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陸基養蟹裝置及其養蟹方法
2023-05-29 12:24:21 6
專利名稱:一種陸基養蟹裝置及其養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適於水產經濟蟹類陸基養殖的養蟹裝置,還涉及一種採用所述養蟹裝置進行水產經濟蟹類養殖的養蟹方法。
背景技術:
經濟蟹類,如青蟹,三疣梭子蟹等都是大型海產蟹類,是傳統的名貴養殖品種,更是海水養殖業重要組成部份。三撫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廣泛分布於我國、日本及朝鮮等海域。三疣梭子蟹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據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等單位分析,三疣梭子蟹富含多種高蛋白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等,不但食之美味,而且可以入藥做滋補齊U,在我國沿海地區及港、澳地區一直被列為海味佳品和滋補品,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三疣梭子蟹屬於底棲動物食性,主要攝食雙殼類即貝類,其次是甲殼類、頭足類、魚類和腹足類等。三疣梭子蟹活動具有規律性,常晝伏夜出,多在夜間覓食,有明顯的趨光性。喜歡生活於沙質或泥沙質的海底。休息時,用末對步足掘沙,將自己埋伏起來,眼和觸角露於沙外,或者隱藏在巖礁石中躲避。在蛻殼時,常躲藏在巖石之下或海草之間,直到蛻殼完成、新殼變硬之後,才出來活動。梭子蟹性格兇猛,十分好鬥,有明顯的殘食現象。三疣梭子蟹的養殖要求水質清潔,其對溫度、鹽度的適應範圍相對較廣。三疣梭子蟹具有一定的耐幹能力,且在一定範圍內,隨溫度的升高而下降。成年的三疣梭子蟹,體重一般在IOOg左右。在氣溫20°C左右,露空8小時不會死亡,在2°C -4°C溫度下,露空26小時,成活率高達87. 8%o但是,隨著養殖產業的產業化發展,海區環境汙染及養殖產業自身汙染日益嚴重的影響,出現了養殖產品品質退化、病害嚴重、苗種資源過度捕撈等問題,已成為制約生產發展的瓶頸。如何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是當前迫待解決問題。近年來,因海洋資源逐年銳減、海區環境汙染及養殖自身汙染日益嚴重,雖然傳統池塘人工養殖逐漸興起,但產出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每年秋冬季節,市場貨源極少,導致產品價格昂貴,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當前,群眾養殖青蟹,梭子蟹的養殖技術及病害防治技術仍主要依靠傳統經驗,創新性和新技術應用水平較低,仍存在靠天吃飯,生產豐欠不勻。在海水經濟蟹類養殖方面,我國目前基本上沿用傳統的魚、蝦、蟹類多種類混養模式為主,對其養殖模式及養殖容量的研究,大多尚處於試驗研究階段,其產量和效益都很低。我國南方沿海的池塘養蟹是一種粗放式傳統養殖方式,對颱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的防禦性差,抗風險能力較弱。如2008年I月至2月的持續性寒潮天氣襲擊下,池塘的水產品幾乎全部被凍死,造成養殖業的重大損失。所以,開展生態型經濟蟹類高產立體養殖模式和核心技術及配套裝備的研究,構建經濟蟹類立體養殖技術實屬當務之急。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適於水產經濟蟹類陸基養殖的養蟹裝置,利用所述養蟹裝置,可實現蟹的單獨、立體養殖,利於提高蟹的養殖密度、存活率和經濟效益,另外,本發明實現了對蟹類養殖環境的全人工控制,提高了蟹類養殖的抗風險能力。一種陸基養蟹裝置,所述養蟹裝置由一層排籠組成或兩層以上排籠上下疊接而成,每層排籠由一個所述蟹籠組成或兩個以上所述蟹籠通過側面串接而成,每層中的所述蟹籠側面對應位置的對穿孔位於一條直線上;
所述蟹籠為一盒體,其正面設有用於投料和供蟹類出入的進出口,其側面設有用於接入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的三組對穿孔,底面設有排汙孔;
頂層蟹籠下方各層中的蟹籠的三組對穿孔中分別對應的橫向穿有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其中,供水管和供氣管在各蟹籠內部分別通過三通接頭與籠內連通,排汙管則在各蟹籠內部通過T型三通接頭的豎向端與位於上一層的蟹籠底部的排汙孔連通; 頂層蟹籠的三組對穿孔其中兩組中分別橫向穿有供水管和供氣管;
在最底一層排籠的下方另設有一排汙管,該排汙管與最底層排籠上的各個蟹籠的排汙孔同樣通過T型三通接頭連通;
