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17:47:11 3
專利名稱: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國內客車行業的發展,對於安全性舒適性智能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整車空調、電渦流緩速器、大功率照明燈已經成為標準配置,帶來對發電量要求的急劇上升。WP12客車發動機,發動機排量為12L,其前端輪系包括曲軸皮帶輪、水泵驅動輪和空調壓縮機皮帶輪,水泵驅動輪位於曲軸皮帶輪的左側方,傳統的WP12客車發動機由發動機直接驅動一臺發電機,依靠提升單臺發電機發電量帶來的採購維護成本較高,因此現階段國內的客車
通用解決方案為在空調壓縮機外側以空調壓縮機皮帶輪為中間輪附帶驅動另外一個整車發電機,以提高整車發電量,由於兩臺發電機由於轉速不同不適於同時連入整車電路,造成兩臺發電機電量不可進行互補,電量分配不靈活,容易出現發電機利用率低及發電量不足情況。另外,整車舒適性與可靠性要求逐步的發展決定了發動機多楔帶空調搭載結構已成為一個行業發展的趨勢,在多楔帶空調搭載結構中,空調壓縮機安裝於發動機支架上,不再安裝於整車上,在空調壓縮機外側如果再布置一個發電機,帶來的結構複雜性將急劇上升,所帶來的可靠性隱患也急劇上升。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以解決發電機利用率低及發電量不足的技術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包括設置於發動機殼體一端的曲軸皮帶輪,所述曲軸皮帶輪的一側設有水泵驅動輪,所述發動機殼體上與水泵驅動輪相對一側固定安裝有第一發電機和第二發電機,所述第二發電機位於第一發電機的上方,所述第一發電機連接第一發電機驅動輪,所述第二發電機連接第二發電機驅動輪,所述的曲軸皮帶輪、水泵驅動輪、第二發電機驅動輪和第一發電機驅動輪通過傳動帶依次傳動連接。作為一種改進,所述第一發電機驅動輪與第二發電機驅動輪之間設有第一惰輪。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水泵驅動輪與曲軸皮帶輪之間設有一個第二惰輪,所述水泵驅動輪與第二發電機驅動輪之間設有另一個第二惰輪。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曲軸皮帶輪與第二惰輪之間設有漲緊輪。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傳動帶為多楔帶。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後,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於設計了兩臺單獨的發電機,並且均由曲軸皮帶輪驅動,實現了兩臺發電機同步,因此可同時連入整車電路,避免整車雙電路結構中存在的發電量不可互補、發電機利用率低等缺陷,提高發電機利用率,可適度降低發電機的額定功率,從而提高整車電路可靠性並降低成本;同時,與傳統的空調發電機輪系相比較,雙發電機結構輪系布置緊湊,可省去空調發電機輪系,降低故障率,亦為發動機空調搭載結構創造空間,可提高空調壓縮機效率,降低由於空調壓縮機與發動機相對震動造成的皮帶滑磨現象,以提高整車舒適性與可靠性。由於設計了第一惰輪和第二惰輪,為兩臺發電機提供相同且符合工作條件需求的皮帶包角,避免出現效率差異與打滑現象出現。由於設計了漲緊輪,為整個輪系提供減振及漲緊作用,為輪系正常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由於傳動帶選擇為多楔帶,多楔帶與帶輪的接觸面積和摩擦力較大,載荷沿帶寬的分布較均勻,因而傳動能力更大;由於多楔帶體薄而輕、柔性好、結構合理,故工作應力小,可在較小的帶輪上工作;同時多楔帶還具有傳動振動小、散熱快、運轉平穩、使用伸長小、傳動比大和極限線速度高等特點,因而壽命更長。
附圖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發動機殼體,2、曲軸皮帶輪,3、水泵驅動輪,4、第一發電機,5、第一發電機驅動輪,6、第二發電機,7、第二發電機驅動輪,8、第一惰輪,9、第二惰輪,10、漲緊輪,11、傳雲力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附圖所不,一種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包括設置於發動機殼體I一端的曲軸皮帶輪2,曲軸皮帶輪2的一側設有水泵驅動輪3,發動機殼體I上與水泵驅動輪3相對一側固定安裝有第一發電機4和第二發電機6,面向發動機前端面,水泵驅動輪3位於曲軸皮帶輪2的左側上方位置,第一發電機4和第二發電機6則位於曲軸皮帶輪2的右側上方位置,其中,第二發電機6位於第一發電機4的上方,第一發電機4連接第一發電機驅動輪5,第二發電機6連接第二發電機驅動輪7,曲軸皮帶輪2、水泵驅動輪3、第二發電機驅動輪7和第一發電機驅動輪5通過傳動帶11依次傳動連接,其中,傳動帶11優選為多楔帶,結構緊湊,布置合理。第一發電機驅動輪5與第二發電機驅動輪7之間設有第一惰輪8,第一惰輪8優選為光面惰輪,水泵驅動輪3與曲軸皮帶輪2之間設有一個第二惰輪9,水泵驅動輪3與第二發電機驅動輪7之間設有另一個第二惰輪9,第二惰輪9優選為槽型惰輪,為第一發電機4和第二發電機6提供相同且符合工作條件需求的皮帶包角,避免出現效率差異與打滑現象出現。曲軸皮帶輪2與第二惰輪9之間設有漲緊輪10,為整個輪系提供減振及漲緊作用,為輪系正常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用時,第一發電機4和第二發電機6同時由曲軸皮帶輪2驅動,因此第一發電機4和第二發電機6的工作同步性好,可同時連入整車電路,避免整車雙電路結構中存在的發電量不可互補、電機利用率低等缺陷。[0021]本實用新型不局限於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作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 內。
權利要求1.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包括設置於發動機殼體一端的曲軸皮帶輪,所述曲軸皮帶輪的ー側設有水泵驅動輪,其特徵在於所述發動機殼體上與水泵驅動輪相對ー側固定安裝有第一發電機和第二發電機,所述第二發電機位於第一發電機的上方,所述第一發電機連接第一發電機驅動輪,所述第二發電機連接第二發電機驅動輪,所述的曲軸皮帶輪、水泵驅動輪、第二發電機驅動輪和第一發電機驅動輪通過傳動帶依次傳動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電機驅動輪與第二發電機驅動輪之間設有第一惰輪。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水泵驅動輪與曲軸皮帶輪之間設有ー個第二惰輪,所述水泵驅動輪與第二發電機驅動輪之間設有另ー個第二惰輪。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曲軸皮帶輪與第二惰輪之間設有漲緊輪。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傳動帶為多楔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WP12客車發動機前端輪系傳動機構,屬於發動機技術領域,包括設置於發動機殼體一端的曲軸皮帶輪,所述曲軸皮帶輪的一側設有水泵驅動輪,所述發動機殼體上與水泵驅動輪相對一側固定安裝有第一發電機和第二發電機,所述第二發電機位於第一發電機的上方,所述第一發電機連接第一發電機驅動輪,所述第二發電機連接第二發電機驅動輪,所述的曲軸皮帶輪、水泵驅動輪、第二發電機驅動輪和第一發電機驅動輪通過傳動帶依次傳動連接。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發電機利用率低及發電量不足的技術問題,廣泛應用於客車發動機中。
文檔編號F02B67/06GK202531282SQ20122019187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8日
發明者劉二猛, 劉相傑, 楊國璽, 肖奇勝 申請人: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