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幹熄焦氣體循環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02:04:56 2
專利名稱:一種幹熄焦氣體循環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鋼鐵冶煉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幹熄焦氣體循環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鋼鐵冶煉企業中使用的幹熄焦氣體循環設備普遍採用在作業區內設置環形循環管路,存在作業區空間的利用率低、佔地面積大,增加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使應用於中小型焦化企業建設幹熄焦的設備,大幅增加了企業的作業區用地面積,使企業生產成本大幅上升。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幹熄焦氣體循環裝置,由於採用將給水預熱器和循環風機安裝在下層託板上,具有結構緊湊、氣體循環效率高,能夠減少建設幹熄焦設備的佔地面積,降低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的特點。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幹熄焦氣體循環裝置, 包括底座、幹熄爐和餘熱鍋爐,底座上安裝幹熄爐和下層支架,下層支架頂部安裝下層託板,下層託板通過上層支架安裝上層託板,上層託板上安裝一次除塵器,下層託板上安裝給水預熱器和循環風機,給水預熱器的出口通過管道與循環風機連接,循環風機通過出風管道與餘熱鍋爐連通,幹熄爐上部的出氣管道與一次除塵器的進口連通,一次除塵器的出口通過管道與餘熱鍋爐的進口連通,餘熱鍋爐的出口與二次除塵器的進口通過鍋爐管道連通,二次除塵器的底部安裝在底座上,二次除塵器的出口與循環風機的吸風口連通,循環風機的出風口與給水預熱器的進氣口連通,給水預熱器的出氣口通過進氣管道與幹熄爐下部連通。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由於採用將給水預熱器和循環風機安裝在下層託板上, 具有結構設計合理,能夠大幅減少幹熄焦設備的佔地面積,有利於企業控制生產成本的優
點ο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幹熄焦氣體循環裝置,包括底座1、幹熄爐7和餘熱鍋爐 11,底座1上安裝幹熄爐7和下層支架2,下層支架2頂部安裝下層託板3,下層託板3通過上層支架4安裝上層託板5,上層託板5上安裝一次除塵器6,下層託板3上安裝給水預熱器9和循環風機13,給水預熱器9的出口通過管道與循環風機13連接,循環風機13通過出風管道16與餘熱鍋爐11連通,幹熄爐7上部的出氣管道8與一次除塵器6的進口連通, 一次除塵器6的出口通過管道15與餘熱鍋爐11的進口連通,餘熱鍋爐11的出口與二次除塵器12的進口通過鍋爐管道14連通,二次除塵器12的底部安裝在底座1上,二次除塵器 12的出口與循環風機13的吸風口連通,循環風機13的出風口與給水預熱器9的進氣口連通,給水預熱器9的出氣口通過進氣管道10與幹熄爐7下部連通。循環風機13將冷卻焦炭的惰性氣體從幹熄爐7底部鼓入幹熄爐7內,與幹熄爐7內的紅熱焦炭逆流換熱,自幹熄爐7排出的高溫循環氣體經一次除塵器除塵後進入餘熱鍋爐11進行第一次換熱,由余熱鍋爐11出來的低溫循環氣體經二次除塵器12除塵後,由循環風機13加壓,再經給水預熱器 9冷卻後進入幹熄爐7循環使用。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將給水預熱器和循環風機安裝在下層託板上,具有結構緊湊、氣體循環效率高,能夠減少建設幹熄焦設備的佔地面積,降低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的優點。
權利要求1. 一種幹熄焦氣體循環裝置,包括底座(1)、幹熄爐(7)和餘熱鍋爐(11),其特徵在於 底座(1)上安裝幹熄爐(7)和下層支架O),下層支架( 頂部安裝下層託板(3),下層託板C3)通過上層支架(4)安裝上層託板(5),上層託板( 上安裝一次除塵器(6),下層託板C3)上安裝給水預熱器(9)和循環風機(13),給水預熱器(9)的出口通過管道與循環風機(13)連接,循環風機(13)通過出風管道(16)與餘熱鍋爐(11)連通,幹熄爐(7)上部的出氣管道(8)與一次除塵器(6)的進口連通,一次除塵器(6)的出口通過管道(15)與餘熱鍋爐(11)的進口連通,餘熱鍋爐(11)的出口與二次除塵器(12)的進口通過鍋爐管道(14) 連通,二次除塵器(1 的底部安裝在底座(1)上,二次除塵器(1 的出口與循環風機(13) 的吸風口連通,循環風機(1 的出風口與給水預熱器(9)的進氣口連通,給水預熱器(9) 的出氣口通過進氣管道(10)與幹熄爐(7)下部連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幹熄焦氣體循環裝置,包括底座、幹熄爐、和餘熱鍋爐,底座上安裝幹熄爐和下層支架,下層支架頂部安裝下層託板,下層託板上通過支架安裝上層託板,上層託板上安裝一次除塵器,下層託板上安裝給水預熱器和循環風機,幹熄爐上部的出氣管道與一次除塵器的進口連通,一次除塵器的出口與餘熱鍋爐的進口連通,餘熱鍋爐的出口與二次除塵器的進口連通,二次除塵器的出口與循環風機的吸風口連通,循環風機的出風口與給水預熱器的進氣口連通,給水預熱器的出氣口與幹熄爐下部的進氣管道連通。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能夠大幅減少幹熄焦設備的佔地面積,便於企業控制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C10B39/02GK202297462SQ201120393559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7日
發明者李洪江, 李穎, 王純傑, 王裕龍, 韓福建 申請人: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