所述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上還設置有控制閥,調節設於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上的控制閥,控制所述養蟹裝置內的氣流和水的循環。在上述養蟹裝置中,雖然通過調節供水管和排汙管上的控制閥也可以實現在每個蟹籠內儲存一定量的養殖水,實現儲水養殖,但為了能更方便的控制每個蟹籠內儲存的養殖水的深度,本發明可改進如下
所述養蟹裝置的各蟹籠內部都設置有一用於調控蟹籠內部儲存的養殖水的深度的管段,所述管段下端插裝在與所在蟹籠底部排汙孔連通的T型三通接頭的豎向端內,且其外徑與所述豎向端內徑相適配以實現密封。所述供水管、供氣管上的控制閥設於其上三通接頭與各蟹籠連通的一端,所述排汙管上的控制閥設於排汙管的總排出端。可以通過調節供水管上的控制閥,調節養殖水的進出平衡,避免進水速度大於排水速度;當所述養蟹裝置中的部分蟹籠內部的蟹被取出後,可以關閉其內部供水管和供氣管上的控制閥,避免資源浪費;排汙管的控制閥設於總排出端,更便於控制。所述各蟹籠底面鋪有一層細沙,可增加蟹的潛沙活動,同時利於蟹體自潔。所述蟹籠正面中部突出形成斜臺,所述進出口設於斜臺上,便於通過設於斜臺上的進出口放入或取出裡面的蟹,也便於投料和觀察;所述蟹籠的進出口上活動連接有用於開啟/關閉進出口的蓋板,便於蟹類防逃。所述養蟹裝置頂層上的蟹籠的上端面上設有頂蓋板,且頂蓋板設有篩孔,一方面利於蟹類防逃,另一方面利於降低籠內的光線,更適合蟹類生存;頂蓋板上設置篩孔,利於籠內氣流循環;各所述蟹籠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分別設有便於其與其它蟹籠上下疊接的定位結構,便於蟹籠疊加後,整體結構更加穩定;所述蟹籠採用聚乙烯材料注壓而成,利於加強蟹籠的抗腐蝕性,同時還使蟹籠輕便、結實耐磨性好而且價格低廉,便於大規模推廣應用。本發明另外還提供了一種採用所述養蟹裝置進行水產經濟蟹類陸地養殖的養蟹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
調節所述養蟹養殖的供水管和排汙管上的控制閥,給每個蟹籠注入養殖水,並調節供氣管上的控制閥以調節養殖水的溶氧量,將蟹放入養蟹裝置中,每籠一蟹,投餌飼養。
作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所述養殖水pH值範圍為7. 8-8. 6,海水比重在I. 008-1. 020範圍內,溶解氧大於3mg/L,氨氮小於lmg/L。本發明的投餌過程推薦如下
所述放入養蟹裝置的蟹體重在50g以上,日投餌量根據水溫和攝食率確定,即
日平均水溫在8°C以下時,停止投餌;
日平均水溫在8°C以上時養殖前期,按蟹體重的8%投喂,養殖中期,按蟹體重的10%-15%投喂,養殖後期,按蟹體重的3%-5%投喂。本發明的水質調節過程推薦如下
在蟹放入所述蟹籠後的20-30天內,根據蟹籠內剩餘養殖水情況,適時添加養殖水;在7,8月份高溫季節,同時開啟供水管和排汙管上的控制閥,流水飼養,並每晚換I次水,每次 換水量為蟹籠內總水量的1/3-1/2 ;臨近冬季,每3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蟹籠內總水量的10%-30% ;當水溫降至10°C以下時,每周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蟹籠內總水量的50%,並使蟹籠內養殖水量保持在最高水位,即蟹籠上的進出口的底邊處。相對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養蟹裝置可由多個蟹籠通過左右側面串接再上下疊接組成,實現了蟹的立體養殖,養殖密度相對傳統養殖模式可增加數倍;本發明每隻蟹籠只養一隻蟹,100%的阻止了蟹類相殘,提高其存活率,而且收穫方便,可有效降低收穫成本,並且收穫後蟹體完整,利於提高其經濟效益;
2)本發明的養蟹裝置設置有供水管、排汙管、供氣管等,形成一個全人工控制的高密度養殖空間,受外界環境影響小,養殖環境如養殖水體的水質、溫度、鹽度等便於控制,有利於促進蟹類的生長,減少病害的發生,存活率可達到80%以上;
3)傳統的養殖模式是固定在同一個平面上養殖,本發明在每個蟹籠中注入合適的水體,創造合適的環境,實現儲水養殖,每個蟹籠相當於一個完整的池塘或水泥池,層疊蟹籠後,相當於在多個平面上同時養殖,充分利用了水體空間;
4)本發明的養蟹方法,通過配置養殖水的各種參數如鹽度等,配置適合蟹類生長的環境,減少了自然災害如寒潮等的影響,提高養蟹的抗風險能力,促進蟹類生長;本發明根據飼養時間、水溫、攝食量、殘餌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利於節省餌料成本;由於每隻蟹單獨投喂,可根據蟹的成長階段及氣溫變化科學投餌,使蟹攝食量均勻,蟹體規格統一,利於提高經濟效益;本發明根據蟹體生長和氣溫情況,實時進行水質調節,保持水質清潔,利於防止病害的侵襲。
