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蓋的氣道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7 01:06:36 3
專利名稱:缸蓋的氣道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缸蓋的氣道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近些年來燃油和排放法規日益嚴格,尤其近兩年隨著缸內直噴汽油發動機的興起,缸內直噴發動機的研究技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第三階段法規的即將實施,發動機燃油消耗已經成為ー項法規嚴格指標。發動機中核心部件之ー缸蓋的氣道,該氣道結構直接決定了發動機的動カ性和經濟性。對於增壓缸內直噴發動機而言,氣道的性能要求首要是滾流強度,滾流強度的強弱決定了經過氣道的氣流組織性能,直接影響氣流
與燃油混合好壞,決定了油氣燃燒效率,所以是發動機油耗的決定性影響因素。但是現有技術的缸蓋的氣道結構中,氣道的曲線都是直線或切向形式,使得滾流強度較弱,滾流比較低,經過氣道後的氣流與燃油混合較差,進而使得油氣燃燒效率較低,燃油消耗較大,發動機經濟性較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一種滾流強度較好,滾流比較高,可使得氣流與燃油混合較好並能提高發動機經濟性的缸蓋的氣道結構。本實用新型解決以上問題所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ー種具有以下結構的缸蓋的氣道結構,它包括ニ個形狀相同的氣道本體,所述的ニ個氣道本體的一端相互連通,所述的氣道本體包括入ロ、通道和出ロ,所述的入口與出ロ通過通道連通,且通道與出ロ的過渡處為喉ロ,所述的喉ロ包括喉ロ加工面,所述的通道與出ロ的連接處有通道上平面和通道下平面,所述的通道下平面與入口之間為曲面過渡,所述的曲面由內凹弧面和外凸弧面組成,所述的內凹弧面位於靠近入口的位置,而外凸弧面則位於靠近通道下平面的位置。採用以上結構後,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由於氣道的曲面由內凹弧面和外凸弧面組成,氣流與燃油在經過氣道時翻滾的更劇烈,則使得滾流強度增強,滾流比増大,經過氣道後的氣流與燃油混合較好,進而使得油氣燃燒效率增加,燃油消耗隨之降低,最終使發動機經濟性較較好。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滾流強度較好,滾流比較高,可使得氣流與燃油混合較好並能提高發動機經濟性的特點。所述的內凹弧面所對應圓的半徑為32. 84mm ;所述的外凸弧面所對應圓的半徑為10. 35mm0作為改進,所述的喉ロ加工面與通道下平面之間的夾角@為72° ;所述的通道上平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Y為59. 8° ;所述的入口的中心到出口平面之間的垂直距離a為69. 51mm ;則使得通道與出ロ存在一定的傾斜,在保證出ロ處密封的同時,又使得滾流強度進ー步増大,使得經過後的氣流與燃油混合較好,從而保證油氣燃燒效率較高,降低燃油的消耗,使發動機的經濟性進ー步提高。作為進ー步改進,所述的喉ロ的直徑為20. 69mm,使得喉ロ與出ロ形成一定錐度,以保證出口的密封性,防止出ロ密封性較差而影響氣缸內油氣的燃燒效率,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使用的穩定性較好。作為再進一步改進,所述的ニ個氣道本體內側面之間的夾角a為16.7° ;所述的ニ個氣道本體內側面為圓弧過渡,且圓弧過渡與ニ個氣道本體內側面連接處之間的距離b為9. 37mm ;則使得通道的扭曲度更好,而通過通道後的油氣的滾流強度更高,滾流比進ー步高,可使得氣流與燃油混合更好,並 使發動機經濟性更好。
圖I為本實用新型缸蓋的氣道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仰視圖。如圖所示1、氣道本體,2、入口,3、通道,4、出口,5、喉ロ,6、喉ロ加工面,7、通道上平面,8、通道下平面,9、曲面,9. I、內凹弧面,9. 2、外凸弧面,10、缸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ー步描述。如圖I和圖2所示的ー種缸蓋的氣道結構,它包括ニ個形狀相同的氣道本體1,當然氣道本體I設置在缸蓋10內,所述的ニ個氣道本體I的一端相互連通,所述的氣道本體I包括入口 2、通道3和出口 4,所述的入口 2與出口 4通過通道3連通,且通道3與出口 4的過渡處為喉ロ 5,所述的喉ロ 5包括喉ロ加工面6,所述的通道3與出口 4的連接處有通道上平面7和通道下平面8,所述的通道下平面8與入口 2之間為曲面9過渡,也可理解為從截面上看通道下平面8與入口 2之間為曲線過渡,所述的曲面9由內凹弧面9. I和外凸弧面9. 2組成,所述的內凹弧面9. I位於靠近入口 2的位置,而外凸弧面9. 2則位於靠近通道下平面8的位置,也可理解為內凹弧面9. I的一端位於入口 2處,內凹弧面9. I的另一端與外凸弧面9. 2的一端連接,外凸弧面9. 2的另一端位於通道下平面8處。所述的內凹弧面9. I所對應圓的半徑為32. 