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及其使用方法與流程
2023-12-08 01:05:21 4

本發明涉及一種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及其使用方法,屬於醫療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肩關節脫位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是最常見的關節脫位部位。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後脫位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後脫位可分為肩胛岡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臨床上常表現為:1.傷肩腫脹,疼痛,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2.患肢彈性固定於輕度外展位,常以健手託患臂,頭和軀幹向患側傾斜。3.肩三角肌塌陷,呈方肩畸形,在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可觸及移位的肱骨頭,關節盂空虛。4.搭肩試驗陽性,患側手靠胸時,手掌不能搭在對側肩部。臨床治療:脫位後應儘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一是足蹬法:患者仰臥,術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二是科氏法 此法在肌肉鬆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鬆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三是牽引推拿法,傷員仰臥,一助手用布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布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並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復位後肩部即恢復鈍園豐滿的正常外形、腋窩、喙突下或鎖骨下再摸不到脫位的肱骨頭,搭肩試驗變為陰性,X線檢查肱骨頭在正常位置上。如合併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因骨折片與肱骨幹間多有骨膜相連,在多數情況下,肩關節脫位復位後撕脫的大結節骨片也隨之復位。傳統復位方法缺點在於:手法復位操作者因牽引過程中體力消耗大,牽引力逐漸下降,且不恆定或牽引力不能對抗患者肌力,復位失敗率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可靠、使用效果好的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及其使用方法,並以解決傳統復位因牽引過程中體力消耗大,牽引力逐漸下降,且不恆定或牽引力不能對抗患者肌力,復位失敗率高的問題,從而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本發明的一種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包括定支臂和動支臂;定支臂和動支臂均為管狀結構,動支臂插入定支臂的管孔內滑動連接;定支臂另一端設有腋窩支撐,動支臂另一端設有腕部牽引固定帶,沿定支臂長度方向設有搖柄滑槽;定支臂與動支臂的連接處設有傳動裝置和鎖定裝置。
前述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中,所述傳動裝置包括貫穿動支臂的傳動軸,傳動軸兩端與動支臂轉動連接,傳動軸上設有齒輪;齒輪與安裝在定支臂管孔內壁上的齒條傳動連接,齒條與動支臂上的齒條滑槽滑動連接;傳動軸一端設有搖柄。
前述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中,所述鎖定裝置包括安裝在傳動軸上的棘輪,棘輪上的棘齒之間設有棘爪,棘爪經棘爪軸與棘爪座鉸接,棘爪座與動支臂固定連接,棘爪軸上設有扭簧。
用於上述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的本發明的一種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的使用方法為,在使用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對患者進行肩關節復位時,將所述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根據患者肢體長度調整至適合的最初長度,並在患者的腋窩處加襯墊後,將腋窩支撐緊貼腋窩頂部,並將腕部牽引固定帶固定住患肢腕部,緩慢正向旋轉搖柄,使動支臂緩慢向外滑出,當聽到復位響聲時復位終止,復位後緩慢撤出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即成。