圖I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蟹籠的立體圖一;
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蟹籠的立體圖二;
圖3為本發明的養蟹裝置實施例一的立體 圖4為本發明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的安裝示意 圖5為本發明的養蟹裝置實施例二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2為本發明的蟹籠的立體圖,如圖所示,蟹籠I為一盒體,採用聚乙烯材料注壓而成,其正面中部向蟹籠外側突出,形成一斜臺,用於投料和供三疣梭子蟹出入的進出口2設於斜臺上,進出口 2左右兩側面上設有託臺3,用於開啟、關閉進出口 2的蓋板4兩側支撐在託臺3上,蓋板4上設有三個通孔5。蟹籠I上端面上設有定位片6,下端面上設有定位槽,便於蟹籠與其它蟹籠上下疊加。蟹籠I側面設有用於接入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未畫出)的三組對穿孔,一大兩小,底面設有連通排汙結構的排汙孔,大者用於接入排汙管。
如圖3所示,為由圖I、2中的蟹籠組成的養蟹裝置,養蟹裝置由三層排籠上下疊接而成,每層排籠由四個蟹籠I通過側面串接而成,頂層排籠上的各蟹籠I的上端面上設有頂蓋板16,且頂蓋板16設有篩孔,每層中的各蟹籠I側面對應位置的對穿孔位於一條直線上。頂層蟹籠的三組對穿孔中,直徑較小的兩組中分別橫向穿有供水管8和供氣管9,另一組直徑較大的對穿孔空置,顯然,在此無需加設排汙管。頂層蟹籠下方的第二、第三層中的蟹籠的三組對穿孔中分別對應的橫向穿有供水管8、供氣管9和排汙管7,其中,如圖4所示,供水管8和供氣管9在各蟹籠I內部分別通過三通接頭10、11與籠內連通,且與籠內連通的三通接頭10、11的一端上設有控制閥,排汙管7則在各蟹籠I內部通過T型三通接頭12的豎向端13與位於上一層的蟹籠I底部的排汙孔連通,排汙管7上的控制閥設於排汙管的總 排出端,便於統一控制各蟹籠排水,方便快捷;在最底一層即本實施例的第三層排籠的下方另設有一排汙管7,該排汙管7與第三層排籠上的各個蟹籠I的排汙孔同樣通過T型三通接頭12連通。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上的控制閥用於控制養蟹裝置內的氣流和水的循環。當養蟹裝置中的部分蟹籠I內部的蟹被取出後,可以關閉其內部供水管8和供氣管9上的控制閥,避免資源浪費。在搭建好本發明的養蟹裝置後,可以調節各蟹籠I內的供水管8、供氣管9上的控制閥,一使籠內養殖水的進出相平衡,避免進水速度大於排水速度,二是調節養殖水中的溶氧量。各蟹籠I內部都設置有一用於調控蟹籠I內部儲存的養殖水的深度的由PVC製成的管段14,管段14下端插裝在與所在蟹籠I底部排汙孔連通的T型三通接頭12的豎向端13內,且其外徑與豎向端13內徑相適配以實現密封。管段14的長度不易超過蟹籠I的最大儲水高度,即蟹籠I上的進出口 2的底邊,避免養殖水從進出口 2底邊溢出蟹籠I。更換插裝在T型三通接頭12的豎向端13的管段14的長度,使蟹籠I內部儲存的養殖水到達合適高度。蟹籠I底面鋪有一層5cm厚的細沙15,為了增加蟹的潛沙活動,同時利於蟹體自潔。本發明的蟹籠還有其他擺放方式,如圖5中所示,由一層排籠組成,此層排籠由四個通過側面串連的蟹籠I組成。養蟹裝置也可由單個蟹籠獨立擺放構成。養蟹裝置之間可以背靠背擺放、或成排擺放或適應養殖場地的其他合適的擺放方式。下面以三疣梭子蟹的成蟹養殖為例,具體講述採用本發明的養蟹裝置進行水產經濟蟹類的養殖過程
籠養時宜選取大規格蟹種,一般要求在50g以上。調節養蟹養殖的供水管和排汙管上的控制閥,給每個蟹籠注入養殖水,並調節供氣管上的控制閥以調節養殖水的溶氧量,將蟹放入養蟹裝置中,每籠一蟹,投餌飼養。養殖水PH值範圍為7. 8-8. 6,海水比重在I. 008-1. 020範圍內,溶解氧大於3mg/L,氨氮小於lmg/L,水溫範圍推薦為18°C -33°C,水溫在25°C _32°C之間時,生長速度最快。投餌量可根據水溫變化及攝食率來確定。正常狀況下,三疣梭子蟹每天的攝餌率,體重0. 8g的幼蟹達80%-90%,隨著生長而劇減,體重30g的個體為20%-30%。體重小於20g的個體,不分晝夜活潑攝餌,超過20g的個體,只在夜間進行攝餌活動,與此同時,攝餌率也呈進一步減少的趨勢。因此,日投餌量,養殖前期,一般為5-7月份,按蟹體重的8%投餵;養殖中期,一般為8-10月份,按蟹體重的10%-15%投餵;養殖後期,一般為11月左右,此期間水溫一般只有8-15°C,日投餌量可減少至蟹體重的3%-5%。在養殖前期和中期,水溫一般都比較高,11月下旬後,隨著水溫的進一步降低,如果日平均水溫在8°C以下時,則不必投餌。投餌期間,可每隔2-3天觀察一次殘餌的有無,以便及時調整所需投餌量,利於節省餌料。
