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攜式鋼筋連接擠壓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07:19:16 3
專利名稱:可攜式鋼筋連接擠壓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土建結構工程套管徑向冷擠壓鋼筋連接擠壓機技術領域。
目前,土建結構工程中的套管徑向冷擠壓鋼筋連接,是將兩根待連接鋼筋的端部插入鋼套筒內,用大噸位擠壓機沿徑向擠壓鋼套筒,使其產生塑性變形而收縮,依靠變形後的鋼套管與被連接鋼筋緊密結合成為整體的鋼筋連接方法;它具有接頭性能可靠、施工速度快、接頭檢驗簡便、節省鋼材、節約能源、無汙染、操作相對簡便等特點。但該技術由於擠壓機笨重、體積大,所以在不允許採用吊具、施工空間小及鋼筋密集布置等場所的運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鋼筋連接擠壓機。該擠壓機體積小、安全可靠、適於在施工現場手持操作,彌補了套管徑向冷擠壓鋼筋連接技術的不足,可以滿足大型能源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築業本身等國民經濟建設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是按以下方式實現的。油缸體的一端為撐力架構造形式。撐力架的左端和右端分別設置靜壓模和動壓模。靜壓模在撐力架的左端部定位不動;動壓模的底部與油缸體內的活塞杆相連接。活塞杆在油壓作用下頂推動壓模沿撐力架向前行進。隨著油壓不斷加大,靜壓模與動壓模之間的鋼筋套管便受到徑向擠壓,從而實現鋼筋的連接目的。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實例做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正面結構剖視示意圖。
圖2為
圖1的側面結構剖視示意圖。
參照附圖,本實用新型由油缸底(1)、油缸體(2)、油缸體(2)內的活塞杆(3)、與油缸體(2)成為一體的撐力架(4)以及靜壓模(5)和動壓模(6)等部件構成。動壓模(6)的底部內含於活塞杆(3)。動壓模(6)的兩個對應的外側面加工有凹槽構造。所述的凹槽其內嵌有卡圈(7),並通過螺釘(8)將卡圈(7)和動壓模(6)固定在活塞杆(3)上。靜壓模(5)內含於撐力架(4)的一端,與動壓模(6)呈對應構造形式。作業時,將帶有連接套管的鋼筋置於靜壓模(5)之上,通過油壓和活塞杆(3)的頂推,由動壓模(6)和靜壓模(5)向鋼筋的連接部位施加徑向擠壓力,最後完成鋼筋套管的連接任務。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的大噸位擠壓機相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等優點,可以在施工空間小及鋼筋密集布置的場所從事鋼筋擠壓連接的工作,從而為施工作業帶來了很大方便。
權利要求一種可攜式鋼筋連接擠壓機,由油缸底(1)、油缸體(2)、油缸體(2)內的活塞杆(3)、撐力架(4)、靜壓模(5)及動壓模(6)等部件構成,其特徵在於油缸體(2)與撐力架(4)為一體構造形式,撐力架(4)的一端內含著靜壓模(5),撐力架(4)的另一端為動壓模(6),所述的動壓模(6)其底部內含於活塞杆(3),動壓模(6)的兩個對應的外側帶有凹槽構造,凹槽內嵌有卡圈(7),並通過螺釘(8)將卡圈(7)本體及動壓模(6)連接在活塞杆(3)之上。
專利摘要一種可攜式鋼筋連接擠壓機,由油缸底(1)、油缸體(2)、油缸體內活塞杆(3)、與油缸體成一體的撐力架(4)、以及靜壓模(5)和動壓模(6)等部件構成,其特點是動壓模(6)內含於活塞杆(3);靜壓模(5)內含於撐力架(4)。動壓模(6)的兩個對應的外側面帶有凹槽構造,凹槽內嵌有卡圈(7),並通過螺釘(8)將卡圈(7)與動壓模(6)連接在活塞杆(3)上。本實用新型重量輕、體積小,解決了鋼筋可以在施工現場擠壓連接的問題。
文檔編號B21F15/00GK2386905SQ99217278
公開日2000年7月12日 申請日期1999年7月27日 優先權日1999年7月27日
發明者曾喜平, 葉向寧, 何張強, 李宏輝 申請人:北京市建築工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