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分時四驅執行器的減振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8 13:00:1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於分時四驅執行器的減振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針對四輪沙灘摩託車,尤其是採用分時四驅技術的沙灘摩託車,可以通過撥動把手處的四驅選擇開關切換車輛的狀態,達到在越野時四驅,公路時兩驅的目的。
現有的分時四驅一般是採用電磁閥來控制分動器的狀態,電磁閥在長時間通電的情況下,勵磁線圈發熱嚴重,同時執行器的安裝位置不利於電磁閥的散熱,易造成線圈燒毀。已有革新後的分時四驅執行器不採用電磁閥,可以有效避免舊式電磁閥類型的分時四驅執行器散熱不足,容易燒毀的問題。電磁閥控制會有在車輛斷電時,電磁閥由於勵磁線圈失電無法保持車輛在現有狀態的驅動模式。而且,電磁閥需要配置獨立的PWM驅動模塊,整套系統價格昂貴。
然而已有的運動件採用一體式結構,上下部件直接剛性連接,當運動件移動到導軌的盡頭還未停止時,運動件會卡死。
有鑑於其,需要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於上述新式分時四驅執行器的減振裝置,用於不採用電磁閥的新式分時四驅執行器,防止運動件在導軌盡頭卡死。
為實現上述目的,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於分時四驅執行器的減振裝置,所述分時四驅執行器包括下殼、上蓋、電機、上運動件、小齒輪、下運動件、磁鐵、彈簧、大齒輪。
進一步的,分時四驅執行器的下殼、上蓋構成一個密封的空腔,下殼、上蓋之間通過密封墊片和緊固件連接。
進一步的,在上蓋的空間內設置電機,電機的輸出軸通過小齒輪與大齒輪嚙合。
進一步的,在下殼的空間內設置軸,軸與上運動件、下運動件相連,在上運動件、下運動件內部安裝有彈簧,所述大齒輪的絲槓也同時與上運動件、下運動件相連。
進一步的,上運動件為半封閉的螺母結構,兩端開設螺紋孔,其中一端的螺紋孔與軸相連,另一端的螺紋孔與絲槓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下運動件為敞開結構,兩邊具有翼板,內部設置安裝彈簧的彈簧槽,上運動件與下運動件通過二者之間的彈簧驅動,其中,上運動件中的螺紋結構與大齒輪的絲槓配合,由大齒輪帶動上運動件,上運動件通過所述彈簧推動下運動件。
進一步的,上運動件與下運動件扣合在一起形成組合結構,此時下運動件兩邊的翼板凸出於組合結構的兩側,同時,在軸向方向上,上運動件可以相對於下運動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下殼包括兩組平行的導軌,導軌具有極限位置,下運動件兩邊的翼板與下殼中的兩組導軌配合,形成導軌滑塊機構。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1.適用於不需要使用電磁閥的新式分時四驅執行器,避免了舊式電磁閥類型的分時四驅執行器散熱不良導致的線圈燒毀問題;同時,也無需配置獨立的PWM驅動模塊,整套系統成本進一步降低。
2.運動件是通過上下兩個部件組裝而成,上、下運動件可以相對滑動,運動件內部配置彈簧緩衝,防止卡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用於分時四驅執行器的減振裝置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下殼內安裝有下運動件時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上運動件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上運動件斜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下運動件正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下運動件斜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上下運動件組合後的正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上下運動件組合後的斜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上下運動件組合後的剖視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上下運動件組合後的側視圖。
(注意:附圖中的所示結構只是為了說明實用新型特徵的示意,並非是要依據附圖所示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用於分時四驅執行器的減振裝置,用於新式的不採用電磁閥的新式分時四驅執行器,所述不採用電磁閥的新式分時四驅執行器整體結構包括:下殼1、上蓋2、電機 3、上運動件4、小齒輪5、下運動件6、磁鐵7、彈簧8、大齒輪9。
其中,分時四驅執行器的下殼1、上蓋2構成一個密封的空腔,下殼1、上蓋2之間通過密封墊片和緊固件連接。
在上蓋2的空間內設置電機3,電機3的輸出軸通過小齒輪5與大齒輪9嚙合。其中,大齒輪9具有與其一體成型的絲槓。
在下殼1的空間內設置軸,軸與上運動件4、下運動件6相連,在上運動件4、下運動件6內部安裝有彈簧8,所述大齒輪9的絲槓也同時與上運動件4、下運動件6相連。
此外,還包括設置在下運動件6的凹槽內的磁鐵,以及設置在下殼1內的PCB總成,在PCB總成的電路板上設置霍爾開關,PCB總成引出的線束總成與四驅-兩驅切換開關相連。
參見圖3、4,上運動件4為半封閉的螺母結構,兩端開設螺紋孔,其中一端的螺紋孔與軸相連,另一端的螺紋孔與絲槓相連。
參見圖5、6,所述下運動件6為敞開結構,兩邊具有翼板,內部設置安裝彈簧8的彈簧槽,上運動件4與下運動件6通過二者之間的彈簧8驅動。具體的,上運動件4中的螺紋結構與大齒輪9的絲槓配合,由大齒輪9帶動上運動件4,上運動件4通過所述彈簧8推動下運動件6。
參見圖7、8,上運動件4與下運動件6扣合在一起形成組合結構,此時下運動件6兩邊的翼板凸出於組合結構的兩側。同時,如圖 10所示,在軸向方向上,上運動件4與下運動件6之間並不互相阻擋,因此在軸向方向上上運動件4可以相對於下運動件6運動。
此外,參見圖1、9,在上述組合結構內部設置彈簧8。
參見圖2,在下殼1內安裝有下運動件6,所述下殼1包括兩組平行的導軌10,導軌10具有極限位置。從而,下運動件6兩邊的翼板與下殼中的兩組導軌10配合,形成導軌滑塊機構。
工作過程中,電機3的輸出軸帶動小齒輪5,小齒輪5帶動大齒輪9,大齒輪9驅動與大齒輪9連接的絲槓轉動,絲槓驅動上運動件 4。當下運動件6的翼板頂到導軌10的極限位置之後,上運動件4可以繼續相對於下運動件6向前滑行,並壓縮腔室內部的彈簧8,起到緩衝的作用,防止頂死。
以上所述,僅為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於限定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在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