84mm,即內凹弧面9. I對應的球體的半徑為32. 84mm ;所述的外凸弧面9. 2所對應圓的半徑為10. 35mm,即外凸弧面9. 2對應的球體的半徑為10. 35mm。所述的喉ロ加工面6與通道下平面8之間的夾角P為72°。所述的通道上平面7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Y為59. 8。。所述的入口 2的中心到出ロ 4平面之間的垂直距離a為69. 51mm。所述的喉ロ 5的直徑為20. 69mm。如圖2所示,所述的ニ個氣道本體I內側面之間的夾角a為16. 7°。所述的ニ個氣道本體I內側面為圓弧過渡,且圓弧過渡與ニ個氣道本體I內側面連接處之間的距離b為9. 37mm。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不僅限於以上實施例還允許有其它結構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獨立權要求範圍內變化的,均屬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缸蓋的氣道結構,它包括二個形狀相同的氣道本體(1),所述的二個氣道本體(1)的一端相互連通,所述的氣道本體(I)包括入口(2 )、通道(3 )和出口( 4),所述的入口(2)與出口(4)通過通道(3)連通,且通道(3)與出口(4)的過渡處為喉口(5),所述的喉口(5)包括喉口加工面(6),所述的通道(3)與出口(4)的連接處有通道上平面(7)和通道下平面(8),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通道下平面(8)與入口(2)之間為曲面(9)過渡,所述的曲面(9)由內凹弧面(9. I)和外凸弧面(9. 2)組成,所述的內凹弧面(9. I)位於靠近入口(2)的位置,而外凸弧面(9. 2 )則位於靠近通道下平面(8 )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缸蓋的氣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凹弧面(9.I)所對應圓的半徑為32. 84mm ;所述的外凸弧面(9. 2)所對應圓的半徑為10. 35mm。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缸蓋的氣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喉口加工面(6)與通道下平面(8)之間的夾角P為72°。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缸蓋的氣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通道上平面(7)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Y為59. 8°。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缸蓋的氣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入口(2)的中心到出口(4)平面之間的垂直距離a為69. 51mm。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缸蓋的氣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喉口(5)的直徑為20.69mm。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缸蓋的氣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二個氣道本體(I)內側面之間的夾角a為16. 7°。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缸蓋的氣道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二個氣道本體(I)內側面為圓弧過渡,且圓弧過渡與二個氣道本體(I)內側面連接處之間的距離b為9. 37mm。
專利摘要一種缸蓋的氣道結構,它包括二個形狀相同的氣道本體,二個氣道本體的一端相互連通,氣道本體包括入口、通道和出口,入口與出口通過通道連通,且通道與出口的過渡處為喉口,喉口包括喉口加工面,通道與出口的連接處有通道上平面和通道下平面,通道下平面與入口之間為曲面過渡,曲面由內凹弧面和外凸弧面組成,內凹弧面位於靠近入口的位置,外凸弧面則位於靠近通道下平面的位置;本實用新型由於氣道的曲面由內凹弧面和外凸弧面組成,氣流與燃油在經過氣道時翻滾的更劇烈,則使得滾流強度增強,滾流比增大,經過氣道後的氣流與燃油混合較好,進而使得油氣燃燒效率增加,燃油消耗隨之降低,最終使發動機經濟性較好。
文檔編號F02F1/42GK202520432SQ20122015302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2日
發明者洪進, 胡景彥 申請人:寧波市鄞州德來特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