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25 10:44:01 2
專利名稱:一種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特別是涉及一種減速器低速軸出軸端無聯軸器的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具體地說是一種減速器底座用彈性支撐的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
背景技術:
大型龍門起重機,設有上、下小車,上小車有兩臺起升機構,下小車有一臺起升機構(見圖1總布置圖)。以江南長興造船基地600T龍門起重機為例,上小車為2臺300T起升機構,用以抬升600T構件,吊鉤在主梁外兩翼布置。下小車有450T起升機構,吊鉤以主梁中心線布置,下小車可從上小車底下穿過,用以同時用三鉤抬吊構件翻身。無論是雙梁結構還是單梁結構的龍門起重機,主梁總寬度與上、下小車總寬度有一個適當比例,上小車兩側外伸部分不大於主梁總寬度,而下小車要從上小車下面穿過,更制約了下小車機房的總寬度。圖2是現有技術的小車起升機構俯視圖,上小車機房布置中上小車兩套起升機構對稱布置,而且吊鉤還有2米的外延距離,所以機房位置受到局限,減速器4低速軸出軸端應有一套聯軸器,以吸收低速軸與小齒輪7由於安裝不同心所造成的偏距振動。但由於機房寬度的制約,減掉這套聯軸器。見圖3,採用了減速器4底部在高速軸端底部以扭矩臂 5支撐讓低速軸浮動,以吸收偏振。實際使用中,由於減速器4 一端浮動,使小齒輪7振動, 加速了齒輪副磨損,同時,在起升速度達到50%額定速度時,產生劇烈的共振,影響門機正常工作。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特別是涉及一種減速器低速軸出軸端無聯軸器的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具體地說是一種減速器底座用彈性支撐的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本實用新型在減速器底部撓性端增加了三個彈性支撐,這些彈性支撐吸收了由於撓性支撐產生的振動,克服了大部分由振動產生的上下偏距,大大改善了工作狀態下的振動狀況,克服了設計時由於實際狀況下產生的局限。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減速器的輸入軸通過聯軸器與電機聯接,減速器與聯軸器之間安裝有制動器,減速器的低速軸出軸端聯接小齒輪,小齒輪的中心軸兩端由軸承座支撐,小齒輪與捲筒端頭的大齒輪嚙合,所述的減速器底部「品」字形分布有三個彈性支撐;所述的彈性支撐由彈性元件、可調螺杆、鎖緊螺母和螺柱座組成,可調螺杆擰在螺柱座內,鎖緊螺母套在可調螺杆上,可調螺杆的頂端裝有彈性元件。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在減速器底部撓性端增加了三個彈性支撐,這些彈性支撐吸收了由於撓性支撐產生的振動,克服了大部分由振動產生的上下偏距, 大大改善了工作狀態下的振動狀況,克服了實際狀況產生的局限。
圖1是上、下小車起升機構總布置圖圖2是現有技術的小車起升機構俯視圖圖3是現有技術的小車起升機構正視圖圖4是彈性支撐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仰視圖其中,1是電機2是聯軸器3是制動器4是減速器5是扭矩臂6是軸承座7是小齒輪8是大齒輪9是捲筒10是彈性元件11是可調螺杆12是鎖緊螺母13是螺柱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如附圖5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減速器4的輸入軸通過聯軸器2與電機1聯接,減速器4與聯軸器2之間安裝有制動器3,減速器4的低速軸出軸端聯接小齒輪7,小齒輪7的中心軸兩端由軸承座6支撐,小齒輪7與捲筒9端頭的大齒輪 8嚙合,所述的減速器4底部「品」字形分布有三個彈性支撐,所述的彈性支撐(見圖4)由彈性元件10、可調螺杆U、鎖緊螺母12和螺柱座13組成,可調螺杆11擰在螺柱座13內, 鎖緊螺母12套在可調螺杆11上,可調螺杆11的頂端裝有彈性元件10。經試驗證明,本實用新型的在減速器底部撓性端增加了三個彈性支撐,吸收了由於撓性支撐產生的振動,克服了大部分由振動產生的上下偏距,大大改善了工作狀態下的振動狀況,克服了實際狀況產生的局限。
權利要求1. 一種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減速器的輸入軸通過聯軸器與電機聯接,減速器與聯軸器之間安裝有制動器,減速器的低速軸出軸端聯接小齒輪,小齒輪的中心軸兩端由軸承座支撐,小齒輪與捲筒端頭的大齒輪嚙合,其特徵是所述的減速器底部「品」字形分布有三個彈性支撐,所述的彈性支撐由彈性元件、可調螺杆、鎖緊螺母和螺柱座組成,可調螺杆擰在螺柱座內,鎖緊螺母套在可調螺杆上,可調螺杆的頂端裝有彈性元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具體地說是一種減速器底座用彈性支撐的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龍門起重機起升機構,減速器的輸入軸通過聯軸器與電機聯接,減速器的低速軸出軸端聯接小齒輪,小齒輪與捲筒端頭的大齒輪嚙合,所述的減速器底部「品」字形分布有三個彈性支撐,所述的示彈性支撐由彈性元件、可調螺杆、鎖緊螺母和螺柱座組成,可調螺杆擰在螺柱座內,鎖緊螺母套在可調螺杆上,可調螺杆的頂端裝有彈性元件。本實用新型在減速器底部撓性端增加了三個彈性支撐,吸收了由於撓性支撐產生的振動,克服了大部分由振動產生的上下偏距,大大改善了工作狀態下的振動狀況,克服了實際狀況產生的局限。
文檔編號B66D1/28GK202164068SQ201120227019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30日
發明者俞峰, 張海程, 歐才傑, 王金成 申請人: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