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9 14:41:41 1
專利名稱: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帶式輸送機的輸送帶糾偏裝置,更具體的說是一種用於帶式輸送機的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
背景技術:
帶式輸送機是一種摩擦驅動以連續方式運輸物料的機械,主要由機架、輸送帶、託輥、滾筒、張緊裝置、傳動裝置等組成,它可以將物料在一定的輸送線上,從供料點到卸料點間形成一種輸送流程,它既可以進行碎散物料的輸送,也可以進行成件物品的輸送,除進行純粹的物料輸送外,還可以與各工業企業生產流程中的工藝過程相配合,形成有節奏的流水作業運輸線。目前,帶式輸送機在運轉過程中,常常發生輸送帶「跑偏」現象,即輸送帶脫離輸送帶機的中心線跑向一邊的現象,跑偏不僅會造成撒料,而且容易磨損輸送帶,縮短其使用壽命,且嚴重時會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影響正常的生產作業。因此,輸送帶跑偏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制訂了一系列防止輸送帶跑偏的技術方案,現有技術的糾偏設備一般有:按TD75、DTII標準的調偏託輥組、液壓糾偏裝置、電氣控制糾偏裝置。TD75、DTII標準的調偏託輥組,是按現行行業標準設計製作的,已經過現場驗證能夠達到糾偏的目的,但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託輥脫落、轉軸斷裂、連杆動作不協調等缺陷;液壓糾偏裝置動作靈活可控,但液壓管路布置繁瑣,且液壓管路易堵塞造成糾偏裝置不能按需動作,電氣控制糾偏裝置存在的缺陷是控制線布線不方便,存在信號幹擾等問題,常常影響正常的作業生產。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種帶式輸送機的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以解決傳統糾偏裝置布置複雜、運行不可靠等技術問題,以提高糾偏裝置的準確性、簡易性,提高糾偏裝置的性價比,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方案為:所述的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由糾偏託輥、糾偏支架、右限位板、左限位板、右限位輪、左限位輪、糾偏旋轉座、右立輥調節杆、左立輥調節杆、右立輥、左立輥、固定連杆組成,其特徵是糾偏支架設計有三個支承面,三個支承面設計呈凹型,糾偏託輥設置在糾偏支架的支承面上,糾偏支架通過糾偏旋轉座連接到固定連杆上,固定連杆固定在輸送帶機的支架上,右立棍通過右立棍調節杆固定在糾偏支架的右端,左立棍通過左立棍調節杆固定在糾偏支架的左端,右限位板設置在固定連杆的右端,左限位板設置在固定連杆的左端,左限位輪設置在糾偏支架左端,右限位輪設置在糾偏支架右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糾偏旋轉座,其特徵在於糾偏旋轉座可以使糾偏支架有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的自由度,即可以使糾偏支架以糾偏旋轉座為中心同時前後移動和上下移動。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右限位板、右限位輪,其特徵在於右限位板和右限位輪設置為相切,右限位板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前高后低設置。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左限位板、左限位輪,其特徵在於左限位板和左限位輪設置為相切,左限位板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前高后低設置。使用過程中,輸送帶向左跑偏時,將會帶動左立輥前移,即左立輥帶動左側糾偏託輥沿輸送帶運行方向水平向前移動,糾偏支架在水平方向上以糾偏旋轉座為中心轉動,則右側糾偏託輥向後移動。與此同時,由於右限位板是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前高后低設置的,當右限位輪向後移動時,右限位板將限制右限位輪並同時向下移動,即右側糾偏託輥向後下方移動,則左側糾偏託輥向前上方移動。綜合上述兩個方向的運動,當輸送帶向左跑偏時,輸送帶是向左向上運動的,並促使左側糾偏託輥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向前和向上運動,使跑偏的皮帶受到向右向下的力,從而實現輸送帶的糾偏。使用過程中,輸送帶向右跑偏時,將會帶動右立輥前移,即右立輥帶動右側糾偏託輥向輸送帶運行方向水平向前移動,糾偏支架在水平方向上以糾偏旋轉座為中心轉動,則左側糾偏託輥向後移動。與此同時,由於左限位板是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前高后低設置的,當左限位輪向後移動時,左限位板將限制左限位輪並同時向下移動,即左側糾偏託輥向後下方移動,則右側糾偏託輥向前上方移動。綜合上述兩個方向的運動,當輸送帶向右跑偏時,輸送帶是向右向上運動的,並促使右側糾偏託輥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向前和向上運動,使跑偏的皮帶受到向左向下的力,從而實現輸送帶的糾偏。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利用輸送帶跑偏觸發右立輥、左立輥動作,無需液壓或電信號,觸發機理簡單,動作可靠,在動作過程中,不僅可實現前後移動糾偏,而且可實現上下移動糾偏,使糾偏更加迅速,糾偏力更大。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1中:1、糾偏託輥,2、糾偏支架,3、右限位板,4、左限位板,5、右限位輪,6、左限位輪,7、
糾偏旋轉座,8、右立輥調節杆,9、左立輥調節杆,10、右立輥,11、左立輥,12、固定連杆。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託輥,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以及優點更清楚、明確,以下將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所述的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由糾偏託輥1、糾偏支架2、右限位板3、左限位板4、右限位輪5、左限位輪6、糾偏旋轉座7、右立輥調節杆8、左立輥調節杆9、右立輥10、左立輥
