6的正極。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電扇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降壓整流濾波電路F由電阻R1、二極體D5、電容C1組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電扇控制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睡眠風電路F由D型觸發器IC1-2和外圍元件以及外圍電路的電容C2、電阻R2、R6、開關K2-1、K2-2,雙向模擬開關IC2-1、IC2-2、二極體D8、電容C5連接而成,觸發器IC1-2的CP2端通過電阻R14、電容C9組成的延遲網絡接電源正極。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具有無級調速、定時、睡眠風等多項功能的電扇控制器,它由可控矽主迴路,可控矽控制電路、無級調速電路、定時電路、降壓整流濾波電路和睡眠風電路組成,其功能齊全,性能穩定,節電、體積小、成本低,是電扇比較理想的配套控制器。
文檔編號F04D27/00GK2169715SQ9322051
公開日1994年6月22日 申請日期1993年8月2日 優先權日1993年8月2日
發明者李輝 申請人: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