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3‑羧基‑1,2,4‑三氮唑銅配位聚合物及其原位合成方法與流程
2023-05-31 08:51:01 1

本發明涉及銅配位聚合物及其原位合成方法,具體是一種3-羧基-1,2,4-三氮唑銅配位聚合物及其原位合成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出現的原位合成技術,廣泛應用於化學、化工、材料等領域。原位合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在反應體系內原位生成一種或幾種新型的化合物。通過原位合成,可以獲得其他合成方法難以獲得的化合物。目前雖有不少文獻報導了原位配體反應,但未見有二(5-硫酮-1,2,4-三氮唑)甲烷(L 1)被氧化成羧酸的報導。氧化產物3-羧基-1,2,4-三氮唑作為中間體廣泛應用於醫藥、農藥等領域,其與金屬離子形成配合物具有較好的抗菌與抗癌活性,具有重要的潛在用途。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獲得新的3-羧基-1,2,4-三氮唑類配體配位聚合物,本發明一方面在於提供一種3-羧基-1,2,4-三氮唑銅配位聚合物,另一方面還提供以二(5-硫酮-1,2,4-三氮唑)甲烷(L1)為原料的該配位聚合物的原位合成方法。
本發明一種3-羧基-1,2,4-三氮唑銅配位聚合物,化學式為[Cu2(L3)2(H2O)2]n(HL3=3-羧基-1,2,4-三氮唑),該配位聚合物,其晶體屬於三方晶系,R3空間群,晶胞參數為:a =18.8031(8) Å,b = 18.8031(8) Å ,c =13.8350(6) Å,α= 90.00º,β= 90.00º,γ= 120.00º,V =4236.1 (3) Å3。
本發明所述的配位聚合物的原位合成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1)分別稱取0.04-0.05 g二(5-硫酮-1,2,4-三氮唑)甲烷(L 1)和 0.015-0.025 g 分析純氯化亞銅(CuCl),再加入1.0-1.5 mL DMF、7-8 mL H2O,在室溫下攪拌25-30 min;
(2)將上述溶液移入到25 mL聚四氟乙烯反應釜中,置於130-140 ℃的恆溫烘箱中恆溫60-80小時後,以每小時5℃降溫至室溫,過濾,用無水甲醇洗滌,得到單晶級淺綠色片狀晶體。
在本發明配位聚合物的原位反應過程中,原母體配體二(5-硫酮-1,2,4-三氮唑)甲烷(L 1)在反應過程中發生原位反應,脫去一個 5-硫酮-1,2,4-三氮唑後,剩餘分子片上5位的S也脫去,同時,3位上的亞甲基被氧化成羧基,生成3-羧基-1,2,4-三氮唑(HL3)新配體,進而與金屬銅離子配位。
本發明所述配位聚合物為三維網狀結構,最小結構單元中包含2個Cu(Ⅰ),2個水分子和2個配體。
本發明配位聚合物中,中心Cu(Ⅰ)與三氮唑中的羧基氧(O1)和1位的氮(N1)螯合成一個五元環,同時和另外兩個三氮唑上氮原子(N3),(N4)一個水分子及羧基的O配位。兩個獨立配體和兩個Cu(Ⅰ)離子螯合成六元環。在該結構單元中,N3,N6分別與另外的Cu(Ⅰ)離子相連接,而Cu1和Cu2再分別與另外的配體相連,形成三維結構。
本發明配位聚合物的原位合成,克服了溶劑法的缺點,具有原料易得、成本低廉、工藝簡單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配位聚合物的原位合成實施圖;
圖2為本發明配位聚合物的分子結構圖;
圖3為本發明配位聚合物的三維堆積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內容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
參見圖1,一種3-羧基-1,2,4-三氮唑類銅配位聚合物的原位合成:分別稱取0.0428 g二(5-硫酮-1,2,4-三氮唑)甲烷(L 1)和 0.0196 g 分析純無水氯化亞銅(CuCl),再加入1 mL DMF、7 mL H2O,在室溫下攪拌30 min。將上述溶液移入到25 mL聚四氟乙烯反應釜中,置於140 ℃的恆溫烘箱中恆溫72小時後,以每小時5℃降溫至室溫,過濾,用無水甲醇洗滌,得到單晶級淺綠色片狀晶體。
從圖1可以看出,原母體配體二(5-硫酮-1,2,4-三氮唑)甲烷(L 1)在反應過程中發生原位反應,脫去一個 5-硫酮-1,2,4-三氮唑後,剩餘分子片上5位的S也脫去,同時,3位上的亞甲基被氧化成羧基,生成3-羧基-1,2,4-三氮唑(HL3)新配體,進而與金屬銅離子配位。
參見圖2,從圖中可以看出,該配位聚合物為三維網狀結構,最小結構單元中包含2個Cu(Ⅰ),2個水分子和2個配體。
參見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該配位聚合物中,中心Cu(Ⅰ)與三氮唑中的羧基氧(O1)和1位的氮螯合成一個五元環,同時和另外兩個三氮唑上氮原子(N3),(N4)一個水分子及羧基的O配位。兩個獨立配體和兩個Cu(Ⅰ)離子螯合成六元環。在該結構單元中,N3,N6分別與另外的Cu(Ⅰ)離子相連接,而Cu1和Cu2再分別與另外的配體相連,形成三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