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託車動力分合節油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10 04:02:31 2
專利名稱:摩託車動力分合節油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託車的部件,特別是摩託車動力分合節油器,用在摩託車的傳動系統中。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實現的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摩託車動力分合節油器替換現有踏板式摩託車中的後驅動齒輪和跨騎式摩託車中的齒輪或鏈輪,它們的外形尺寸、齒形和內孔參數完全相同,具有良好的互換性。不同的是現有摩託車中的齒輪和鏈輪是整體的,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摩託車動力分合節油器是由外齒圈、外圈架、彈圈、內圈架、內套、異型卡塊和蓋板組成。外圈架、彈圈、內圈架和內套都同心套裝在外齒圈內,在外圈架、彈圈、內圈架上均加工有3-30個等量的、可穿入異型卡塊的方孔,異型卡塊插裝在上述方孔中。彈圈的方孔一側有彈性舌片,後者緊頂著卡塊中部的凹槽,外圈架方孔與彈圈的彈性舌片相對應的一側中央呈弧形。內套一側有連體的側蓋板,另一個環圈狀蓋板的內圈緊固壓裝或用反絲羅紋安裝在內套的另一端,兩片蓋板均動配合置於外齒圈的外側或它的凹臺內。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踏板式摩託車中的驅動齒輪及跨騎式摩託車中的齒輪或鏈輪的外形尺寸、齒形和內孔等各種參數全部相同,可完全互換,不需對現有摩託車的結構作任何改變或增加其它新的另部件,具有結構新穎、安裝方便、安全可靠、動力結合不打滑、分離適時完全,使用壽命長、可大大節省燃油及減少發動機的磨損、排汙和噪音等優點。
圖2是外圈架方孔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內圈架方孔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
圖1的A-A剖視圖。
圖5是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的左視圖。
圖7是彈圈展開後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的俯視圖。
當踏板式摩託車起動和開啟油門時,發動機通過傳動部件帶動外齒圈(1)逆時針旋轉,後者通過異型卡塊(6)卡住、並帶動與摩託車主動車輪相連接的內花鍵套(5)一起旋轉,摩託車的傳動鏈環接合,從而驅動摩託車前進。當摩託車在平路上行駛時關小油門後,發動機及外齒圈(1)降速,此時內花鍵套(5)的轉速大於外齒圈(1),外齒圈(1)相對於內花鍵套(5)順時針旋轉,異型卡塊(6)不能卡住外齒圈(1)和內花鍵套(5),兩者產生相對滑轉,轉入怠速的發動機與主動車輪的傳動鏈環自動分離。怠速運轉的發動機既不是摩託車的動力、也不是它的阻力,摩託車依靠慣性繼續行駛,由於沒有發動機的阻力負載,僅需克服路面的磨擦力,車速下降很慢,能繼續行駛較長的路程,故可大大節省燃油、減少發動機的磨損、排汙和噪音。
第二實施例是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摩託車動力分合節油器替換現有跨騎式摩託車中與離合器相鉚接的整體從動齒輪或大、小傳動鏈輪,它們的外形尺寸、齒形和內孔參數完全相同,具有良好的互換性。外圈架(2)、彈圈(3)、內圈架(4)和內套(5)都同心套裝在齒輪(或鏈輪)的外齒圈(1)內,在外圈架(2)、彈圈(3)、內圈架(4)上均加工有3、4、5或16、17、20、24個等量的、可穿入異型卡塊(6)的方孔,異型卡塊(6)插裝在上述方孔中。兩片蓋板均動配合置於外齒圈(1)的外側或它的凹臺內。其它結構、安裝、連結方式和運轉原理與第一實施例相仿。
權利要求1.一種摩託車動力分合節油器,由外圈、內套、卡塊、彈圈、外圈架、內圈架和蓋板組成,其特徵在於外圈架(2)、彈圈(3)、內圈架(4)和內套(5)都同心套裝在外齒圈(1)內,在外圈架(2)、彈圈(3)、內圈架(4)上均加工有3-30個等量的、可穿入異型卡塊(6)的方孔,異型卡塊(6)插裝在上述方孔中;彈圈(3)的方孔一側有彈性舌片(9),後者緊頂著異型卡塊(6)中部的凹槽;內套(5)的一側有連體的側蓋板,環圈狀蓋板(7)緊固壓裝在內套(5)的另一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託車動力分合節油器,其特徵在於外圈架(2)方孔與彈圈(3)的彈性舌片(9)相對應的一側中央呈弧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託車動力分合節油器,其特徵在於環圈狀蓋板(7)的內圈也可用反絲羅紋安裝在內套(5)的一端,它的外沿和內套(5)一側的連體側蓋板均動配合置於外齒圈(1)兩側的凹臺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託車動力分合節油器。外圈架、彈圈、內圈架和內套都同心套裝在外齒圈內,在外圈架、彈圈、內圈架上均加工有3-30個等量的、可穿入異型卡塊的方孔,異型卡塊插裝在上述方孔中。彈圈的方孔一側有彈性舌片,後者緊頂著異型卡塊中部的凹槽。內套一側有連體的側蓋板,另一個環圈狀蓋板的內圈緊固壓裝或用反絲螺紋安裝在內套的另一端,兩片蓋板均動配合置於外齒圈兩側的凹臺內。本實用新型與現有踏板式摩託車中的驅動齒輪及跨騎式摩託車中的齒輪或鏈輪的外形尺寸、齒形和內孔等各種參數全部相同,可完全互換,具有結構新穎、安裝方便、安全可靠、使用壽命長、可大大節省燃油及減少發動機的磨損、排汙和噪音等優點。
文檔編號F16D41/24GK2605417SQ03227289
公開日2004年3月3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03年3月31日
發明者賴源豐 申請人:賴源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