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模塊及光學收發模塊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07:26:51 3
光學模塊及光學收發模塊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光學模塊及光學收發模塊,該光學模塊包含一第一導光元件、一光學元件、一第一光纖,以及一分光元件,該第一導光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光學元件位於該第一表面,該第一光纖抵接於該第二表面,該分光元件貼附於該第一表面,用以部分反射及部分透射傳遞至該分光元件的光束,該分光元件的折射率相異於該第一導光元件的折射率。本發明可解決現有技術將光線耦合至光纖時的困難度增加,並使部分光線於耦光時損失的技術問題。
【專利說明】光學模塊及光學收發模塊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學模塊及一光學收發模塊,尤其涉及一種利用全內反射以改變 光束傳遞路徑的光學模塊及光學收發模塊。
【背景技術】
[0002] 光纖通信是指一種利用光與光纖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屬於有線通信的一種,其 具有傳輸容量大、保密性佳等優點,已逐漸成為當今最主要的有線通信方式。
[0003] 現有的光纖通信主要使用電晶體外形罐(TO-can)方式封裝的雷射二極體為發光 端,然而,電晶體外形罐封裝的雷射二極體只能垂直地安裝於電路板,如此一來,使得將光 線耦合至光纖時的困難度增加,並使部分光線於耦光時損失。
[0004] 此外,電晶體外形罐主要多以金屬材質製作而成,其整體製作成本高並使得該激 光二極體模塊封裝的體積無法小型化。
【發明內容】
[0005] 鑑於先前技術所述,本發明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學模塊。
[0006]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收發模塊。
[0007] 為達本發明的一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模塊,該光學模塊包含一第一導光元 件、一光學元件、一第一光纖,以及一分光元件。該第一導光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 表面;該光學7Π 件位於該第一表面;該第一光纖抵接於該第二表面;該分光7Π 件貼附於該 第一表面,用以部分反射及部分透射傳遞至該分光元件的光束,該分光元件的折射率相異 於該第一導光元件的折射率。
[0008]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該光學模塊還包含一光學結合結構,設置於該第一導光 元件及該分光元件之間,用以將該分光元件緊固於該第一導光元件上。
[0009]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該光學模塊還包含一微型光感測器,用以感測透射該分 光兀件的光束。
[0010]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其中該第一導光元件的折射率為1. 12至2. 08之間。
[0011]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其中該分光元件為濾光片、光學薄膜、光學樹脂或光學 膠。
[0012]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其中該分光元件的一出光面具有多個微結構。
[0013]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其中該第一表面設有一凸出部,該光學元件與該凸出部 相對應。
[0014]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其中該第一表面設有一凹槽部,該分光元件與該凹槽部 連接。
[0015] 為達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光收發模塊,該光收發模塊包括上述的 光學模塊、一第二導光兀件、一第二光纖,以及一收光兀件。該第二導光兀件與該第一導光 元件相結合;該第二光纖與該第二導光元件對應設置,用以將一外部光束傳遞至該第二導 光元件;該收光元件與該第二導光元件對應設置,用以接收該外部光束。
[0016]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其中該第一導光兀件與該第二導光兀件之間是以一體成 形方式或相互接合方式結合。
