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02 13:21:26 2
專利名稱: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的改進,該縫紉機在轉換被縫製物即布的進給方向時,向著與轉換前的送布方向相反的方向送布並縫布,從而能順利進行例如加固縫之類的車縫。
利用圖4說明現有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在圖4中,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包括縫紉機本體1;設於縫紉機本體1內部、能使布沿正方向或反方向進給、轉換布的進給方向並使反轉的反轉機構2;通過皮帶輪5等使縫紉機針3在上下方向移動的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控制並驅動該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的電動機驅動部9;檢測縫紉機針3的上下方向位置和停止狀態的作為針位置檢測裝置的針位置檢測器11;對反轉機構2的螺線管(未圖示)進行驅動用的反轉機構驅動部13;自動向該反轉機構驅動部13發出指令的反向進給指令部16;以及,向該反向進給指令部16發出通、斷指令的手動反向進給指令部即開關18。
該反轉機構2如圖5所示有兩種類型,即,如圖5(a)所示的以縫紉機針3位於上位置為前提進行反向進給的上位置型,及如圖5(b)所示的以縫紉機針3位於下位置為前提、在縫紉機針3刺入布的狀態下作反向進給的下位置型。
利用圖6和圖7說明該上位置型的反轉機構2。在圖6和圖7中,該上位置型的反轉機構2包括固定有布進給用的送布牙100的牙架102;分別固定在該牙架102的端部、向送布牙100施加水平方向運動及上下方向運動的送布軸104和抬牙軸106;其一端通過銷109連接於送布軸104、另一端所形成的凹部108a與套筒120配合、用以向送布牙100施加搖擺運動的牙叉108;同樣其一端連接於抬牙軸106、另一端固定於與上軸124結合的連杆126的擺軸連杆110;固定有套筒120的上軸124;與該上軸124配合的偏心凸輪122;通過連杆118將調節布的進給量的針距調節螺釘112和針距調節器116固定於牙叉108、與針距調節器116的下端部結合、決定送布牙100的進給方向的進給調節杆114。此外,該進給調節杆114上結合有成為驅動源的未圖示的螺線管。
反轉機構2各部分的結構如上述圖6所示,其整體構成如圖7所示,當進給調節杆114處於進給停止位置Ps時,牙架102停止,當進給調節杆114處於正向進給位置Pp時,牙架102以逆時針方向轉動描繪出橢圓軌道,向正方向送布,而當進給調節杆114位於反向進給位置Pr時,牙架102以順時針方向轉動描繪出橢圓軌道,向反方向送布。
採用如上結構的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進行如圖9所示的加固縫動作,將該動作分成自動及手動發出反向進給信號的兩種情況,以圖8的時間圖為中心,在下文分別進行說明。
首先對自動發出反向進給信號的情況進行說明。假定現在正處在圖8的時間t1,邊使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轉動邊使縫紉機針3上下移動,對布從圖9的O向A1的方向進行車縫,在圖9的車縫方向變換點A1稍前的時間t5處,反向進給指令部16向反轉機構驅動部13發出反向進給的進行指令,驅動調節杆114的螺線管產生動作指令,如圖7所示,調節杆114從位置Ps移動至位置Pr,並通過針距調節器116和連杆118,從反向進給指令起經過時間td後,使送布軸104和抬牙軸106動作,牙架100以順時針方向轉動描繪出橢圓軌道,從圖9的A1點反方向送布,並用縫紉機針3車縫布。
即,從反向進給信號發出起至反轉機構2動作,是考慮了縫紉機針3上下方向的移動速度,當縫紉機針3正好位於上位置時,反轉機構2才進行動作的。
然後對手動產生反向進給信號進行車縫的情況進行說明。當從圖9的O向A1的方向車縫布時,操作者在時間t3處,使開關18從「斷」變為「通」,向反向進給指令部16發出反向進給的預備指令,通過針位置檢測器11的脈衝信號從高變低的下降信號,檢測出縫紉機針3又一次處於針上位置後,在與上述自動時相同的時間t5處,給予螺線管反向進給指令,然後進行與自動倒縫相同的動作。
因為現有的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結構如上所述,所以存在如下的第一個問題,即,由於包括螺線管在內的反轉機構2的動作時間td的誤差,有可能縫紉機針3不處於上位置,縫紉機針3與反轉機構2接觸而使縫紉機針3折斷。
此外,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當因改變車縫針距而使縫紉機針3上下方向的動作速度改變時,因為縫紉機針3處於上位置的時間發生改變,所以,必須根據車縫方向的變換點變更反向進給指令的發出時間,很麻煩。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當使反向送布的反轉機構動作時,可防止縫紉機針的折斷,並且即使縫紉機針的動作速度改變,也不必改變反向進給指令的發出時間的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
