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貽弓導演的地位(悼吳貽弓好人好官)
2023-10-11 09:24:29
吳貽弓,我的老師,我的人生導師,9月14日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我當了吳貽弓30年的學生,是他一手培養起來的後生,從導演助理到一級導演,我的背後都有吳導演的敲打。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小子?他說,江平厚道,可用。與其說他用我,不如說是我跟他學。
左起吳貽弓、於藍、秦怡、江平
我了解恩師吳貽弓,他的作品蜚聲海內外,在圈內有很高的地位,可以用德高望重形容他。因為德高望重,吳貽弓在眾多藝術家中脫穎而出。可以說,中國電影導演中,吳貽弓官當得最大、最高。
看看吳貽弓曾有過的官職頭銜: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黨委書記,上海市文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導演協會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更為顯赫的是:吳貽弓是兩屆全國人大代表、兩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還曾是全國政協常委。在電影界人士中,吳貽弓擔任過如此之多的重要職務,迄今獨此一人。
有人說,吳貽弓是個藝術家、書生、學者、教授,做官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高,使他成了一個界別的代表。也有人說,吳貽弓不會做官,不是做官的料。其實,他們並不十分了解吳貽弓。我跟隨吳貽弓多年,可以告訴大家:吳貽弓不但會做官,而且做得很好,很稱職,而且絕對是個好官。
一分錢禮都沒有送過,就當上了吳貽弓的助手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吳貽弓是30多年前,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個「家庭主男」。那天中午,我代表南通一家中學生影評組織請他夫人、60年代就在影片《李雙雙》中有過出色表演的張文蓉參加公益活動,頭頂烈日摸到吳興路246弄2號他的家中,開門的是在報紙雜誌上常見的「書生導演」吳貽弓。
他穿著極為普通的衣褲蹲在地上鋪塑料地板,架著眼鏡的鼻梁上全是汗珠。我第一感覺是這哪像大上海的電影局局長啊,分明是個「勞模」喲!他歉意地笑了:「對不起,張文蓉臨時幫朋友的忙,拍戲去了,剛才這塑料地板弄了一半,我就趁上班前趕著給它鋪好,家裡搞得亂鬨鬨的。」
我當時啥也不是,就一個當副導演的「小跑腿的」。他一點架子都沒有,給我倒冷飲,拿扇子(他們家當時沒有電扇),使我受寵若驚。一個局級幹部,一個名人,如此謙和,讓我這個看過無數冷臉的年輕人備受感動。
我說明來意,他表示支持,說參加群眾影評義不容辭,不過他讓我一定要去一趟「上影」演員劇團、「公事公辦」,拿介紹信替張文蓉請個假。說著,他拾起電話給當時的劇團領導嚴永瑄打了個招呼,並且讓我等他一下,一會兒搭他的車去劇團。他的和藹可親固然讓我印象很深,但作為電影局長,自己夫人到外地參加社會活動要向下屬單位的領導請假,足見吳貽弓做官做人都有原則。
後來,跟張文蓉老師熟了,常有來往,逢年過節,賀卡上總有吳貽弓籤在她下面的名字。再後來,我和他們的兒子吳天戈成了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的先後同學。再後來,我開始獨立導戲,張文蓉老師是我的戲的主演。一部戲下來,對我可以說十分了解。
有一天她由衷地說:「你適合當辦公室主任,吳貽弓手下就缺你這麼個人。」我以為張老師也就跟我聊天兒說客套話呢,誰知她認真地跟丈夫說了。吳貽弓不置可否。說了幾次,吳貽弓照樣不表態。張文蓉知道,吳貽弓不表態,就是不同意,吳貽弓在原則問題上是有自己堅定不移的主見的。
因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接觸,他不了解我。一次,我導了部片子,請了一幫名人前輩看片提意見,吳貽弓下了班,沒吃晚飯就趕來了。討論時遇上戲劇學院的書記和院長,兩位恩師在吳局長面前把我誇了一番,吳貽弓這才真正開始注意我。不久,他的影片《闕裡人家》搞巡迴首映,他專門喊我擔任活動策劃和司儀,十幾天朝夕相處,分手時吳貽弓跟我說:「寄一份你的個人資料給電影局的黨委書記馬林發同志。」