[0017]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可解決現有技術將光線耦合至光纖時的困難度增 力口,並使部分光線於耦光時損失的技術問題,且可降低整體製作成本及使封裝體積小型化。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 圖1為本發明的光學收發模塊的立體圖。
[0019] 圖2為沿著圖1中2-2線的剖視圖。
[0020] 圖3為沿著圖1中3-3線的剖視圖。
[0021]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022] 1光收發模塊
[0023] 10光學模塊
[0024] 12第一導光元件
[0025] 120 第一表面
[0026] 1202 凸出部
[0027] 1204 凹槽部
[0028] 122 第二表面
[0029] 124第一全內反射面
[0030] 126第二全內反射面
[0031] 128第三全內反射面
[0032] 14光學元件
[0033] 16第一光纖
[0034] 18分光元件
[0035] 180出光面
[0036] 182微結構
[0037] 20光學結合結構
[0038] 22微型光感測器
[0039] 24第二導光元件
[0040] 240第三表面
[0041] 250第四全內反射面
[0042] 26第二光纖
[0043] 28收光元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44] 請參考附圖,本發明的以上及額外目的、特徵及優點將通過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 的以下闡釋性及非限制性詳細描敘予以更好地理解。
[0045] 配合參閱圖1及圖2,圖1為本發明的光收發模塊的立體圖,圖2為沿著圖1中2-2 線的剖視圖。該光收發模塊1包含一光學模塊10,該光學模塊10包含一第一導光元件12、 一光學元件14、一第一光纖16及一分光元件18。
[0046] 該第一導光元件12的折射率較佳為1. 12至2. 08之間。該第一導光元件12包含 一第一表面120及一第二表面122,該第一表面120及該第二表面122較佳是分別面向一第 一方向及一第二方向,該第一表面120設有一凸出部1202及一凹槽部1204。
[0047] 此外,該第一導光元件12的一具體實例為包含方向異於該第一表面120的一第一 全內反射面124、一第二全內反射面126及一第三全內反射面128。該第一全內反射面124 是設計使得由光學元件14發射並傳遞至該第一全內反射面124的光束的入射角度大於全 內反射的臨界角,如此一來,由該光學元件14發射並進入該第一導光元件12的光束,在傳 遞至該第一全內反射面124時,便會於該第一全內反射面124發生全內反射。該第二全內 反射面126是設計使得經由該第一全內反射面124全內反射後的光束可以傳遞於其上,且 光束的入射角度大於全內反射的臨界角,如此一來,由該第一全內反射面124全內反射後 的光束就可以傳遞至該第二全內反射面126,並於該第二全內反射面126發生全內反射。於 本實例中,該第二全內反射面126鄰接於該第一全內反射面124。該第三全內反射面128是 設計使得由該分光元件18反射後的光束可以傳遞至其上,且光束的入射角度大於全內反 射的臨界角,且經由該第三全內反射面128全內反射後的光束可以傳遞至該第二表面122。
[0048] 該光學兀件14位於該第一表面120,該光學兀件14於該凸出部1202相對應。該 光學元件14為用以發射光束的發光元件或用以接收光束的收光元件。在該光學元件14為 發光元件時,該光學元件14發射出的光線在通過該凸出部1202後,將轉變為平行光束。而 在該光學元件14為收光元件時,該第一導光元件12朝向該光學元件14出射的光線在通過 該凸出部1202後,將聚焦於該光學兀件14。
[0049] 該第一光纖16抵接於該第二表面122,藉以使該第一光纖16與該第一導光兀件 12形成光學耦接。
[0050] 該分光元件18貼附於該第一表面120,並與該凹槽部1204連接,該分光元件18的 折射率相異於該第一導光元件12的折射率,用以部分反射及部分透射傳遞至該分光元件 18的光束。該分光兀件18為濾光片、光學薄膜、光學樹脂或光學膠。
[0051] 該第一導光元件12及該分光元件18之間也可以包含一光學結合結構20,用以將 該分光元件18緊固於該第一導光元件12上。該光學結合結構20例如是光學膠、光學扣接 結構等可以將分光元件18緊固於該第一導光元件12上的結構。
[0052] 該光學模塊10還包含一微型光感測器22,用以感測透射該分光元件18的光束,該 微型光感測器22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或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該分光元件18的 一出光面180可以進一步具有多個微結構182,所述多個微結構182可以提高該微型光感測 器22的監控效果。
