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輸送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07 08:26:41 2

本發明涉及栽培載體輸送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自動輸送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常用的無土栽培種植的方式包括層架式深液培、管道式深液培和地面深液培,其中,地面深液培通過在地面上砌磚牆,並在磚牆內側以及地面上鋪設土工膜,以形成種植水槽,用於栽培植物的栽培載體漂浮在種植水槽中的水上。
相關技術中,在多個栽培載體上栽培植物時,多個栽培載體均浮在種植水槽中的水上,且導致種植水槽內的多個栽培載體布置混亂,在部分栽培載體上的植物生長到收穫階段時,往往需要移動載有未生長到收穫階段的植物的栽培載體,才能將載有生長到收穫階段的植物的栽培載體順利拿出,不僅浪費人力且工作效率很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或相關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
為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動輸送系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自動輸送系統,用於輸送栽培載體,包括:充水的水槽,栽培載體置於水槽內並漂浮於水上,栽培載體用於栽培植物,還包括:第一輸送組件和推送組件,第一輸送組件固定在水槽上,推送組件用於推送栽培載體,第一輸送組件可驅動推送組件進行正反向雙向運動。
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設置第一輸送組件和推送組件,且第一輸送組件可驅動推送組件進行正反向雙向運動,進而通過推送組件可以將栽培載體從水槽的第一側推至水槽的第二側,實現自動推送栽培載體,從而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用於培育植物的水槽的面積一般比較大,通過上述方案,可以將水槽的第一側設為上苗區,水槽的第二側設為收穫區,在批量培育植物時,只需將容納有植物的栽培載體從上苗區放入水槽中,即可自動將栽培載體推至收穫區,待植物生長至收穫階段,可以直接從收穫區拿取栽培載體,使得整個培養過程簡單,提高便捷性,實用性強。
另外,本發明提供的上述實施例中的自動輸送系統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徵: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第一輸送組件包括:主動輪、從動輪和牽引組件,牽引組件連接主動輪和從動輪,並隨著主動輪和從動輪的轉動而移動,推送組件固定在牽引組件上,推送組件隨著牽引組件的運動而運動。
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設置主動輪、從動輪和牽引組件,在主動輪轉動時,配合從動輪可以實現牽引組件的移動。通過將推送組件固定在牽引組件上,使主動輪可以控制推送組件移動,在主動輪正轉或反轉時,可以將推送組件移動至水槽的相對兩側,從而實現對栽培載體的自動推送。
具體地,在將一個栽培載體推送至水槽的第二側後,主動輪反轉,使推送組件回到水槽的第一側,以便放置第二個栽培載體。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主動輪與第一支架轉動連接,從動輪與第二支架轉動連接,且從動輪的軸線與主動輪的軸線平行;其中,第一支架固定連接在水槽的第一側壁上,第二支架固定連接在水槽的第二側壁上。
在該技術方案中,主動輪通過第一支架安裝在水槽的第一側壁上,從動輪通過第二支架安裝在水槽的第二側壁上,通過設置從動輪的軸線與主動輪的軸線平行,提高第一輸送組件傳動時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進而能夠使推送組件平穩地移動,將栽培載體推送至準確的位置。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牽引組件包括繩索和鏈條中的至少一種,且呈環形張緊地繞設於主動輪和從動輪的周邊部位上。
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將牽引組件張緊地繞設於主動輪和從動輪的周邊部位上,提高栽培載體的輸送效率,使栽培載體能夠平穩地進行移動。其中,牽引組件包括繩索和鏈條,在利用繩索傳動時運行平穩且無噪聲,同時能夠緩衝吸振,具有成本低的優勢。在利用鏈條傳動時,傳動效率高,能夠推送重量較大的物體,可靠性高。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主動輪的直徑與從動輪的直徑相等,且所述主動輪的軸線與所述從動輪的軸線處於同一水平面上。
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設置主動輪的直徑與從動輪的直徑相等,且主動輪的軸線與從動輪的軸線處於同一水平面上,以使設置在牽引組件上的推送組件能夠在水平方向上做往返運動,實現不斷地對栽培載體進行推送,以提升輸送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第一輸送組件還包括:轉向輪組,包括第一轉向輪和第二轉向輪,分別與第一支架轉動連接,第一轉向輪和第二轉向輪處於主動輪和從動輪之間,且第一轉向輪的軸線、第二轉向輪的軸線和主動輪的軸線平行,其中,牽引組件分別經過第一轉向輪的周邊部位和第二轉向輪的周邊部位,通過第一轉向輪和第二轉向輪能夠改變推送組件的傳動方向。