兩個月後,他來電話讓我到電影局報到。一百天後,一紙公文擺在我面前,經報上海市委宣傳部同意,我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成了吳貽弓的助手。他出任上海國際電影節執行副主席,我則被任命為辦公室主任。那年,我剛三十出頭。我一分錢的禮都沒給吳貽弓送過,回想起來倒是我在「上戲」讀書時,張文蓉老師每年中秋都讓我去她家裡拿月餅。我那時才曉得,也有當官的給老百姓送東西的。
老門衛逢人便說:吳局長真不像當官的……
有一件事我感激至今歉疚至今。我畢業後到吳貽弓手下工作,他和馬林發、張元民兩位領導對我的關心可謂是無微不至。馬林發和張元民分別是《紅日》和《江姐》的攝影師,在電影屆是有影響的人物,老馬送我電扇,老張送我床上用品。
一天吳貽弓到我宿舍,見我睡一張舊木床,立即讓張文蓉把家裡一張德國造的軟床找出讓人送來。後來我知道,這張床是吳貽弓小時候睡過的,保存得很好,家裡親戚想要他們都沒給,唯獨送給了我這個非親非故的部下。可惜的是,1998年我調永樂集團時搬家,寄放在一個劇組的倉庫裡,幾經折騰不見了,想起那張丟失的床,我會疼得心悸。
吳貽弓對部屬、對朋友都很寬厚慷慨,但對自己卻很吝嗇。且不說他沒有兩件像樣的衣服和皮鞋,也不說他的公文包和眼鏡一用就是好多年,就說單位用車吧,將近十年裡,上海電影局的幾位領導是合用一輛普通的桑塔納。
我那時住在局裡大院。每天早晨八點,會準時看見吳貽弓和馬林發書記、張元民副局長同乘一輛車進入大院。當他們走下破車走進那座希臘人造的舊樓辦公時,我眼前常常出現他們是去「開工」——是導演和攝影率領全體人員開始新的一天的拍攝。
吳貽弓也有不坐車的時候。有一次局裡的小車因去接外地客人,他步行到局裡上班,不料新來的門衛不認識他,他客客氣氣地說明自己是「吳貽弓」,可那師傅頭天剛報到,局長的名字也沒搞清,愣讓吳貽弓出示工作證。吳貽弓哪會帶那東西?只好站在大門口等別的同事來證明。
事後,老門衛慌了,得罪了一把手,估計飯碗要砸,硬著頭皮去找局長賠禮,誰知吳貽弓讓局辦加了師傅20元獎金。老門衛逢人便說:「吳局長真不像當官的。人太好了!」
吳貽弓的確是個平民局長。1993年我陪他出差赴北京,匯報上海電影節籌備事宜,我倆到早了,也走累了,就坐在廣電部門口人行道的花壇邊上等。他菸癮很大,想抽,可看看周圍沒有垃圾桶,只好掏出香菸聞聞又放進煙盒。
晚上,我們住在「中影」的招待所,兩人一個標準間。他當時是中央候補委員,按級別可以住五星級賓館,可他不同意,說電影節沒錢,省一分是一分。語氣很淡,很平常。
記得那次在中影的招待所,我一屁股將他放在床上的眼鏡腿給坐折了,當時已經是晚上十點多鐘。第二天一大早我陪他去中宣部,來不及找地方去修,他又是高度近視眼,我就找了一根橡皮筋給纏了一下,他苦笑笑,也就這麼戴著它去見了領導。
創辦中國人自己的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每天一元錢的飯貼,一幹就是幾個月
為了創辦中國人自己的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吳貽弓可謂嘔心瀝血。那時候我們這些手下的人,沒一個參加過正式的國際影展,只有吳貽弓既領過獎又當過評委,對世界八大A類電影節了如指掌。他就手把手地教我們,我們依葫蘆畫瓢地學。每天一元錢的飯貼,一幹就是幾個月。
終於,10月金秋丹桂飄香時,「93上海國際電影節」隆重舉行。嘉賓雲集,群星薈萃,索菲婭·羅蘭、奧立弗·斯通、大島渚、羅伯特·懷斯、保羅·考克斯、張藝謀、鞏俐、張曼玉、中野良子等全球頂級的明星都來了……當吳貽弓和他的夥伴們累得一屁股坐在明星散去的紅地毯時,國際電影節製片人協會主席別雷松正式通知吳貽弓:上海國際電影節繼柏林、坎城、威尼斯、蒙特婁、東京等之後,正式成為世界第九大A類國際電影節。那一刻,我突然發現,吳貽弓有白頭髮了。
唉,有誰知道,為創建一個電影節,吳貽弓真可是心力交瘁啊!每天,他跟我們一樣在地下室的食堂憑飯菜票排隊就餐,偶爾到自己管轄的影城三樓餐廳打打「牙祭」,來碗麵條或者餛飩,而且從不「籤免單」,往碗底下壓上十塊錢走人。有時候像張瑞芳、孫道臨那樣的老前輩來了,他會讓食堂給加個荷包蛋,然後自己掏錢為老同志買單。
有人說,是吳貽弓的藝術魅力吸引了各國眾多名人,此話不假。但是,吳貽弓也不是什麼人都邀請的。一位國際大明星,在西藏問題上對中國內政橫加指責;一位歐洲導演,在臺灣問題上發表錯誤言論;一位鄰國老朋友在該國電影節上表現有損中國電影政策的舉動,儘管這幾位都「真誠表示」願意來上海捧場,但吳貽弓卻以他特有的睿智機敏和外交才能將這些「不好惹」的「名人」謝絕於國門之外。