本發明第1技術方案所述的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包括使縫紉機針向上下方向動作的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發出使被縫製物的進給方向變為反向的轉換指令的反向進給指令部,以及,以縫紉機針位於上位置或下位置為條件,使被縫製物的進給方向轉換的反轉機構,其特徵在於,還設有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根據反向進給指令部發出的使被縫製物進給方向變反的指令,控制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在縫紉機針停止在所述條件的位置後,使反轉機構動作,該動作完成後,使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動作。
本發明第2技術方案所述的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在控制裝置的控制下縫紉機針在所述條件位置的停止,是在經過了從反向進給指令部的轉換指令發出後到縫紉機針移動至所述條件的位置至的第1時間之後。
本發明第3技術方案所述的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在控制裝置的控制下反轉機構的動作的完成,是在經過了從反向進給指令部的轉換指令發出後到反轉機構進行動作至的第2時間之後。
附圖簡介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即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的構成圖。
圖2為實施形態1中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各部分的時間圖。
圖3為實施形態1中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的流程圖。
圖4是現有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的構成方框圖。
圖5是被縫製物進給形式的示意圖。
圖6是反轉機構的立體圖。
圖7是圖6中反轉機構的主視圖。
圖8是現有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的動作時間圖。
圖9是示出加固縫的圖。
參照圖1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1。圖1是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的構成圖。圖中,與現有技術相同的符號是與現有技術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故省略對其的說明。
在圖1中,20是作為控制裝置的控制部,在反向進給指令部16發出反向進給指令之後,向電動機驅動部9發出信號以使縫紉機針3停止於上位置或下位置,當針位置檢測器11檢測出縫紉機針3位於上位置或下位置之後,向反轉機構驅動部13發出反向進給指令,經過規定時間之後,通過電動機驅動部9驅動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從而使縫紉機針3動作。又,上述的所謂上位置,是指縫紉機針3位於離開布表面的表面之上的位置,是與上位置型的反向進給相對應的。而所述的所謂下位置,是指縫紉機針3刺入布內的位置,是與下位置型的反向進給相對應的。
現利用圖1、2、3及圖9,對上述結構的具有上位置型反轉機構的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的動作予以說明。圖2示出了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的動作時間圖,圖3是圖1的流程圖。現在在圖2的時間t0處,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轉動著,從圖9的O向A1方向對布進行車縫,在圖9的車縫方向變換點A1的稍前,控制部20對反向進給指令部16是否發出了將布的進給方向從正向轉換成反向的轉換指令即「ON」指令進行判斷(步驟1000),若「ON」指令在時間t0處發出,則控制部20為使縫紉機針3停止於上位置而對電動機驅動部9發出指令,,控制並驅動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從上述「ON」指令發出後經過時間tβ之後,使縫紉機針3一度停止於上位置(步驟1003),於是針位置檢測器11檢測出縫紉機針3已停止於上位置(1005)。此外,若在步驟1000未發出上述ON指令,則反覆進行步驟1000,直至該ON指令發出。
控制部20向反轉機構驅動部13發出使布從正向轉為反向的反向進給指令(步驟1007),從該反向進給指令發出經過動作時間tar之後,反轉機構2的動作完成,使布呈可反向進給狀態。從對該反轉機構2的反向進給指令發出、經過作為第2時間的T2之後(步驟1009),反轉機構2反向送布,同時控制部20向電動機驅動部9發出轉動指令,於是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轉動,使縫紉機針3上下移動,從圖9的A1向A2方向車縫布(步驟1011)。又,存在時間tar<時間T2的關係。
上述動作是在反向進給動作之中,將布的進給方向從正向向反向的轉換,以下對從反向向正向的轉換動作進行說明。
因為兩者都是反向進給,故其基本動作是相同的,但因為反轉機構2等的動作時間不同,故設置了圖3所示的流程圖中的步驟1013-1021。
在圖2的時間圖中的時間t2處,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轉動著,從圖9的A1向A2方向車縫布,在圖9的車縫方向變換點A2的稍前,控制部20對反向進給指令部16是否發出了將布的進給方向從反向轉換成正向的轉換指令即「ON」指令進行判斷(步驟1013),若「ON」指令在時間t2處發出,則控制部20為使縫紉機針3停止於上位置而對電動機驅動部9發出指令,控制並驅動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從上述「ON」指令發出經過時間tβ之後,使縫紉機針3一度停止於上位置(步驟1015),針位置檢測器1 1於是檢測出縫紉機針3已停止於上位置(1017)。此外,若在步驟1013未發出上述ON指令,則返回步驟1000。
