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術情感的表達(文學藝術電影是生命的饋贈)
2023-06-28 20:28:33 3
作者:師文靜
近日,為了進一步推廣經典閱讀、解讀文學佳作,人民文學出版社策劃主辦了大型文化網絡直播活動——「文學與電影:說不盡的網格本」,讓讀者在文學與電影之旅中,再次感受經典小說的魅力。
記者了解到,「網格本」系列秉承「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譯者、一流的譯本」的出版原則,是新中國第一套系統翻譯、出版、介紹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大型叢書。因其樸素典雅的網格狀封面,被讀者冠以「網格本」的愛稱。人文社重啟「網格本」項目後,以「網羅經典、格高意遠、本色傳承」為出版宗旨,新「網格本」系列共出版147種,172冊,涉及二十餘個國家的百餘位作家。
電影學者、北大教授戴錦華
「文學與電影:說不盡的網格本」活動由陳魯豫主持,邀請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導演、編劇、製片人賈樟柯,作家、編劇麥家,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董強四位重磅嘉賓,以電影為切入點對世界名著進行解讀。這樣的大型直播活動,對於主持人、嘉賓和廣大讀者都是一種新鮮的體驗,它豐富並深化了「網格本」大IP的內涵與外延,為「網格本」帶來了新鮮的活力。
2022年是戴錦華老師執教的第40個年頭,也是她作為電影研究者、電影行業的參與者和親歷者的第40年。戴錦華老師認為越優秀的文學作品越難改編出優秀的電影作品:「比如《老人與海》,不是說它偉大得不可改編,而是它的特徵,它的所有成就、所有迷人之處都在你的文字和想像之間相互左右,它是很難被視聽化的。」
當陳魯豫問及今天的我們如何閱讀經典名著,戴錦華說:「我的建議,或者我一生受益的方式就是,不要把經典當經典讀,讀小說是一個快樂的、休閒的、享有收穫的時間……不論它被賦予多麼偉大的名聲,你就以尋找快樂、尋找認同、尋找理解,或者逃進另外一個地方去,或者擴大你的生命、擴大你的人生方式去讀……作為一個當代人,作為一個未來的大時代的介入者,文學、藝術、電影是生命的饋贈,如果不去拿到它、接受它,是每一個生命的損失。這是在我的角度,我自己走到生命倒計時願意跟大家分享的真實的生命經驗。這裡不包含矯情,不包含傲慢,不包含偏見,只是我一生受益於此。」
賈樟柯的生活與創作可以說「無處不文學」。因此雖然眼睛剛做完手術還不能接觸太多光照,他依然戴著墨鏡應邀加入這次對談。對於文學與電影的關係,賈樟柯認為:「我覺得文學非常重要,包括我們今天談的經典外國文學,它的重要不在於我們直接把它作為改編的素材,由《悲慘世界》產生《悲慘世界》,由《紅與黑》產生《紅與黑》,不是這樣的。文學思維可能是各種各樣的藝術門類進入創作之前的一個思維方法……這種經典文學帶給你的要求和視野,它會影響到你的電影思維、你的視聽思維。包括我們對人性、對社會的關注,對社會新出現的問題的敏感度。」
麥家是茅盾文學獎得主,他創作的小說曾位列世界圖書館中文圖書收藏量第一,根據他小說改編的電影《風聲》是掀起當代諜戰影視狂潮的開山之作。對於「網格本」,麥家稱:「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文學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進入狂歡,這種狂歡來自外國文學的湧入,可能我們整個社會的文學精神,對文學的真正需要的那種語言、敘述的藝術都來自這些網格本,這些外國文學。所以作為一個文學寫作者,我心裡最尊敬的地位給了這些翻譯家。我也寫過不少向這些翻譯家致敬的文章,他們不但把我引向文學,同時也讓我知道怎麼去尊敬一個人,他們值得我尊敬。」
董強談到經典文學作品之所以被不斷翻拍的原因:「塞萬提斯自從創造了堂·吉訶德這個形象以後,這個人作為虛構人就存在了,你怎麼改編,總脫不了這個原型,這是很了不起的,文學為什麼能達到那麼高的地位?我們手中拿到的每一部作品,它是真正紮根於當時的時代,任何後來的改編都是用一種現代的東西試圖還原那個東西,而網格本裡面經典的作品就是長出來的,就像古董一樣,它本身就是這個時代。」(師文靜)
來源: 齊魯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