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漢克斯諜戰電影(世界頂級監獄片)
2023-06-23 10:10:02 1
美國小說家史蒂芬金一向以恐怖懸疑小說聞名,但是有這麼兩部著作卻讓人意外,一部是《肖申克的救贖》,另外一部是《綠裡奇蹟》。
雖然這兩部巨作,後來都改編成了電影上映,特別是一部《肖申克的救贖》,更是讓史蒂芬金風頭無兩,但是不管是史蒂芬金本人,還是作為一個觀眾,我都更傾向於向大眾推薦後一部作品《綠裡奇蹟》。
這些年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監獄題材」的電影確實出過不少精品,比如《越獄》,比如《監獄風雲》,都是足以在影史留名的。
而這部《綠裡奇蹟》,同樣也將視角放在監獄那狹小的空間裡,而更絕的是史蒂芬金,將視野進一步縮小,將全部的筆墨放在了「E區」死刑犯區。
在保羅(湯姆漢克斯飾)帶領下,E區一直以一種善良,以一種善意的態度,迎接著每一個從這裡離開的罪犯。
即便那些人都犯了十惡不赦的大罪,即便那些人都罪有應得,可是在保羅的帶領下,即使面對死亡,即使面對電椅,罪惡與善良,還是在那一刻達成了和解。
很多人,都說史蒂芬·金將一個死刑監區的故事寫的太溫情,把最後一公裡的斷頭路,稱為「綠色旅程」也是一種矯情。
畢竟對於監獄題材,畢竟對於犯罪懸疑題材而言,暴力、殺戮、恐怖,就是最大看點,而這部電影裡確實也有這些看點:
比如劇中的電椅,在美國好萊塢電影題材裡向來就是恐怖的象徵符號;
比如發狂的佩西,瘋癲的「比利男孩」,也一再為這部監獄題材的電影加上一層恐懼色;
而監獄整體的肅穆與空間上的壓抑,也著實讓看這部電影的觀眾,很難從那種緊繃的環境中走出來,畢竟一部監獄題材的電影,從骨子裡就帶著一絲血腥的意味,更別提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筆下的監獄世界了!
其實從黑人「咖啡」走進監獄的那一刻起,整部電影,整個故事的內核就已經從惡變成了善。
特別是電影中黑人「咖啡」稱呼所有人為「boss」,這本身就是史蒂芬金在故意弱化監獄背景,而最有趣的一個細節大概就是黑人出手為「保羅」治好了膀胱炎。
在晚上回到家以後,保羅第一件事情是解開了妻子的圍兜,從這些細節,從這些暗示,其實已經預示著史蒂芬金在試圖將這部電影往美,往善之上引導。
只是寫出無數恐怖懸疑小說的大師「史蒂芬金」,實在是太習慣了用驚悚去表達故事的跌宕起伏,在給監獄設定了「佩西」這個喜怒無常的定時炸彈以後。
還加入了「比利男孩」這個窮兇極惡的暴徒。
一邊是「保羅」帶領的四人專業小組,他們代表善,代表正義,另外一邊是「喜怒無常」的新人佩西,是新加入的「暴徒」。
一場善與惡的較量,一場正義與邪惡的爭鬥,卻被史蒂芬金將全部的戲點都加在了一隻叫「金格先生」的老鼠身上。
在史蒂芬金筆下,這一隻老鼠,更像是一隻試金石,測試出誰是善良的人,比如第一次保羅四人撞見這老鼠的時候,他們雖然也有過踩死它的念頭,但是內心裡他們卻只會認為它非常可愛,特別是在它展現了自己的能力以後,他們也願意在這個冰冷的監獄裡,為它留下棲息之地。
而新人「佩西」卻恰恰相反,從一開始,他就一直對這種老鼠虎視眈眈,他認為這隻老鼠是闖入者,他認為這隻老鼠是罪惡,特別是當他看到監獄裡所有的人都和這種老鼠保持和善,都和這種老鼠和平相處的時候,他更認為這隻老鼠是「闖入者」。
其實也並不例外,從一開始,他希冀於親自動手執行「電椅」,親自動手監刑開始,我們就應該明白他內心深處的惡。
而新加入進來的「比利男孩」,可能就是徹頭徹尾的「罪惡化身」,從他進監獄起,他就一直在挑釁保羅四人組的正義。
最能反映他真實內心的一場戲,大概就是在,保羅下藥迷暈「比利男孩」,他突然暴起的一幕:
在黑人「咖啡」走出監區的時候,他突然站了起來,一把抓住了黑人的手,說了這麼一番話:
我知道你們要去幹什麼,我就是罪惡。
他的狂笑,他的譏諷,他眼神裡的不屑,對比起黑人臉上的忐忑與害怕,就是史蒂芬金為這部著作,為這部電影埋下的最重要的一場戲:
天使與魔鬼的一場爭鬥,善良與邪惡的一場較量。
善良的人,怕黑,怕看不見,罪惡的人,躲在暗無天日的世界裡狂歡,叫囂,這種情緒的放大,這種氣氛的渲染,史蒂芬金通過死刑監區這個狹窄的空間,將其放大的無限大,這大概就是史蒂芬金的本事吧,也是他試圖通過「監獄題材」,想為我們放大的一個真實世界。
對於美國電影而言,「種族歧視」這個話題可能是永遠越不過去的一道坎,在這部《綠裡奇蹟》裡,譏諷味更濃。
比如電影中,所有的「惡棍」,所有的罪惡,都是「白人」,而善良,正義,都放在了「咖啡」這個魁梧的黑人身上。
他像是一個小孩,進監獄當天就對保羅說怕黑,他像是一個天使,從他走進監獄的那一刻起,就為監獄帶來了光與明。
保羅因他解除了病痛,生病婦人因她重獲新生,「金格先生」因他得以延續生命,在電影裡他們提到了一個詞「神跡」。
其實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史蒂芬金想要表達出來的思想,否則到了電影大結局的時候,史蒂芬金一定會讓保羅等人,不顧一切將「神跡」從電椅上解救出來。
而史蒂芬金的選擇是讓正義親手殺死正義,讓善良親手殺死善良。
電影的這種大結局,一方面是增加了本片的悲劇感,另一方面也是史蒂芬金一直以來的藝術追求,那就是從恐懼中獲得新生,從絕望中收穫希望。
結合《綠裡奇蹟》的時代背景,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那些年,全國三分之一的人處於失業狀態,人人自危,人人恐懼。
而在恐懼之中,在絕望之中,人們也應該心懷希望,人們也應該心懷希冀。
就像是電影中黑人「咖啡」對保羅和「金格先生」的傳承,即便他自己已經失望於世人,即便他自己已經無法再成為自己,但是他還是希望像保羅那樣的善良,像「金格先生」那樣的可愛,都能夠長久的流傳下去。
這部上映於1999年的電影,長達三個小時,也許對於很多人都是一場折磨,但是只要你用心去體會,只要你用心去跟隨自己的內心。
史蒂芬金與湯姆漢克斯
其實你也能從這部跌宕的劇情中,收穫很多更符合真實,更貼合內心的東西,那也是史蒂芬金在書裡最想告訴世人的東西:
比如善良與罪惡,終歸要在死亡面前達成一次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