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在主動輪和從動輪之間設置第一轉向輪和第二轉向輪,並使第一轉向輪的軸線、第二轉向輪的軸線與主動輪的軸線平行,使牽引組件能夠分別經過第一轉向輪的周邊部位和第二轉向輪的周邊部位,以調整牽引組件的輸送角度,從而能夠改變推送組件的傳動方向,提高輸送過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值得說明的是,栽培載體在水槽中的漂浮高度較低,將主動輪設置在水槽內壁時容易發生故障。此時,通過設置轉向輪組,可以將主動輪設置在第一側壁的頂端,將從動輪設置在第二側壁的內壁上,便於主動輪連接驅動組件。通過設置在主動輪和從動輪之間的轉向輪組,使繩索能夠拉低至與從動輪相同高度的位置,使輸送過程的運行平穩。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主動輪高於從動輪設置,第一轉向輪的底端與從動輪的頂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第二轉向輪的底端與從動輪的底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
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使主動輪高於從動輪,且第一轉向輪的底端與從動輪的頂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第二轉向輪的底端與從動輪的底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一方面能夠使牽引組件上的推送組件能夠在水平方向上平穩地移動,提高栽培載體輸送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夠減小驅動主動輪的驅動組件遇水發生故障的情況。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第一輸送組件還包括:主動軸,與主動輪固定連接;驅動電機,驅動電機的驅動軸上固設有第一錐齒輪,主動軸上固設有與第一錐齒輪配合的第二錐齒輪,驅動電機用於帶動主動軸轉動;控制器,連接至驅動電機,控制驅動電機的驅動軸正轉或反轉。
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設置驅動電機,並在驅動電機的驅動軸上固定連接第一錐齒輪,能夠與主動軸上的第二錐齒輪配合連接,在控制器控制驅動電機正轉或反轉時,可以帶動主動軸連同主動輪一起正轉或反轉,進而實現通過牽引組件帶動推送組件在水槽內往返運動,便於輸送栽培載體,從而便於放置容納有待培養的植物的栽培載體,以及拿取容納有生長至收穫階段的植物的栽培載體。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還包括:第二輸送組件,與第一輸送組件相同,且與第一輸送組件平行設置,第二輸送組件可驅動推送組件進行正反向雙向運動,其中,驅動電機能夠帶動第二輸送組件中的主動輪正轉或反轉。
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設置與第一輸送組件相同的第二輸送組件,且第二輸送組件與第一輸送組件平行,並可以通過驅動電機直接帶動第二輸送組件中的主動輪正轉或反轉,提高了輸送過程的平穩性。其中,可以通過在第一錐齒輪與第二輸送組件中的第二錐齒輪之間加裝一個反向輪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改變牽引組件的繞設方向來實現。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還包括:水槽包括:底座;多個側壁,多個側壁與底座限定水槽;土工膜,鋪設於水槽的內壁上,且與水槽的內壁貼合設置。
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在底座上設置多個側壁形成水槽,並通過在水槽的內壁上鋪設土工膜,且與水槽的內壁貼合設置,能夠提升多個側壁與底座支架的密閉性,減少漏水的情況發生。
具體地,可以直接以地面為底座,在地面的四周砌多個牆體,然後在牆體的內壁以及牆體內的地面上鋪設土工膜,以形成水槽,其結構牢固可靠,且能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當然,也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挖出一個水槽,然後在水槽內鋪設土工膜,使其能夠用於培育植物。
在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優選地,推送組件包括推桿。
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推桿與栽培載體的一端配合,能夠使栽培載體受力平衡,從而能夠使栽培載體穩定移動。
本發明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發明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自動輸送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第一輸送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的第一輸送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的自動輸送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1至圖4中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係為:
