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氣陰兩虛型糖尿病的藥物的製作方法
2023-06-15 16:31:16 3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氣陰兩虛型糖尿病的藥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特別是治療氣陰兩虛型糖尿病的藥物。
背景技術:
糖尿病屬於中醫消渴的範疇。該病現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之後嚴重危害我國公民健康的第三大殺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老年化社會的快速形成,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正急劇增高。80年代患病率不足1%,而目前已上升到2%~3%,並且有大量無症狀的糖尿病患者尚未被發現。據統計,我國糖尿病患者總數已愈4000萬。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於患者平時血糖控制不佳而產生的一系列併發症。併發症對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威脅極大,甚至導致截肢、失明和早亡,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但是,儘管患病率劇增,危害巨大,可目前仍沒有根治的辦法。世界上公認的「五駕馬車」即教育心理治療、飲食治療、運動療法、自我監測和藥物療法是目前治療糖尿病的好方法。雖然,目前醫學已驗證了非藥物療法的科學性,但糖尿病的治療核心仍是藥物療法。
目前市場上供應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可歸納為注射用胰島素類、口服西藥降糖類、純中藥類、中西藥結合類及微量元素類。這些藥物在糖尿病臨床治療應用上各有利弊。如磺脲類第一代、二代、三代產品,雙胍類、α一糖苷酶抑制劑類、苯甲酸類胰島素促泌劑及胰島素增敏劑類。這雖給億萬人帶來了福音,但人們也逐漸發現注射胰島素很不便,口服降糖西藥有的價格雖不貴,但易產生繼發性失效,付反應較大;有的價格昂貴,患者難以長期服用。聯合應用幾種作用機制不同的藥,一是藥片多;二是胃腸負擔重,三是價格高,四是服用不便,尤其老年患者易吃錯藥。還有不少患者服用西藥,雖然血糖指標正常了,但有一些不適症狀未消除。因此單純西藥治療糖尿病,患者總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
20世紀80年代,廣州中藥一廠針對糖尿病臨床治療的特點,率先研製開發出中西藥結合的「消渴丸」。近幾十年來,在糖尿病治療藥物市場上異軍突起,患者普遍反映良好。該產品多次被評為優質產品。「消渴丸」之所以那麼受糖尿病人歡迎,其主要原因是中西藥結合、標本兼治。隨著人們對糖尿病臨床治療經驗的積累,發現糖尿病類型不一,中醫辨證分型也不是一種,如果僅是一個固定中藥和西藥組合,已不能完全滿足臨床用藥的需求,且格列苯脲長期服用很容易產生繼發性失效。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糖尿病明顯缺乏多種微量元素。如鉻、鋅、硒等。這些微量元素量雖小,但作用很大。比如鉻能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或消除胰島素抵抗;可加速脂肪分解、減少體脂;提高心肌抗缺氧效能。缺鋅可導致胰島素穩定性下降。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與缺鋅有關。缺硒可引起機體自由基清除受阻、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下降、糖耐量受損。有研究表明,補硒後,可減輕和延緩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目前市售的微量元素品種單一,不能滿足糖尿病人需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提供一種按糖尿病病症配製、中藥、西藥、微量元素相結合的藥物,這種藥物可吸取現有技術的長處,克服現有技術的弊端。
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精髓。糖尿病病程中各階段以及合併各種不同的併發症,其證候各不相同,單純依靠某一個配方,醫治成百上千的糖尿病人,難以取得滿意療效。發明人根據20餘年近三萬餘例糖尿病治療的臨床觀察,參考國內許多糖尿病中醫專家臨床辨證的經驗,認為從中醫辨證看,糖尿病最常見有以下三個證型即氣陰兩虛型、腎脾兩虛挾血瘀型、燥熱內盛型。氣陰兩虛型的主證是口渴欲飲、神疲乏力、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舌苔薄少、脈象細數。
本發明治療氣陰兩虛型糖尿病的組方為人參4-8%、黃芪20-30%,黃精5-9%、黃連6-10%、麥冬5-9%、天花粉10-20%、雞內金14-25%、鬼箭羽8-16%、格列齊特0.4-0.6%、吡啶酸鉻0.0005-0.0009%、亞硒酸鈉0.0002-0.0007%、甘氨酸鋅0.03-0.08%、硫酸氧釩0.00001-0.00005%。
本發明藥物的制配方法是先將處方中五分之一的人參與格列齊特粉碎成細粉,然後再與吡啶酸鉻、亞硒酸鈉、甘氨酸鋅、硫酸氧釩充分混勻研碎。再將餘下五分之四的人參,黃連.黃芪、黃精、麥冬、天花粉、雞內金、鬼箭羽等中藥加八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兩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為相對密度約1.3的清膏,加入上述細粉,混勻,乾燥。再製成細粉,過100目篩,用0號膠囊充填。每粒含藥0.25克-0.4克.