11、固定連杆12組成,其特徵是糾偏支架2設計有三個支承面,三個支承面設計呈凹型,糾偏託輥I設置在糾偏支架2的支承面上,糾偏支架2通過糾偏旋轉座7連接到固定連杆12上,固定連杆12固定在輸送帶機的支架上,右立輥10通過右立輥調節杆8固定在糾偏支架2的右端,左立輥11通過左立輥調節杆9固定在糾偏支架2的左端,右限位板3設置在固定連杆12的右端,左限位板4設置在固定連杆12的左端,右限位輪5設置在糾偏支架2右端,左限位輪6設置在糾偏支架2左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糾偏旋轉座7,其特徵在於糾偏旋轉座7可以使糾偏支架2有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的自由度,即可以使糾偏支架2以糾偏旋轉座7為中心同時前後移動和上下移動。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右限位板3、右限位輪5,其特徵在於右限位板3和右限位輪5設置為相切,右限位板3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前高后低設置。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左限位板4、左限位輪6,其特徵在於左限位板4和左限位輪6設置為相切,左限位板4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前高后低設置。使用過程中,輸送帶向左跑偏時,將會帶動左立輥11前移,即左立輥11帶動左側糾偏託輥I沿輸送帶運行方向水平向前移動,糾偏支架2在水平方向上以糾偏旋轉座7為中心轉動,則右側糾偏託輥I向後移動。與此同時,由於右限位板3是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前高后低設置的,當右限位輪5向後移動時,右限位板3將限制右限位輪5並同時向下移動,即右側糾偏託輥I向後下方移動,則左側糾偏託輥I向前上方移動。綜合上述兩個方向的運動,當輸送帶向左跑偏時,輸送帶是向左向上運動的,並促使左側糾偏託輥I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向前和向上運動,使跑偏的皮帶受到向右向下的力,從而實現輸送帶的糾偏。使用過程中,輸送帶向右跑偏時,將會帶動右立輥10前移,即右立輥10帶動右側糾偏託輥I向輸送帶運行方向水平向前移動,糾偏支架2在水平方向上以糾偏旋轉座7為中心轉動,則左側糾偏託輥I向後移動。與此同時,由於左限位板4是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前高后低設置的,當左限位輪6向後移動時,左限位板4將限制左限位輪6並同時向下移動,即左側糾偏託輥I向後下方移動,則右側糾偏託輥I向前上方移動。綜合上述兩個方向的運動,當輸送帶向右跑偏時,輸送帶是向右向上運動的,並促使右側糾偏託輥I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向前和向上運動,使跑偏的皮帶受到向左向下的力,從而實現輸送帶的糾偏。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利用輸送帶跑偏觸發右立輥10、左立輥11動作,無需液壓或電信號,觸發機理簡單,動作可靠,在動作過程中,不僅可實現前後移動糾偏,而且可實現上下移動糾偏,使糾偏更加迅速,糾偏力更大。
權利要求1.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由糾偏託輥(I)、糾偏支架(2)、右限位板(3)、左限位板(4)、右限位輪(5)、左限位輪(6)、糾偏旋轉座(7)、右立輥調節杆(8)、左立輥調節杆(9)、右立輥(10 )、左立輥(11)、固定連杆(12)組成,其特徵是糾偏支架(2 )設計有三個支承面,三個支承面設計呈凹型,糾偏託輥(I)設置在糾偏支架(2)的支承面上,糾偏支架(2)通過糾偏旋轉座(7)連接到固定連杆(12)上,固定連杆(12)固定在輸送帶機的支架上,右立輥(10 )通過右立輥調節杆(8 )固定在糾偏支架(2 )的右端,左立輥(11)通過左立輥調節杆(9 )固定在糾偏支架(2)的左端,右限位板(3)設置在固定連杆(12)的右端,左限位板(4)設置在固定連杆(12)的左端,右限位輪(5)設置在糾偏支架(2)右端,左限位輪(6)設置在糾偏支架(2)左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其特徵在於糾偏支架(2)在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設計有自由度,即可以使糾偏支架(2)以糾偏旋轉座(7)為中心前後移動和上下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其特徵在於右限位板(3)和右限位輪(5)設置為相切,右限位板(3)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前高后低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其特徵在於左限位板(4)和左限位輪(6)設置為相切,左限位板(4)沿輸送帶運行方向前高后低設置。
專利摘要無源雙自由度糾偏裝置,由糾偏託輥、糾偏支架、右限位板、左限位板、右限位輪、左限位輪、糾偏旋轉座、右立輥調節杆、左立輥調節杆、右立輥、左立輥、固定連杆組成,其特徵是糾偏支架通過糾偏旋轉座連接到固定連杆上,固定連杆固定在輸送帶機的支架上,右立輥通過右立輥調節杆固定在糾偏支架的右端,左立輥通過左立輥調節杆固定在糾偏支架的左端,右限位板設置在固定連杆的右端,左限位板設置在固定連杆的左端,左限位輪設置在糾偏支架左端,右限位輪設置在糾偏支架右端,本實用新型無需液壓或電信號,觸發機理簡單,動作可靠,在動作過程中,不僅可實現前後移動糾偏,而且可實現上下移動糾偏,使糾偏更加迅速,糾偏力更大。
文檔編號B65G39/16GK203064646SQ20132006270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4日
發明者杜延旭, 張建華, 郭敬, 朱坤海, 孔祥虎 申請人:山東科大機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