在蟹种放入蟹籠後的20-30天內,以添加水為主,根據蟹籠內剩餘養殖水情況,適時添加養殖水;在7、8月份高溫季節,同時開啟供水管和排汙管上的控制閥,流水飼養,並每晚換I次水,每次換水量為蟹籠內總水量的1/3-1/2 ;臨近冬季,每3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蟹籠內總水量的10%-30% ;當水溫降至10°C以下時,以蓄水保溫為主,每周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蟹籠內總水量的50%,並使蟹籠內養殖水量保持在最高水位。本發明的養蟹裝置同樣可以進行三疣梭子蟹的育肥,秋天季節收購交尾雌蟹,放在蟹籠中再暫養2-3個月,使其性腺更加飽滿,達到高價出售,以獲得更好的效益。育肥步驟同上述三疣梭子蟹的成蟹養殖大體相同,不同點是,放養在蟹籠中的蟹以全雌蟹為好,日投餌量隨水溫降低而減小,12°C以下不再投餌,水溫降至TC左右時,應注意防凍,保持籠內最高水位以便保溫,並及時清除籠內的汙物。上述養蟹裝置一般採用靠背式擺放,若擺放成4層,總佔地空間約I. 0立方米,可飼養成蟹16隻,成活率達93 %。本發明的養蟹裝置還可用於三疣梭子蟹在室內的越冬養殖,越冬養殖主要是選擇大規格雌蟹,在蟹籠中越冬,為翌年春天提供親蟹。越冬養殖宜採用靜水充氣培養,10-15天清洗蟹籠一次。本發明不需投入大量資金挖水池、建水泥池,不受場地大小的限制,100%解決「相殘」問題,使養殖「雙殼蟹」,「軟殼蟹」,「育肥壯黃」,「病害防治」,「收穫」等核心技術的優化收到良好效果。本發明的養蟹方法為經濟蟹類養殖開闢一個全新的模式,對閒置的鮑魚養殖場及低效益工廠化設施的盤活利用,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推進漁業產業化結構調整,促進海水設施養殖產業化發展,提高漁業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對於我國南方漁業災後重建,拓寬漁民增收渠道,為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增加養殖戶的收入,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發明的養蟹裝置不論場地規模大小,場地形狀高低,可靈活組合擺放。三疣梭子蟹在養蟹裝置中不但能正常生長,而且能有效阻止同類「相殘」。通過對三疣梭子蟹養殖環境的全人工控制,可有效降低養殖風險,提高存活率、飼料利用率等,還方便採取各種措施,達到「病害防治」的目的。本發明通過儲水養殖,實現了在多個平面上同時養殖的高密度立體養殖模式,充分利用了水體空間,節能環保,特別適用於青蟹、三疣梭子蟹等價值較高的蟹類品種的養殖。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於此,根據上述內容,按照本領域的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 手段,在不脫離本發明上述基本技術思想前提下,對本發明作出的其它多種形式的等效修改、替換或變更,均應落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陸基養蟹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養蟹裝置由一層排籠組成或兩層以上排籠上下疊接而成,每層排籠由一個所述蟹籠組成或兩個以上所述蟹籠通過側面串接而成,每層中的所述蟹籠側面對應位置的對穿孔位於一條直線上; 所述蟹籠為一盒體,其正面設有用於投料和供蟹類出入的進出口,其側面設有用於接入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的三組對穿孔,底面設有排汙孔; 頂層蟹籠下方各層中的蟹籠的三組對穿孔中分別對應的橫向穿有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其中,供水管和供氣管在各蟹籠內部分別通過三通接頭與籠內連通,排汙管則在各蟹籠內部通過T型三通接頭的豎向端與位於上一層的蟹籠底部的排汙孔連通; 頂層蟹籠的三組對穿孔其中兩組中分別橫向穿有供水管和供氣管; 在最底一層排籠的下方另設有一排汙管,該排汙管與最底層排籠上的各個蟹籠的排汙孔同樣通過T型三通接頭連通; 所述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上還設置有控制閥,調節設於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上的控制閥,控制所述養蟹裝置內的氣流和水的循環。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陸基養蟹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養蟹裝置的各蟹籠內部都設置有一用於調控蟹籠內部儲存的養殖水的深度的管段,所述管段下端插裝在與所在蟹籠底部排汙孔連通的T型三通接頭的豎向端內,且其外徑與所述豎向端內徑相適配以實現密封。