本發明各藥物的藥用功能是人參甘微苦、溫。入肺、脾經。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治消渴。
黃芪性甘、微溫。入肺、脾經。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治自汗、盜汗。《本草求真》說本品為補氣諸藥之最。
黃精性甘、平。入脾、肺、腎經。補中益氣、潤心肺、強筋骨。
黃連性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瀉火、燥溼、治熱感心煩、消渴。
麥冬性甘微苦,寒。入肺、胃、心經。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治消渴。
天花粉性甘苦酸,涼。入肺、胃經。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治消渴。
雞內金性甘苦,平。入脾、胃經。消積滯、健脾胃、治消渴。
鬼箭羽性苦寒,入足厥陰經,破血通經。可使胰島B細胞增生,同時使胰島A細胞萎縮。
格列齊特為第二代口服磺醯脲類降血糖藥,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減少血漿比黏度,降低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改善甲皺微循環。此外可降低膽固醇蓄積,減少主動脈三磷酸甘油脂和脂肪酸的血漿濃度。因此兩者結合,既可治療糖尿病代謝紊亂,又可防止血管病變,改善視網膜病變和腎功能。
鉻鉻能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或消除胰島素抵抗。並且可加速脂肪分解代謝,減少體脂,降低血糖,提高心肌抗缺氧效能,和提高抗體疲勞作用,硒硒具有胰島素相似的作用,可調節體內糖分,有助於改善糖尿病症狀。
鋅鋅可影響葡萄糖在體內的平衡過程並可通過激活羧肽酶B促進胰島素原轉變為胰島素。糖尿病人普遍缺鋅,幾種糖尿病合併症或併發症也與細胞鋅和鋅依賴抗氧化物酶的降低有關。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等。
釩釩具有胰島素樣作用,它可直接作用於胰島素受體,增加受體的磷酸化,可刺激受體和一些蛋白激酶的活性,釩不是通過刺激胰島分泌過多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而是刺激胰島素受體表現有降糖作用。這是大多數口服降糖藥物不具備的特點。
本發明的積極效果是人身、黃芪、黃精大補肺、脾元氣,以天花粉、麥冬,養陰生津止渴,陰虛生內熱,故又以黃連從陰中瀉陽邪、可防復傷其陰,雞內金入胃、膀胱經,助消化固津液、止精耗散,鬼箭羽現代藥理研究有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作用,抑制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糖素;格列齊特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降血糖,並有防治微血管病變作用;補充硒、鉻、鋅、釩,可以明顯改善糖尿病缺乏微量元素的情況,對於病情好轉大有裨益。本發明的藥物組方合理,服用方便,療效好,無毒副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
人參500克、黃芪1500克,黃精500克、黃連500克、麥冬500克、天花粉1000克、雞內金1000克、鬼箭羽1000克、格列齊特32克、吡啶酸鉻50毫克。亞硒酸鈉40毫克、甘氨酸鋅5克。硫酸氧釩3000微克;用前述制配方法製成膠囊劑1000-1200粒。每粒含藥0.25克-0.4克。
本發明的藥物,主要適應於症見口渴欲飲、神疲乏力、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脈細數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氣陰兩虛型糖尿病。每次1-4粒,一日三次。經發明人臨床應用8000例,其中男性4300例,女性3700例,男性平均年齡40.5歲,女性平均年齡52.5歲,病程最短一月,最長28年。經臨床用藥治療,顯效5800例,有效2196例,無效4例。
典型病例張先生,男,50歲,商丘市機械農具廠職工。患糖尿病5年,平常服格列苯脲2片;一日三次,血糖不穩。2001年8月23日,查空腹血糖12.5mmol/L,尿糖++++。訴口渴、欲飲、乏力,餘無不適。查體神清,身體偏瘦,血壓120/80mmHg。心肺腹正常。舌紅少津、脈細數。考慮系氣陰兩虛型2型糖尿病,服用本發明的藥物每次2粒,一日三次,半月後,查血糖8.2mmol/L,尿糖++,囑每次3粒,一日三次,10天後,自覺症狀消失,查空腹血糖6.1mmol/L,尿糖陰性。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氣陰兩虛型糖尿病的藥物,其特徵在於本發明的藥物組方為人參4-8%、黃芪20-30%,黃精5-9%、黃連6-10%、麥冬5-9%、天花粉10-20%、雞內金14-25%、鬼箭羽8-16%、格列齊特0.4-0.6%、吡啶酸鉻0.0005-0.0009%、亞硒酸鈉0.0002-0.0007%、甘氨酸鋅0.03-0.08%、硫酸氧釩0.00001-0.0000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氣陰兩虛型糖尿病的藥物,其制配方法是先將處方中五分之一的人參與格列齊特粉碎成細粉,然後再與吡啶酸鉻、亞硒酸鈉、甘氨酸鋅、硫酸氧釩充分混勻研碎。再將餘下五分之四的人參,黃連.黃芪、黃精、麥冬、天花粉、雞內金、鬼箭羽等中藥加八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兩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減壓濃縮為相對密度約1.3的清膏,加入上述細粉,混勻,乾燥,再製成細粉,過100目篩,用0號膠囊充填。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氣陰兩虛型糖尿病的藥物,主要由人身、黃芪、天花粉、雞內金、鬼箭羽等中藥,西藥格列齊特,及硒、鉻、鋅、釩等微量元素組成,人身、黃芪大補肺、脾元氣,天花粉養陰生津止渴,陰虛生內熱,雞內金入胃、膀胱經,助消化固津液、止精耗散,鬼箭羽現代藥理研究有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作用,抑制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糖素;格列齊特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降血糖,並有防治微血管病變作用;補充硒、鉻、鋅、釩,可以明顯改善糖尿病缺乏微量元素的情況,對於病情好轉大有裨益。本發明的藥物組方合理,服用方便,療效好,無毒副作用。
文檔編號A61K35/38GK1879794SQ20061001778
公開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16日
發明者劉海濤, 豐光斌, 葉成玉 申請人:劉海濤, 豐光斌, 葉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