102水槽,104主動輪,106第一支架,108第一側壁,110轉向輪組,112推送組件,114栽培載體,116牽引組件,118從動輪,120第二支架,122第二側壁,124驅動電機,126控制器,110a第一轉向輪,110b第二轉向輪,m區域為收穫區,n區域為上苗區,a~c、a1和a2均為栽培載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於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還可以採用其他不同於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限於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下面結合圖1至圖4對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自動輸送系統進行具體說明。
如圖1所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自動輸送系統,用於輸送栽培載體114,包括:充水的水槽102,栽培載體114置於水槽102內並漂浮於水上,栽培載體114用於栽培植物,還包括:第一輸送組件和推送組件112,第一輸送組件固定在水槽102上,推送組件112用於推送栽培載體114,第一輸送組件可驅動推送組件112進行正反向雙向運動。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設置第一輸送組件和推送組件112,且第一輸送組件可驅動推送組件112進行正反向雙向運動,進而通過推送組件112可以將栽培載體114從水槽102的第一側推至水槽102的第二側,實現自動推送栽培載體114,從而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用於培育植物的水槽102的面積一般比較大,通過上述方案,可以將水槽102的第一側設為上苗區n,水槽102的第二側設為收穫區m,在批量培育植物時,只需將容納有植物的栽培載體114從上苗區n放入水槽102中,即可自動將栽培載體114推至收穫區m,待植物生長至收穫階段,可以直接從收穫區m拿取栽培載體114,使得整個培養過程簡單,提高便捷性,實用性強。
如圖1至圖3所示,優選地,推送組件112為推桿,推桿與栽培載體114對應設置,第一輸送組件包括:第一支架106,固定連接在水槽102的第一側壁108上,主動輪104,與第一支架106轉動連接,第二支架120,固定連接在水槽102的第二側壁122上,從動輪118,與第二支架120轉動連接,且從動輪118的軸線與主動輪104的軸線平行,牽引組件116包括繩索,呈環形張緊地繞設於主動輪104和從動輪118的周邊部位上,通過繩索實現主動輪104與從動輪118同步轉動,其中,繩索與推桿固定連接,在主動輪104帶動從動輪118轉動時,通過繩索以及推桿使栽培載體114在第一側壁108與第二側壁122之間移動。
本方案中,通過設置第一輸送組件以及設置與栽培載體114對應的推桿,在第一輸送組件中的主動輪104轉動時,通過第一輸送組件中的繩索能夠帶動推桿在第一側壁108與第二側壁122之間移動,進而推桿可以將栽培載體114從第一側壁108處推至第二側壁122處。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側壁108處為上苗區n,第二側壁122處為收穫區m,或第一側壁108處為收穫區m,第二側壁122處為上苗區n。通過上述方案,實現栽培載體114的自動推送,一方面降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效率。
更具體地,在將載有植物的栽培載體114放入上苗區n後,通過推桿自動將栽培載體114推送至收穫區m,當植物生長到收穫階段,直接從收穫區m將載有植物的栽培載體114取出即可,此時,將自動推送下一個載有植物的栽培載體114進入收穫區m,等待其成熟,之後使推桿返回至上苗區n,等待放置新的載有植物的栽培載體114。
另外,本發明提供的上述實施例中的自動輸送系統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徵:
如圖1至圖3所示,在上述實施例中,優選地,第一輸送組件包括:主動輪104、從動輪118和牽引組件116,牽引組件116連接主動輪104和從動輪118,並隨著主動輪104和從動輪118的轉動而移動,推送組件112固定在牽引組件116上,推送組件112隨著牽引組件116的運動而運動。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設置主動輪104、從動輪118和牽引組件116,在主動輪104轉動時,配合從動輪118可以實現牽引組件116的移動。通過將推送組件112固定在牽引組件116上,使主動輪104可以控制推送組件112移動,在主動輪104正轉或反轉時,可以將推送組件112移動至水槽102的相對兩側,從而實現對栽培載體114的自動推送。
具體地,在將一個栽培載體114推送至水槽102的第二側後,主動輪104反轉,使推送組件112回到水槽102的第一側,以便放置第二個栽培載體114。
如圖1所示,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主動輪104與第一支架106轉動連接,從動輪118與第二支架120轉動連接,且從動輪118的軸線與主動輪104的軸線平行;其中,第一支架106固定連接在水槽102的第一側壁108上,第二支架120固定連接在水槽102的第二側壁122上。
在該實施例中,主動輪104通過第一支架106安裝在水槽102的第一側壁108上,從動輪118通過第二支架120安裝在水槽102的第二側壁122上,通過設置從動輪118的軸線與主動輪104的軸線平行,提高第一輸送組件傳動時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進而能夠使推送組件112平穩地移動,將栽培載體114推送至準確的位置。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牽引組件116包括繩索和鏈條中的至少一種,且呈環形張緊地繞設於主動輪104和從動輪118的周邊部位上。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將牽引組件116張緊地繞設於主動輪104和從動輪118的周邊部位上,提高栽培載體114的輸送效率,使栽培載體114能夠平穩地進行移動。其中,牽引組件116包括繩索和鏈條,在利用繩索傳動時運行平穩且無噪聲,同時能夠緩衝吸振,具有成本低的優勢。在利用鏈條傳動時,傳動效率高,能夠推送重量較大的物體,可靠性高。