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陸基養蟹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供水管、供氣管上的控制閥設於其上三通接頭與各蟹籠連通的一端,所述排汙管上的控制閥設於排汙管的總排出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陸基養蟹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各蟹籠底面鋪有一層細沙。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陸基養蟹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蟹籠正面中部突出形成斜臺,所述進出口設於斜臺上;所述蟹籠的進出口上活動連接有用於開啟/關閉進出口的蓋板。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蟹籠,其特徵在於所述養蟹裝置頂層上的蟹籠的上端面上設有頂蓋板,且頂蓋板設有篩孔;各所述蟹籠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分別設有便於其與其它蟹籠上下疊接的定位結構;所述蟹籠採用聚乙烯材料注壓而成。
7.一種利用權利要求I至6任一項所述的陸基養蟹裝置的養蟹方法,其特徵在於,調節所述養蟹養殖的供水管和排汙管上的控制閥,給每個蟹籠注入養殖水,並調節供氣管上的控制閥以調節養殖水的溶氧量,將蟹放入養蟹裝置中,每籠一蟹,投餌飼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養蟹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養殖水pH值範圍為7.8-8. 6,海水比重在I. 008-1. 020範圍內,溶解氧大於3mg/L,氨氮小於lmg/L。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養蟹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放入養蟹裝置的蟹體重在50g以上,日投餌量根據水溫和攝食率確定,即 日平均水溫在8°C以下時,停止投餌; 日平均水溫在8°C以上時養殖前期,按蟹體重的8%投喂,養殖中期,按蟹體重的10%-15%投喂,養殖後期,按蟹體重的3%-5%投喂。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養蟹方法,其特徵在於,在蟹放入所述蟹籠後的20-30天內,根據蟹籠內剩餘養殖水情況,適時添加養殖水;在7、8月份高溫季節,同時開啟供水管和排汙管上的控制閥,流水飼養,並每晚換I次水,每次換水量為蟹籠內總水量的1/3-1/2 ;臨近冬季,每3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蟹籠內總水量的10%-30% ;當水溫 降至10°C以下時,每周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蟹籠內總水量的50%,並使蟹籠內養殖水量保持在最高水位。
全文摘要
一種陸基養蟹裝置,所述養蟹裝置由一層排籠組成或兩層以上排籠上下疊接而成,每層排籠由一個所述蟹籠組成或兩個以上所述蟹籠通過側面串接而成,每層中的蟹籠側面對應位置的對穿孔位於一條直線上;所述蟹籠側面設有用於接入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的三組對穿孔,底面設有排汙孔;頂層蟹籠下方各層中的蟹籠的三組對穿孔中分別對應的橫向穿有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其中,供水管和供氣管在各蟹籠內部分別通過三通接頭與籠內連通,排汙管則在各蟹籠內部通過T型三通接頭的豎向端與位於上一層的蟹籠底部的排汙孔連通;所述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上還設置有控制閥,調節設於供水管、供氣管和排汙管上的控制閥,控制所述養蟹裝置內的氣流和水的循環。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696513SQ20121016602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5日
發明者張漢華, 徐實懷, 徐文浩, 陳利雄, 陳怡飈, 馬之明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