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網架結構高強空調牆體的製作方法
2023-06-13 19:44:06 1
專利名稱:鋼網架結構高強空調牆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框架建築結構非承重部分的牆體、尤其涉及一種鋼網架結構高強空調牆體。
我國現行牆體材料品種單調、功能效差,技術落後的狀態仍然存在,小塊實心燒結磚非粘土質小塊實心磚和粘土空心磚佔所有牆體材料的98.89%,由於磚石生產能耗高自重大、磚石砌體強度低,所以磚石結構與建築抗震整體性差,且溼法作業多,勞動強度大,需佔用大量土地,影響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又不適宜多層及高層建築物,國家正在限制其發展。隨著建築業的發展,石膏用作建築裝飾材料,發展甚快,但僅限於用作室內裝飾和內牆隔板不能用於外圍護牆結構,適用範圍窄,且強度耐久性不足,防水性差。目前為止,我國各類牆體都不能進行人工牆體溫度調節,除了牆體本身具有保溫隔熱性能外,沒有牆體自身進行溫度調節人工控制功能和裝置。中國發明專利公報上曾公開過公告號為GK100438通過牆體進行空調的建築物的預製件的專利申請,它是以牆體內分布有若干垂直的和水平的牆內通道,其中可通氣態介質以進行空調,但對建築物的整體性接合要求高,增加了其修造難度,故至今未能得到推廣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質輕、高強、防震、防水、調溫的鋼網架結構高強空調牆體。
本實用新型由內牆、空腔及外牆組成,內外牆均由若干防水層組成,防水層彼此間設有玻纖布增強層,外牆表面為高強防水層。防水層和增強層總層數最好為3~10層。內、外牆單獨或同時設有鋼網架,在空腔內還可設有中空內膽,該內膽可充氣或水,可採用塑料膽、布膽或皮膽,其上還可開設有隱形門或隱形窗,以便於安裝門或窗。
本實用新型主要以鋼網架結構、高強石膏為膠結料、空腔裝入內膽組合構成,總質量小,可減輕建築總負荷,屬輕質牆體,鋼網架與高強石膏組成高強度,且耐火性強。由於該牆體質輕,且具一定彈性,故地震時慣性小,抗震能力強;由於牆體中空,內膽充氣,則隔音效果好,內膽可進行冷、熱氣、冷、熱水充液,用於調節室溫,本實用新型同時還具有防靜電,耐水、不老化、無汙染,佔地面積小,便於門窗安裝,裝卸方便,可使工人從溼法砌築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並不受季節天氣影響,有利於縮短工期,降低工程造價,特別適用於高層建築。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內膽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由內牆(1)、空膽(2)及外牆(3)組成,內外牆(1)(3)由若干層以石膏為膠結料防水層組成,防水層彼此可設有玻纖布增強層,外牆(3)表面為高強石膏製成的高強防水層,空膽內設有中空內膽(4),牆體上方或下方單獨或同時設有進出口盒(5)並與中空內膽(4)上相應的進出口(6)相組合,內膽(4)上方設有固定帶7,並可掛在鋼網掛鈎(8)上,內膽(4)上還開設有隱形門(10)或隱形窗(11)。內牆(1)或外牆(3)單獨或同時設有其上均布鋼網的鋼網架(9),鋼網架(9)通過三角鐵或扁鐵等連接構件連接於牆體上,其梁柱連接件一端注於水泥梁柱內,另一端和連接母件一起通過螺絲固定於鋼網架(9)上。
權利要求1.一種鋼網架結構高強空調牆體,其特徵在於由內牆(1)、空腔(2)及外牆(3)組成,內牆(2)、外牆(3)由若干層防水層組成,防水層彼此間設有增強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網架結構高強空調牆體,其特徵在於空腔(2)內設有中空內膽(4),牆體上方或下方或上、下方同時設有進出口盒(5),並與中空內膽(4)上的進出口(6)相配合,內膽(4)上方設有固定帶(7),並可掛在鋼網掛釣(8)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鋼網架結構高強空調牆體,其特徵在於在內牆(1)或外牆(3)單獨或同時設有其上均布鋼網的鋼網架(9),鋼網架(9)通過連接構件連接於牆體上,其梁柱連接件一端澆注於水泥梁柱內,另一端和連接母件一起通過螺絲固定於鋼網架(9)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鋼網架結構高強空調牆體,其特徵在於中空內膽(4)上可開設有隱形門(10)或隱形窗(11)。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鋼網架結構高強空調牆體、其特徵在於固定鋼網架(9)的連接構件為三角鐵或扁鐵。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鋼網架結構高強空調牆體,其特徵在於防水層及增強層的總層數為3~19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鋼網架結構高強空調牆體,它以石膏膠結料、鋼網架結構組成的內、外牆及空腔組成,空腔內設有中空內膽,可充冷、熱水或氣。本實用新型具有輕質、高強、防震、防火、隔音、隔熱、可調節室內溫度的優點,同時還具有佔地面積小、裝卸方便、可使工人從溼法砌築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有利於縮短工期,降低造價,適合於一切框架結構建築的非承重部分,尤其適用於高層建築。
文檔編號E04B2/28GK2248736SQ9621703
公開日1997年3月5日 申請日期1996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1996年7月11日
發明者周紹文, 周紹龍, 周紹靜 申請人:周紹文, 周紹龍, 周紹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