如圖2所示,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主動輪104的直徑與從動輪118的直徑相等,且所述主動輪104的軸線與所述從動輪118的軸線處於同一水平面上。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設置主動輪104的直徑與從動輪118的直徑相等,且主動輪104的軸線與從動輪118的軸線處於同一水平面上,以使設置在牽引組件116上的推送組件112能夠在水平方向上做往返運動,實現不斷地對栽培載體114進行推送,以提升輸送效率。
如圖1所示,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第一輸送組件還包括:轉向輪組110,包括第一轉向輪110a和第二轉向輪110b,分別與第一支架106轉動連接,第一轉向輪110a和第二轉向輪110b處於主動輪104和從動輪118之間,且第一轉向輪110a的軸線、第二轉向輪110b的軸線和主動輪104的軸線平行,其中,牽引組件116分別經過第一轉向輪110a的周邊部位和第二轉向輪110b的周邊部位,通過第一轉向輪110a和第二轉向輪110b能夠改變推送組件112的傳動方向。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在主動輪104和從動輪118之間設置第一轉向輪110a和第二轉向輪110b,並使第一轉向輪110a的軸線、第二轉向輪110b的軸線與主動輪104的軸線平行,使牽引組件116能夠分別經過第一轉向輪110a的周邊部位和第二轉向輪110b的周邊部位,以調整牽引組件116的輸送角度,從而能夠改變推送組件112的傳動方向,提高輸送過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值得說明的是,栽培載體114在水槽102中的漂浮高度較低,將主動輪104設置在水槽102內壁時容易發生故障。此時,通過設置轉向輪組110,可以將主動輪104設置在第一側壁108的頂端,將從動輪118設置在第二側壁122的內壁上,便於主動輪104連接驅動組件。通過設置在主動輪104和從動輪118之間的轉向輪組110,使繩索能夠拉低至與從動輪118相同高度的位置,使輸送過程的運行平穩。
如圖3所示,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主動輪104高於從動輪118設置,第一轉向輪110a的底端與從動輪118的頂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第二轉向輪110b的底端與從動輪118的底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使主動輪104高於從動輪118,且第一轉向輪110a的底端與從動輪118的頂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第二轉向輪110b的底端與從動輪118的底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一方面能夠使牽引組件116上的推送組件112能夠在水平方向上平穩地移動,提高栽培載體114輸送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夠減小驅動主動輪104的驅動組件遇水發生故障的情況。
如圖1所示,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第一輸送組件還包括:主動軸,與主動輪104固定連接;驅動電機124,驅動電機124的驅動軸上固設有第一錐齒輪,主動軸上固設有與第一錐齒輪配合的第二錐齒輪,驅動電機124用於帶動主動軸轉動;控制器126,連接至驅動電機124,控制驅動電機124的驅動軸正轉或反轉。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設置驅動電機124,並在驅動電機124的驅動軸上固定連接第一錐齒輪,能夠與主動軸上的第二錐齒輪配合連接,在控制器126控制驅動電機124正轉或反轉時,可以帶動主動軸連同主動輪104一起正轉或反轉,進而實現通過牽引組件116帶動推送組件112在水槽102內往返運動,便於輸送栽培載體114,從而便於放置容納有待培養的植物的栽培載體114,以及拿取容納有生長至收穫階段的植物的栽培載體114。
如圖1所示,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還包括:第二輸送組件,與第一輸送組件相同,且與第一輸送組件平行設置,第二輸送組件可驅動推送組件112進行正反向雙向運動,其中,驅動電機124能夠帶動第二輸送組件中的主動輪104正轉或反轉。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設置與第一輸送組件相同的第二輸送組件,且第二輸送組件與第一輸送組件平行,並可以通過驅動電機124直接帶動第二輸送組件中的主動輪104正轉或反轉,提高了輸送過程的平穩性。其中,可以通過在第一錐齒輪與第二輸送組件中的第二錐齒輪之間加裝一個反向輪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改變牽引組件116的繞設方向來實現。
如圖1所示,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還包括:水槽102包括:底座;多個側壁,多個側壁與底座限定水槽102;土工膜,鋪設於水槽102的內壁上,且與水槽102的內壁貼合設置。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在底座上設置多個側壁形成水槽102,並通過在水槽102的內壁上鋪設土工膜,且與水槽102的內壁貼合設置,能夠提升多個側壁與底座支架的密閉性,減少漏水的情況發生。