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可替代人力對肩關節脫位患者進行牽引復位,大大減輕了醫者的勞動強度。因此,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不僅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可靠、使用效果好的優點,而且還具有牽引力可持續逐漸加大、完全可對抗患者肌肉收縮力的優點,此外,本發明還具有復位後可保持恆定牽引力、復位成功率高,可減輕病人痛苦等優點。經試驗使用證明,使用本發明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非常明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定支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動支臂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1-定支臂、2-動支臂、3-腋窩支撐、4-腕部牽引固定帶、5-搖柄滑槽、6-傳動裝置、7-鎖定裝置、8-傳動軸、9-齒輪、10-齒條、11-搖柄、12-棘輪、13-棘爪、14-棘爪軸、15-棘爪座、16-扭簧、17-齒條滑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任何限制。
本發明的一種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如圖1-3所示:包括定支臂1和動支臂2;定支臂1和動支臂2均為管狀結構,動支臂2插入定支臂1的管孔內滑動連接;定支臂1另一端設有腋窩支撐3,動支臂2另一端設有腕部牽引固定帶4,沿定支臂1長度方向設有搖柄滑槽5;定支臂1與動支臂2的連接處設有傳動裝置6和鎖定裝置7;傳動裝置6包括貫穿動支臂2的傳動軸8,傳動軸8兩端與動支臂2轉動連接,傳動軸8上設有齒輪9;齒輪9與安裝在定支臂1管孔內壁上的齒條10傳動連接,齒條10與動支臂2上的齒條滑槽17滑動連接;傳動軸8一端設有搖柄11;鎖定裝置7包括安裝在傳動軸8上的棘輪12,棘輪12上的棘齒之間設有棘爪13,棘爪13經棘爪軸14與棘爪座15鉸接,棘爪座15與動支臂2固定連接,棘爪軸14上設有扭簧16。
用於上述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的本發明的一種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的使用方法為,在採用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進行肩關節復位時,使患者仰臥,術者位於患者一側,將所述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根據患者肢體長度調整至適合的最初長度,並在患者的腋窩處加襯墊後,將腋窩支撐3緊貼腋窩頂部,並將腕部牽引固定帶4固定住患肢腕部,緩慢正向旋轉搖柄11,使動支臂2緩慢向外滑出,當聽到復位響聲時復位終止,復位後緩慢撤出肩關節脫位持續牽引復位器即成。
實施例
本例如圖1-3所示,包括牽引過程中基本保持不動的定支臂1,定支臂1為矩形管狀。定支臂1的管孔內插有動支臂2,動支臂2也是矩形管狀,但動支臂2的外截面尺寸與定支臂1管孔的截面尺寸對應,動支臂2插入定支臂1的管孔內後可自如滑動。定支臂1和動支臂2均採用矩形不鏽鋼管制作。定支臂1另一端設有腋窩支撐3,腋窩支撐3可採用半圓結構,所有稜角均倒成圓角,外面可包裹海綿材料,防止牽引時將患者硌疼,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動支臂2另一端設有腕部牽引固定帶4,腕部牽引固定帶4可採用柔性帶,柔性帶上設有尼龍搭扣,用於綁住患者的手腕向下牽引。在定支臂1的另一端設有傳動裝置6,傳動裝置6如圖2所示,包括齒輪9,齒輪9通過傳動軸8固定在定支臂1上,傳動軸8一端與搖柄11連接,通過搖柄11可帶動傳動軸8和齒輪9一起旋轉。在動支臂2的管孔內設有齒條10,齒輪9與齒條10嚙合,當搖柄11帶動齒輪9旋轉時,齒輪9帶動齒條10直線移動,由於齒條10是固定在動支臂2上的,所以當正向搖動搖柄11時,動支臂2從定支臂1的管孔中向外伸出。使動支臂2與定支臂1的總長度伸長。由於定支臂1一端的腋窩支撐3是頂在患者腋窩處的,而動支臂2一端的腕部牽引固定帶4是綁在患者手腕處的,因此動支臂2會拉著患者的手腕向下牽引,達到牽引的目的。
為了防止牽引過程中動支臂2向定支臂1內收縮,本例設有鎖定裝置7。鎖定裝置7如圖2所示,包括固定在傳動軸8上的棘輪12和頂在棘輪12上棘齒之間的棘爪13,棘爪13經扭簧16與棘爪軸14連接,使棘爪13始終緊貼著棘齒滑動,確保在牽引過程中棘輪12隻能正向旋轉,不能反向旋轉,也就是說動支臂2隻能從定支臂1中向外伸出而不能回縮。棘爪13可以通過棘爪軸14直接與定支臂1連接,也可以通過棘爪座15與定支臂1管孔內壁固定連接。
為了確保動支臂2能夠在定支臂1內自由滑動,在動支臂2上設有避開傳動軸8的滑槽5和避開棘爪座15的棘爪座槽17。
本例中還應該設有復位裝置,當牽引結束時,通過復位裝置使棘爪13解除對棘輪12的反轉限制,可使動支臂2縮回定支臂1內。
本例的裝置復位穩定性可靠,單人即可完成操作,省時、省力。大大減輕醫務工作者勞動強度,減輕患者因反覆復位的痛苦。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基層醫院、門診及搶救室由其適合推廣,使用後便於收納,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本發明的臨床應用實例
臨床應用時,患者仰臥,術者位於患者一側,將本發明的裝置根據患者肢體長度調整至適合的最初長度,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在腋窩處加襯墊後將腋窩支撐緊貼腋窩頂部,並將腕部牽引固定帶固定住患肢腕部,緩慢正向旋轉搖柄,使動支臂緩慢向外滑出,當聽到復位響聲時復位終止,復位後緩慢撤出本裝置,將患肢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置,腋部放棉墊,再用三角巾,繃帶或石膏固定於胸前。三周後開始逐漸作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後脫位復位後則固定於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後伸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