[0053] 以前述具體實例為例,在該光學兀件14為發光兀件時,該光學兀件14發射的光束 通過該凸出部1202進入該第一導光元件12,並傳遞至該第一全內反射面124。該第一全內 反射面124使光束髮生全內反射並傳遞至該第二全內反射面126,該第二全內反射面126使 光束髮生全內反射並傳遞至該分光元件18。該分光元件18部分反射及部分透射傳遞至其 上的光束,使產生一反射光束及一透射光束。該反射光束傳遞至該第三全內反射面128,該 第三全內反射面128使該反射光束髮生全內反射後傳遞至該第二表面122,並通過該第二 表面122進入該第一光纖16。該透射光束通過所述多個微結構182傳遞至微型光感測器 22〇
[0054] 在該光學元件14為收光元件時,由該第一光纖16朝向該第一導光元件12傳遞的 光線系通過該第二表面122進入該第一導光元件12中,並傳遞至該第三全內反射面128。 該第三全內反射面128使光束髮生全內反射並傳遞至該分光兀件18。該分光兀件18部分 反射及部分透射傳遞至其上的光束,並使得被反射後的光束傳遞至該第二全內反射面126。 該第二全內反射面126使光束髮生全內反射並傳遞至該第一全內反射面124,該第一全內 反射面使光束髮生全內反射並通過該凸出部1202聚光後傳遞至該光學元件14。
[0055] 該光收發模塊1也可以包含一第二導光元件24、一第二光纖26及一收光元件28。 該第二光纖26與該第二導光兀件24對應設置,用以將一外部光束傳遞至該第二導光兀件 26。該收光元件28與該第二導光元件24對應設置,用以接收該外部光束。
[0056] 該第二導光兀件24的折射率可以相同或異於該第一導光兀件12,並具有一第三 表面240。該第二導光兀件24與該第一導光兀件12相結合,使該第三表面240及該第一 表面120位於相同平面,該第二導光兀件24及該第一導光兀件12之間是以一體成形方式 或互相接合方式結合。該第二導光元件24包含一第四全內反射面250,該第四全內反射面 250設計使得由該第二光纖15進入該第二導光元件24並傳遞於其上的光束的入射角度大 於全內反射的臨界角,且經由該第四全內反射面250反射後的光束得以傳遞至該收光元件 28,藉此,該收光元件28藉可以接收到經由該第二光纖26朝向該第二導光元件24傳遞的 光線。
[〇〇57] 然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當不能限定本發明實施的範圍,即凡依 本發明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發明的專利涵蓋範圍意圖保護的範 疇。
【權利要求】
1. 一種光學模塊,包含: 一第一導光元件,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一光學元件,位於該第一表面; 一第一光纖,抵接於該第二表面;以及 一分光元件,貼附於該第一表面,用以部分反射及部分透射傳遞至該分光元件的光束, 該分光元件的折射率相異於該第一導光元件的折射率。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模塊,還包含一光學結合結構,設置於該第一導光元件及 該分光元件之間,用以將該分光元件緊固於該第一導光元件上。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模塊,還包含一微型光感測器,用以感測透射該分光元件 的光束。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模塊,其中該第一導光元件的折射率為1. 12至2. 08之間。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模塊,其中該分光元件為濾光片、光學薄膜、光學樹脂或光 學膠。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模塊,其中該分光元件的一出光面具有多個微結構。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模塊,其中該第一表面設有一凸出部,該光學元件與該凸 出部相對應。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模塊,其中該第一表面設有一凹槽部,該分光元件與該凹 槽部連接。
9. 一種光收發模塊,包括: 如權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光學模塊,其中該光學元件為一發光元件; 一第二導光兀件,與該第一導光兀件相結合; 一第二光纖,與該第二導光元件對應設置,用以將一外部光束傳遞至該第二導光元件; 以及 一收光元件,與該第二導光元件對應設置,用以接收該外部光束。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收發模塊,其中該第一導光元件與該第二導光元件之間是 以一體成形方式或相互接合方式結合。
【文檔編號】G02B6/42GK104101956SQ201310112360
【公開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日
【發明者】廖育賢, 黃銘益, 楊德炫 申請人:臺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