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的豆漿機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21:41:11 2
專利名稱:全自動的豆漿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全自動的豆漿機,主要適用於電動豆漿機和電動 攪拌機。
背景技術:
目前,巿場上出售的食物切削旋轉刀具的刀片一般為水平或稍加傾斜 角度放置,刀刃跟刀片放置方向一致。所以切削的有效區域只存在於一個 平面上,大大降低刀刃與食物接觸的機率,導致粉碎不均勻。另外,全自 動的豆漿機內設有的網罩, 一般設有篩網,粉碎的食物積聚於餹孔內,難 以清除,形成衛生隱患。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便於清潔、切削均 句的全自動的豆漿機,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全自動的豆漿機,包括桶體、蓋體、電機、發 熱管和旋轉刀具,其結構特徵是旋轉刀具的刀軸表面軸向傾斜設置有二 個及以上的刀片。所述旋轉刀具呈錨狀或飛機尾翼形狀,刀軸為長簡形,中心設置有通孔與電機立軸固定,刀片與刀軸的夾角為10—80度。所述蓋體下端扣接有網罩,網罩為無底簡狀,內壁頂部設置有卡扣, 上部均布2"個大方孔,下部均布小孔或沒有孔,上部和下部通過筋條 相連。本實用新型的旋轉刀具在旋轉時產生渦流,物料吸入渦流內,與刀片 接觸次數更頻密,另刀片軸向傾斜設置,旋轉時刀刃產生旋轉面,提髙與 食物接觸的機率,切削效果更佳.網罩採用大方孔,粉碎的食物漂浮於上 方,更容易從大方孔排出,與桶體內液體快速混合,提髙濃度。其結構簡 單合理、使用方便、壽命長。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分解結構示意圖。圖2和圖3為旋轉刀具二個方位的結構示意圖。圖4和圖5為另一旋轉刀具二個方位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參見圖l-圖3,本全自動的豆漿機包括蓋體1和桶體9,蓋體l一側 設置有電源插座2,內設有電機,下端設置有與其連為一體的發熱管5-防幹燒針3和防溢針7。電機的立軸4從蓋體1的下端穿出並伸入桶體9 內,旋轉刀具6固定在立軸4下端。旋轉刀具6呈錨狀,旋轉刀具6的刀 軸6.1外表面軸向設置有四片向外傾斜的刀片6.2;中心設置有通孔6.4, 與電機立軸4套接緊固。刀片6.2呈鐮刀狀,刀刃63設置在外邊緣上。 蓋體1下端扣設有網罩8,網罩為無底簡狀,上部內壁設置有卡扣8.2, 上半部均布設置有三個大方孔8.1,大方孔之間筋條8.3相隔,筋條連接 網罩的上部和下半部;下半部開設有小孔8.4。也可以取消小孔,大方孔 的軸向高度為整個網罩高度的1/5—1/2。上述旋轉刀具可替換為傾斜向下的爪形旋轉刀具6',旋轉刀具的刀 軸6.1,外表面軸向均布四片鐮刀狀刀片6.2,,刀刃6.3,設置在外邊緣上; 刀軸6.1'中心設置有通孔6.4',如圖4和圖5所示。替換後不影響使用 效果。發熱管表面還可設置有不粘塗層。本實用新型的旋轉刀具還可以是普通的水平刀片;或者上部為水平刀 片,下部為傾斜的錨狀刀片.
權利要求1. 一種全自動的豆漿機,包括桶體(9)、蓋體(1)、電機、發熱管(5)和旋轉刀具(6),其特徵是旋轉刀具的刀軸(6.1)表面軸向傾斜設置有二個及以上的刀片(6.2)。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的豆漿機,其特徵是所述旋轉刀具 呈錨狀或飛機尾翼形狀,刀軸(6.1)為長簡形,中心設置有通孔(6.4) 與電機立軸(4)固定。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動的豆漿機,其特徵是所述刀片與刀 軸的夾角為10—80度。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自動的豆漿機,其特徵是所述蓋體 下端扣接有網罩(8),網罩為無底簡狀,內壁頂部設置有卡扣(8.2),上 部均布2~6個大方孔(8.1),下部均布小孔(8.4)或沒有孔,上部和下部 通過筋條(8.3)相連。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全自動的豆漿機,其特徵是所述大方孔的 軸向高度為整個網罩髙度的1/5—1/2。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動的豆漿機,其特徵是所述蓋體內裝 有電機及其控制電路,電機的立軸(4)從蓋體的下端穿出並伸入桶體內, 立軸下端固定有旋轉刀具;發熱管(5)、防幹燒針(3)、防溢針(7)設置 在蓋體下端與其連為一體。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動的豆漿機,其特徵是所述蓋體一側 設置有電源插座(2);發熱管表面設置有不粘塗層。
專利摘要一種全自動的豆漿機,包括桶體、蓋體、電機、發熱管和旋轉刀具,其旋轉刀具的刀軸表面軸向傾斜設置有二個及以上的刀片。旋轉刀具呈錨狀或飛機尾翼形狀,刀軸為長筒形。刀片與刀軸的夾角為10-80度。蓋體下端扣接有網罩,網罩為無底筒狀,上部均布2-6個大方孔,下部均布小孔,上部和下部通過筋條相連。本實用新型的旋轉刀具在旋轉時產生渦流,物料吸入渦流內,與刀片接觸次數更頻密,另刀片軸向傾斜設置,旋轉時刀刃產生旋轉面,提高與食物接觸的機率,切削效果更佳。網罩採用大方孔,粉碎的食物漂浮於上方,更容易從大方孔排出,與桶體內液體快速混合,提高濃度。其結構簡單合理、使用方便、壽命長。
文檔編號A23C11/10GK201119767SQ20072005254
公開日2008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11日
發明者丁國威 申請人:丁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