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是如何登上王位的?秦孝公有幾個兄弟?
2023-12-05 01:46:11 2
秦孝公是進行了商鞅變法的秦國國君,他的父親是秦獻公。秦孝公,嬴姓,趙氏,名渠梁,秦獻公的兒子公子虔分明更像秦獻公,那麼秦孝公他是如何登上王位的呢?
要知道秦孝公是如何當上秦王的,首先我們要從他的父親秦獻公那裡分析,因為決定繼承人的決策大權在秦獻公的手裡。秦獻公早年的時候,並不是一帆風順,他流落在魏國等地,長達二十九年,就是為了躲避秦王的追殺,後來幾經輾轉才回到了秦國。秦出公去世以後,繼承王位的是一位幼子,年僅兩歲,於是秦國的執政和決策大權就落到了太后的手裡。幼子的母親和宦官勾結起來,聯合控制朝政,秦國上下均對他們的這種做法感到不滿。庶長菌改殺出子,秦獻公趕回秦國,被擁立為秦王。
秦獻公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王,我們只知道改變了秦國命運的商鞅變法是在秦孝公時期進行的,卻不知道秦獻公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改革,只不過改革的深度和廣度不大而已,但是這也為後來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由於秦獻公曾經在魏國待過,知道魏國經過李悝變法以後,國家的法治嚴謹,國力也變得強盛起來,他身處其中,體會很深刻。所以,秦獻公繼位以後,就開始在秦國進行變法改革。秦獻公不是一個糊塗的君王,他在魏國避難的那
段時間,拼命的學習魏國變強的方法,到了他自己當王的時候,他將從前學習到的經驗運用到秦國的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繼承人的選擇上,秦獻公很是謹慎,他不想選錯了後繼者,讓變法之事無法繼續下去。
秦獻公有兩個兒子,他們分別是贏虔和贏渠梁,但是秦獻公在兩個兒子之間很是糾結,他不知道應該選擇誰來繼承秦國的王位。按道理說他都五十多歲了,古時候的五十多歲就算是老人,而且也沒幾年可活,秦獻公為何遲遲不立儲君?
一般來說,當君主在選擇下一任繼承人的時候,首先考慮的那個一定是跟自己很像的孩子,其他的因素都要靠後。就像是後來的漢高祖劉邦,他一直吵著說太子劉盈不像自己,而趙王劉如意更像自己,因此,他想廢掉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這就是一個明晃晃的例子。如果秦獻公想要找一個跟自己很像的人,那麼毫無疑問,這個人一定不會是嬴渠梁,而是贏虔。但是秦獻公最終沒有選擇贏虔,這就說明了,他要找的人並不是要像自己,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帶領秦國走得更遠的君王,而不是一個自己的複製品。
在這件事的考慮上,秦獻公真的謹慎到了極點,他招來朝中的國相甘龍。甘龍是秦國的老臣,政治閱歷非常豐富,秦獻公自己想不通的問題,常常和甘龍一起探討。這次這件事和往常的事情有些不同,他不想聽甘龍的最終答案,他只想知道在甘龍看來,自己的兩個兒子究竟有著怎樣的特點,其中有什麼是自己還沒有考慮到的。於是他關起門來,屏退左右,問甘龍對兩位王子有和看法,哪一位更適合接替自己的位置?甘龍長篇大論的分析了許多,秦獻公也聽得很認真和仔細,但是就在甘龍即將要得出結論的時候,卻傳來了秦獻公的鼾聲。秦獻公真的是睡著了嗎?他只不過是不希望甘龍說出那個最終的結果,他只需要他的分析,甘龍的結果並不是自己的判斷,所以,未免自己的決策受到打擾,他只能選擇用這種方式打斷了甘龍的解說。
秦獻公確定了要立嬴渠梁為儲君的那一刻,就連最像自己的兒子贏虔也考慮進去了,他害怕在他死後,贏虔不服嬴渠梁,發動對秦國不利的內亂,就在清理法理規章制度上雙重保證了贏渠梁的領導地位。秦孝公就是在秦獻公為他鋪好了所有路的情況下,繼承了秦國的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