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塗層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18:49:21 2
專利名稱:一種塗層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塗層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含有納米氧化物的塗層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於工業產品,尤其是3C產品,如手機、計算機以及家用電器等的外觀要求愈來愈高。對於其表面塗層,既要求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還要求具有良好的表面修飾性。
傳統塗層的主要成分為樹脂類材料,樹脂類材料具有優良的緻密性,然而,樹脂材料也極易受紫外線照射而老化,最終將導致該塗層剝離而難以達成預期的效用。
有鑑於此,提供一種可防止樹脂類材料受紫外線照射而老化的塗層結構實為必要。
發明內容下面將以具體實施例說明一種可防止樹脂類材料受紫外線照射而老化的塗層結構。
一種塗層結構,其包括一底漆層;及一位於該底漆層上的面漆層,該面漆層中包含有若干納米氧化物顆粒;其中,該納米氧化物顆粒的直徑為20~200nm。
與現有技術相比,所述的塗層結構,其面漆層中包含有若干納米氧化物顆粒,該納米氧化物顆粒可以吸收紫外線,防止底漆層受紫外線照射而老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含有納米氧化物的塗層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參見圖1,一種塗層結構100,其包括一底漆層110,及一位於該底漆層110上的面漆層120,其中,面漆層120中包含有若干納米氧化物顆粒122,該納米氧化物顆粒122的粒徑為20~200nm。
所述納米氧化物顆粒122可為二氧化鈦(TiO2)、鋅氧化物(ZnOx)、氧化鋁(Al2O3)、矽氧化物(SiOx)中的一種或其混合物,本實施例中,納米氧化物顆粒122為TiO2及Al2O3的混合物。
其中,所述面漆層的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為樹脂類材料85~99%、納米氧化物顆粒1~15%。
優選的,所述面漆的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為樹脂類材料98~99%、納米氧化物顆粒1~2%。
其中,面漆層中樹脂類材料選自矽樹脂及含氟素側鏈的壓克力樹脂,本實施例中,該樹脂材料採用矽樹脂。
其中,所述面漆層120的厚度為5~25μm。
所述底漆層110的材質可選用環氧樹脂、雙酚樹脂或聚酯樹脂等樹脂類材料,本實施例中,底漆層110的材質為環氧樹脂。
其中,所述底漆層110的厚度為10~30μm。
所述塗層結構100還包括一基底130,所述底漆層110及面漆層120順次位於該基底130上。所述基底130可為3C產品的殼體部件,包括手機、計算機及家用電器的殼體部件。該基底130的材質可選用鎂合金、鋁合金、鐵基合金及塑料,本實施例中,該基底130為手機外殼,其材料採用鎂合金。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塗層結構100,其面漆層120中包含有若干納米氧化物顆粒122,該納米氧化物顆粒122可以吸收紫外線,防止紫外線照射到底漆層110上而使底漆層的樹脂類材料老化;另外,納米氧化物顆粒TiO2及ZnOx不僅具有吸收紫外線功能,還具有光觸媒、殺菌、消毒以及除臭等功能;Al2O3不僅具有吸收紫外線功能,還可以提高塗層結構的機械強度。
權利要求
1.一種塗層結構,其包括一底漆層;及一位於該底漆層上的面漆層,該面漆層中包含有若干納米氧化物顆粒;其中,該納米氧化物顆粒的粒徑為20~200nm。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塗層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納米氧化物顆粒選自二氧化鈦、鋅氧化物、氧化鋁、矽氧化物及其混合物。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塗層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面漆層的組分及重量百分比為樹脂類材料85~99%、納米氧化物顆粒1~15%。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塗層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面漆層的組分及重量百分比為樹脂類材料98~99%、納米氧化物顆粒1~2%。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塗層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樹脂類材料選自矽樹脂及含氟素側鏈的壓克力樹脂。
6.如權利要求1、3或4所述的塗層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面漆層厚度為5~25μm。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塗層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底漆層的材質為樹脂類材料。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塗層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樹脂類材料選自環氧樹脂、雙酚樹脂或聚酯樹脂。
9.如權利要求1或7項所述的塗層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底漆層厚度為10~30μm。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塗層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塗層結構還包括一基底,所述底漆層及面漆層順次位於該基底上。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塗層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基底的材質選自鎂合金、鋁合金、鐵基合金及塑料。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塗層結構,其包括一底漆層,及一位於該底漆層上的面漆層,該面漆層中包含有若干納米氧化物顆粒,其中,該納米氧化物顆粒選自二氧化鈦、鋅氧化物、氧化鋁、矽氧化物及其混合物,其直徑為20~200nm。該納米氧化物顆粒可以吸收紫外線,防止底漆層受紫外線照射而老化。
文檔編號B32B33/00GK1939714SQ2005101001
公開日2007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30日
發明者陳杰良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