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機全推送給送料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22:37:36 1
專利名稱:磨機全推送給送料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磨機的給送料器。
背景技術:
磨機是工業生產上用來對物料進行粉碎的關鍵機械設備。按磨料種類
分為自磨機、礫磨機、半自(球)磨機和棒磨機;按物料形態分為溼式和 乾式;按排料狀況又分為格子型和溢流型。各種磨機均由給料部、進料部、 筒體部、出料部、主軸承部和傳動部構成。現用大多數磨機給料部由下料 漏鬥、笨重的聯合(鼓形)給料器組成,進料部由進料端蓋、進料襯板和 進料口 (盆)組成。磨料和物料從下料漏鬥進入聯合(鼓形)給料器,由 螺旋提升到中心孔送入進料口 (盆)。它們由進料盆錐面下溜或進料口中 的送料螺旋推入筒體內。有些也不用給料器,磨料和物料由給料管(漏鬥) 直接送入進料盆(口)。進料盆的內錐面無送料螺旋。如圖1所示03.6x6m 溢流球磨機,鋼球、礦石和水由下料漏鬥經給料管溜入進料口,再由進料 口螺旋推送入筒體。當實際混合動態充填率為29%時,筒體內礦漿就由進 料口螺旋頂部返回進料口;實際混合充填率達40%時,礦漿就從給料管外 壁漏出,用進料密封堵滲漏,因進料密封易磨損,無法杜絕漏沙水。曾把 出料口縮小,實際混合充填率增加到45%以上,不僅進料口漏沙水嚴重, 而且因下料角度減小,鋼球礦石被卡在給料管中,而被迫停車。現在磨機 大多數使用聯合(鼓形)給料器,實際混合充填率在48%左右,筒體內磨
料和物料由進料口向給料器中心孔返回,給料盆口不同程度存在滲漏問
題,停車時,它們由筒體倒流入給料器而漏出。如0 3.2X3. lm格子型球 磨機曾因倒流入聯合給料器下礦箱的鋼球和礦石來及時清除開車時聯合 給料器螺旋給料勺頭被卡死,把進料主軸承座基礎頂碎而移位的事故。也 曾進行過實際混合充填率增加到55%左右的工業試驗,雖處理量增加,負 荷反而下降,但給料盆口大量漏礦石(漿)而被迫停用。因此現有磨機進 料器的缺點是結構複雜,存在滲漏,筒體的充填率低,且能耗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就是解決現有磨機進料器結構複雜、存在滲漏、能耗高, 使磨機筒體充填率小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方案是磨機全推送給進料器,它包括迴轉形
外筒和位於外筒內並與外筒同軸的中心軸,外筒的內壁固連有若干頭螺旋
(螺旋頭數設為n、螺旋角角度設為B),且nB》360度;螺旋底部與外筒 內壁固連,中心軸的外圓面與螺旋的頂部固連。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使用時替代原進料口 (盆),當磨機 的筒體直徑較小時,外筒可採用圓柱形,中心軸可與圓形外筒長度相同; 當磨機的筒體的直徑較大時,外筒可做成錐形,中心軸比外筒中心線短, 這樣上述兩種情況下,物料經螺旋旋轉推送把物料送到筒體內,由於nB 》360度,螺旋對筒體構成全封閉,確保了下料漏鬥(管)與外筒小端之 間的徑向間隙處無料,因此它不會"吐料"或滲漏,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於對筒體全封閉,只會進料, 不會"吐料"也不會產生滲漏,使得筒體的充填率能夠達到55%以上,節
能30%以上;由於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因此,重量輕,成本低。
圖1為現有03. 6x6m溢流磨機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向螺旋葉片的結構示意圖。
1、漏鬥,2、進料端蓋,3、螺旋,4、筒體,5、外筒,6、封蓋,7、 中心軸。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如圖2所示,為磨機筒體直徑較大的情況,它包括錐形外 筒5和中心軸7,為使中心軸質量小,中心軸7由直管和密封直管一端的 封蓋6構成。外筒5分為截面直徑較小的前端和截面直徑較大的後端,外 筒5內壁固定有螺旋3,螺旋頭數設為4、螺旋角角度設為180。直管設在 後端內並與外筒5同軸,直管外圓面與後端內壁之間,螺旋3底部與外筒 5內壁固連,中心軸7的外圓面與螺旋3的頂部固連,外筒5前端為送料 螺旋,螺旋角為90度。
在使用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螺旋的頭數、螺旋角角度及螺 旋高度,達到最佳推送效果。
權利要求1、磨機全推送給送料器,其特徵是它包括迴轉形外筒[5]和位於外筒[5]內並與外筒[5]同軸的中心軸[7],外筒[5]的內壁固連有若干頭螺旋[3],螺旋頭數設為n、螺旋角角度設為B,且nB≥360度;螺旋[3]底部與外筒[5]內壁固連,中心軸[7]的外圓面與螺旋[3]的頂部固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磨機全推送給送料器,它解決的是傳統磨機給送料器結構複雜,存在滲漏,筒體的充填率低的問題,它包括迴轉形外筒[5]和位於外筒[5]內並與外筒[5]同軸的中心軸[7],外筒[5]的內壁固連有若干頭螺旋[3](螺旋頭數設為n、螺旋角角度設為B),且nB≥360度;螺旋[3]底部與外筒[5]內壁固連,中心軸[7]的外圓面與螺旋[3]的頂部固連。本實用新型能夠大大地增加磨機筒體的充填率,且使筒體不產生洩漏,能夠降低能耗。
文檔編號B02C23/00GK201183016SQ2008200088
公開日2009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26日
發明者唐新民 申請人:唐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