吳貽弓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是一個敏銳的思想家。他從來不在各種場合說大道理,也不把政治術語掛在嘴邊為自己「添彩」。但是,聆聽一回他作的國際時局分析報告,參加一次他出席的黨小組會議,誰都會覺得吳貽弓的哲學思維和政治敏感是超常的。
他當局黨委書記時,給大家上黨課,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裡,從商鞅變法到庚子事變,從東歐易幟到蘇俄解體,從新中國成立後經驗教訓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政策,吳貽弓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剖析、分析、透析,準確到位,使人折服。一位新來的大學生說:「吳老師的黨課,讓我眼前一亮,全是新的。」
1995年秋,上海電影局和廣播電視局合併,曾經是吳貽弓助理的葉志康老師出任局長,而吳貽弓則擔任該局的藝術總監。從一把手到三把手,吳貽弓表現出常人難有的大度和豁達,在各種場合都謙恭而真誠地誇讚葉志康年輕有能力、有精力、有創新精神。我就不止一次地聽他說,這麼大的局,這麼多的事,我不一定能管好。
和他共過事的人才知道,吳貽弓是很有管理才能的,他的經濟運作能力和市場操作的意識都很強。早在30年前,他就大膽提出電影早晚要走產業化道路。在他的主持下,上海各電影單位合併成上海電影總公司,他親自出任總經理。
在電影的改革上,他也算是吃螃蟹的人。在擔任「上影」廠廠長期間,他和班子領導大膽決策,將在鬧市商業區的陳舊廠房置換成大出好幾倍的郊區土地,啟動了中國最早的影視拍攝基地的建設。這就是曾經拍攝過《風月》《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茉莉花開》《霍元甲》《功夫》《緊急迫降》《一代宗師》等無數影片的上海車墩影視基地。他28年前力主建造的上海影城,至今仍然是中國最好的多廳綜合性電影放映娛樂場所。1993年,他積極支持將上海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改制成中國內地電影業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頭銜很多,但他最聽得進「導演」這個稱謂
吳貽弓為官就像為人,用真誠、正派、有為等詞語都無法形容他。我最深的體會是,他是個性情中人,他有情,他愛事業,愛電影,愛朋友,愛家人。每年春節他都要去看望曾經輔導過他的前輩和老師;作為「上影」劇團的家屬,每年中秋聯誼,他都是跟在夫人張文蓉後面,和大家親如兄弟姐妹,把老同志當祖宗供著,從不擺局長的派頭。
他的頭銜很多,叫他什麼的都有,局長啦,廠長啦,總監啦,老師啦……但大多數人都叫他「吳導」,他也最聽得進這個稱謂。他的司機「阿三」從來不叫他局長,一直都喊他「導演」,吳貽弓也不叫司機的大名,永遠喊他「阿三」。後來阿三生肝癌,年輕輕的就走了,當時阿三已經換崗不給吳貽弓開車三年了,追悼會上阿三的母親、姐妹悲慟欲絕時,從外地出差而歸的吳貽弓匆匆趕來,滿含熱淚地在他昔日司機的遺體前深深三鞠躬,在場的無不動容。阿三白髮蒼蒼的老娘拉著吳貽弓的手只說了一句話:「謝謝吳導啊……」
如今,吳導走了。他走得很急,今年6月,上海電影節期間,我們去看他,他還好好的。當然他已經是肺癌病人多年了,可他依然樂觀開朗,跟孫輩的年輕演員和導演們在一起有說有笑,還點著要吃紅燒獅子頭、大包子,還跟我們作怪裝鬼臉,說:他們不讓我吃甜的,我就偷著吃,哈哈……
我立刻就回老家南通,為他做了包子和獅子頭,給他送到病房,他吃得開心極了,像個孩子似的。我說這些年太忙,我回上海也不能保證每次都來看您。他笑了:不用看我,心裡惦記著就行了,你把那些個爺爺奶奶老藝術家照顧好了,比看我十遍都好。八月十五的時候,寄一盒月餅,足夠了,也就是意思意思,我不敢多吃甜的,可又愛吃,人老了,饞……
今年中秋,我給他寄去了特製的無糖月餅,他沒有回信。這不是他一貫的風格,以往,收到我寄的東西,總是第一時間就會打來電話的。
中秋的那個晚上,我實在憋不住了,給他發了一條信息:親愛的吳老師,我給您寄的月餅什麼的您收到了嗎?沒有回覆。
第二天一早,吳天戈導演來電:爸爸走了,早晨7點32分……
我失聲痛哭!嗟乎!月隨人歸……
《北京青年報》約稿,讓我寫吳貽弓。我心如亂麻,無從下筆,找出很多年前寫的那篇《好官吳貽弓》,略改幾處,奉獻給我敬愛的吳貽弓老師。
吳貽弓生前說過,這是寫他的文章中他最喜歡的一篇,相信,他在天上能看到。(文/江平 中影集團國家一級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