具體地,可以直接以地面為底座,在地面的四周砌多個牆體,然後在牆體的內壁以及牆體內的地面上鋪設土工膜,以形成水槽102,其結構牢固可靠,且能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當然,也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挖出一個水槽102,然後在水槽102內鋪設土工膜,使其能夠用於培育植物。
如圖1至圖3所示,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推送組件112包括推桿。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推桿與栽培載體114的一端配合,能夠使栽培載體114受力平衡,從而能夠使栽培載體114穩定移動。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第一支架106通過膨脹螺栓固定連接在第一側壁108上;第二支架120通過膨脹螺栓固定連接在第二側壁122上。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膨脹螺栓將第一支架106固定連接在第一側壁108上,以及將第二支架120固定連接在第二側壁122上,提高了第一支架106和第二支架120的穩定性,在受到碰撞或晃動時,第一支架106不會與第一側壁108分離,同樣的,第二支架120也不會與第二側壁122分離,進而能夠使主動輪104和從動輪118之間不會產生錯誤,提升輸送效率。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第一支架106上設有軸承座,軸承座內組裝有軸承,主動軸與軸承配合連接,實現主動軸和主動輪104相對第一支架106轉動。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設置主動軸,將主動輪104與主動軸通過鍵連接在一起,便於驅動主動輪104轉動,其中,在第一支架106上設有軸承座,軸承座內組裝有軸承,主動軸與軸承配合連接,以實現主動軸和主動輪104相對第一支架106進行轉動,通過設置軸承,有效減小了轉動阻力,提升轉動效率。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優選地,還包括:第一連接件,包括第一連接片以及第一螺釘或第一螺栓,第一連接片兩端設有第一連接孔,第一輸送組件中的繩索置於第一連接件與推桿之間,並通過第一螺栓或第一螺釘將第一輸送組件中的繩索與推桿固定在一起。第二連接件,包括第二連接片以及第二螺釘或第二螺栓,第二連接片兩端設有第二連接孔,第二輸送組件中的繩索置於第二連接件與推桿之間,並通過第二螺栓或第二螺釘將第二輸送組件中的繩索與推桿固定在一起。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設置第一連接件能夠將第一輸送組件中的繩索與推桿牢靠的固定在一起。通過設置第二連接件能夠將第二輸送組件中的繩索與上述推桿牢靠的固定在一起,提高其連接的可靠性,進而能夠使栽培載體114穩定地從上苗區n移動至收穫區m移動。
具體實施例:
如圖4所示,a至a1之間有多個栽培載體,當處於收穫區m的栽培載體a上的植物生長至收穫階段時,從收穫區m收穫栽培載體a,在栽培載體a的位置空出來後,驅動電機124帶動推桿推動栽培載體a1,從而將栽培載體b推送至收穫區m。之後,驅動電機124反轉,使推桿返回至上苗位置,並在上苗區n放入栽培載體a2,當處於收穫區m的栽培載體b上的植物生長至收穫階段時,從收穫區m收穫栽培載體b,在栽培載體b的位置空出來後,驅動電機124帶動推桿推動栽培載體a2,從而將栽培載體c推送至收穫區m。如此循環實現栽培載體從上苗到收穫之間的自動推送。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說明了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自動輸送系統,通過設置第一輸送組件和推送組件,且第一輸送組件可驅動推送組件進行正反向雙向運動,進而通過推送組件可以將栽培載體從水槽的第一側推至水槽的第二側,實現自動推送栽培載體,從而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用於培育植物的水槽的面積一般比較大,通過上述方案,可以將水槽的第一側設為上苗區,水槽的第二側設為收穫區,在批量培育植物時,只需將容納有植物的栽培載體從上苗區放入水槽中,即可自動將栽培載體推至收穫區,待植物生長至收穫階段,可以直接從收穫區拿取栽培載體,使得整個培養過程簡單,提高便捷性,實用性強。
在本發明中,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術語「多個」則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均應做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相連」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左」、「右」、「前」、「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單元必須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具體實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特點包含於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實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