控制部20向反轉機構驅動部13發出使布從反向轉為正向的反向進給指令(步驟1019),從該反向進給指令發出經過動作時間tβr之後,反轉機構2的動作完成,呈可反向送布的狀態,在比該時間tβr稍長的作為第2時間的T4之後(步驟1021),反轉機構2反向送布,同時控制部20向電動機驅動部9發出轉動指令,於是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轉動,使縫紉機針3上下移動,從圖9的A2向A3方向車縫布(步驟1011)。
在上述過程中,是在步驟1005和1015,用針位置檢測器11檢測出縫紉機針3的停止及上位置之後,再進行下一步驟的,但也可以省略該步驟,從布的反向進給指令發出經過作為第1時間的T1或T3之後(比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的減速時間tβ稍長的時間)進行步驟1007或1019。
此外,在上述過程中,是在步驟1009、1021,經過規定時間T2、T4之後,使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驅動的,但是,當然也可以用例如機械式傳感器測出反轉機構2動作已完成之後,再進行步驟1011。
另外,在上述過程中,是從反向進給指令部16自動發出反向進給指令而使控制部20等動作的(步驟1000),但也可以不經過該步驟1000,而代之以根據開關18的ON信號,將反向進給指令從反向進給指令部16輸入控制部20等。
此外,也可以例如對縫針數進行計數,當針數到達預定針數時,發出反向進給指令。再有,以上說明是對於上位置型的反轉機構進行的說明,但是,對於下位置型的反轉機構,若將圖3中的步驟1003、1005、1015及1017中的上位置換成下位置,當然也可適用。
如上所述,若採用上述第1技術方案,因為設有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根據反向進給指令部發出的使被縫製物進給方向變反的指令控制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使縫紉機針停止於上位置或下位置之後,使反轉裝置動作,該動作完成之後,使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動作,所以具有如下效果可防止縫紉機針折斷,同時,即使縫紉機針的動作速度發生變化,也不必改變反向進給指令的發出時間。
若採用第2技術方案,則除了第1技術方案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如下效果縫紉機針在上位置或下位置的停止,是經過了從反向進給指令部發出指令後、縫紉機針移動到上位置或下位置至的第1時間之後,所以,控制裝置構成方便。
若採用第3技術方案,則除了第1技術方案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如下效果反轉機構的動作完成的檢測,是經過了從反向進給指令部發出指令後、到反轉機構進行動作至的第2時間之後,所以,控制裝置構成方便。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包括使縫紉機針沿上下方向動作的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發出使被縫製物進給方向變為反向的轉換指令的反向進給指令部,以及,以縫紉機針位於上位置或下位置為條件,使被縫製物的進給方向轉換的反轉機構,其特徵在於,還設有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根據所述反向進給指令部發出的使被縫製物進給方向變反的指令,控制所述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在所述縫紉機針停止在所述條件的位置後,使所述反轉機構動作,該動作完成後,使所述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動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控制裝置的控制下縫紉機針在所述條件位置的停止,是在經過了從所述反向進給指令部的所述轉換指令發出後到所述縫紉機針移動至所述條件的位置至的第1時間之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控制裝置的控制下所述反轉機構的動作的完成,是在經過了從所述反向進給指令部的所述轉換指令發出後到所述反轉機構進行動作至的第2時間之後。
全文摘要
一種具有使被縫製物進給方向轉換的反轉機構2的縫紉機的送布方向反轉裝置,設有控制部20,該控制部20按反向進給指令部16發出的使被縫製物進給方向變反的指令,控制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在縫紉機針3停止於上位置或下位置之後,使反轉機構2動作,該動作完成之後,再使縫紉機驅動用電動機7動作。所以,在使反向送布的反轉機構動作時,可防止縫紉機針折斷。
文檔編號D05B69/22GK1184173SQ9711039
公開日1998年6月10日 申請日期1997年4月23日 優先權日1996年11月28日
發明者原壽明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