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間接傳感溫控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23 01:11:41
專利名稱:一種間接傳感溫控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間接傳感溫控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技術中常見的溫控裝置,其基本結構通常包括控制電路和設於溫控對象外的製冷或加熱裝置,控制電路和製冷或加熱裝置迴路電連接,控制電路上連接有一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內置於溫控對象或緊貼溫控對象的外表面。但是,這兩種結構的溫控裝置,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還分別存在不足之處其一,溫度傳感器內置於溫控對象的溫控裝置,其溫控傳感器往往因其本身的材料性質或受溫控對象的影響,容易在溫控對象中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反應,而引起二次汙染,特別是在食品、飲用水及精細化工物料上,溫控器所造成的二次汙染問題更為嚴重,對使用者構成一定的健康威脅;其二,把溫控器緊貼在蓄水桶外表面的溫控裝置,當溫控器受到意外的碰撞而剝離於溫控對象的外表面,一方面測溫隨之不準確,溫控也便不可實現,另一方面可能會損壞溫控器,影響溫控裝置的運行。故此,現有技術中的溫控裝置,其衛生要求和實際的溫控效果均較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溫控精確、有效防止溫控對象二次汙染的間接傳感溫控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間接傳感溫控裝置,包括控制電路和設於溫控對象外的製冷或加熱裝置,控制電路和製冷或加熱裝置迴路電連接,控制電路上連接有用於檢測溫控對象溫度的溫度傳感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溫度傳感器設於溫控對象外並與溫控對象隔離。
所述溫度傳感器設於製冷或加熱裝置內。
所述控制電路包括存有計算機溫控程序的單片機。
所述溫度傳感器為半導體溫度傳感器。
本實用新型對現有技術的溫控裝置進行改進,溫度傳感器安裝在溫控對象外並與溫控對象隔離,且其控制電路主要由存有計算機溫控程序的單片機組成,通過計算機軟體技術,可準確地檢測製冷或加熱裝置的熱負荷情況,並根據計算結果準確控制製冷或加熱裝置的工作狀態,使其向溫控對象提供合適的供熱或製冷量,從而達到精確地控制溫控對象的溫度。同時,裝置結構簡單,且溫度傳感器與溫控對象隔離,有效防止了溫控對象的二次汙染問題,保證了溫控對象的乾淨衛生要求。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的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根據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間接傳感溫控裝置,包括控制電路1和設於溫控對象2外的製冷或加熱裝置3,控制電路1和製冷或加熱裝置3迴路電連接,製冷或加熱裝置3為熱泵蒸發器或由其它的加熱裝置與製冷裝置組合構成,而控制電路1則集成設置在電路板上,且其主要由存有計算機溫控程序的單片機組成,在控制電路1上還連接有用於檢測溫控對象2溫度的溫度傳感器4,溫度傳感器4為半導體溫度傳感器且設於製冷或加熱裝置3內,同時,為防止溫度傳感器4對溫控對象2的二次汙染問題,該溫度傳感器4設於溫控對象2外並與溫控對象2隔離。本實用新型的間接傳感溫控裝置,不受溫控對象2的重量、體積和及形態的影響,溫控對象2可為固態、液態或是氣態物質,例如是食品、飲用水、精細化工物料及氣體物質均可達到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溫控效果,期間,通過溫度傳感器4配合計算機軟體技術,可準確地檢測製冷或加熱裝置3的熱負荷情況,製冷或加熱裝置3根據計算結果準確向溫控對象2提供合適的供熱或製冷量,從而達到對溫控對象2的精確控溫,同時,裝置結構簡單,且溫度傳感器4與溫控對象2隔離,有效防止了溫控對象2的二次汙染問題,保證了溫控對象2的衛生要求,提高了溫控產品的使用性能。
權利要求1.一種間接傳感溫控裝置,包括控制電路(1)和設於溫控對象(2)外的製冷或加熱裝置(3),控制電路(1)和製冷或加熱裝置(3)迴路電連接,控制電路(1)上連接有用於檢測溫控對象(2)溫度的溫度傳感器(4),其特徵在於所述溫度傳感器(4)設於溫控對象(2)外並與溫控對象(2)隔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間接傳感溫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溫度傳感器(4)設於製冷或加熱裝置(3)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間接傳感溫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電路(1)包括存有計算機溫控程序的單片機。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間接傳感溫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溫度傳感器(4)為半導體溫度傳感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間接傳感溫控裝置,包括控制電路和設於溫控對象外的製冷或加熱裝置,控制電路和製冷或加熱裝置迴路電連接,控制電路主要包括存有計算機溫控程序的單片機,控制電路上連接有用於檢測溫控對象溫度的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設於溫控對象外、與溫控對象隔離並設於製冷或加熱裝置內。本實用新型的間接傳感溫控裝置可準確地檢測製冷或加熱裝置的熱負荷情況,從而達到精確地控制溫控對象的溫度,同時,本裝置也有效防止了溫控對象的二次汙染,使溫控對象達到乾淨衛生的要求。
文檔編號G05D23/20GK2893765SQ200620059219
公開日2007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17日
發明者張昌祺 申請人:張昌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