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電蓄能鍋爐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09:18:56 1

本實用新型屬於鍋爐領域,特別涉及固體電蓄能鍋爐。
背景技術:
公知的固體電蓄能鍋爐內部結構是一種長方體上下的結構形式,即蓄熱體在上部,坐在鋼結構承重平臺上,在承重平臺下面一字排列風機和換熱器,在該結構承重平臺長軸側的兩邊平臺鋼板上各開有一個風道口,使蓄熱體與換熱器,換熱器與風機,風機與蓄熱體形成閉合循環通道,啟動風機以後,系統即能循環,達到熱能輸出的目的,但是由於蓄熱體內部有均勻多孔散熱通道,且流通截面積遠大於風機出口截面,至使氣流在蓄熱體中下部短路運行,見圖3和圖4。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針對蓄熱體上部能量的不能被導出而熱效率低的情況,提供固體電蓄能鍋爐,本鍋爐設置一個隔板,使得空氣和蓄熱體的接觸變多,可以提高熱效率。
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固體電蓄能鍋爐,包括風道、蓄熱體、承重平臺、換熱器和風機。
風道設置在承重平臺上方,蓄熱體設置在風道內。
承重平臺兩側分別開設至少一個第一風道口和至少一個第二風道口。
第一風道口和第二風道口分別位於蓄熱體的兩側。
承重平臺下方設有至少一個風機和至少一個換熱器。
風機的入口和換熱器的出口管路連接,風機的出口和第一風道口管路連接,換熱器的入口和第二風道口管路連接。
其技術要點在於:
在風道內部設有隔板,隔板豎立於第一風道口和蓄熱體之間,隔板上邊緣與風道有間隙。
隔板的底部與承重平臺上表面密封固定連接,隔板的兩側與風道內壁密封固定連接。
隔板頂部可與蓄熱體上表面平齊。
每個第一風道口截面積可均大於對應的風機出口的截面積。
在第二風道口上方外部設有輔助風機,幫助使氣流與蓄熱體接觸更加充分。
風道內有鈴鐺,可隨著氣流運動發出音樂聲。
風道包括多個保溫層。
其優點在於:
在原設備安裝的同時,用同種方式,同種材料,在風機的出口與蓄熱體之間加一道隔板,將原單風道隔離成雙風道,且風道幾何尺寸相應增加,隔板底部和兩側與原結構用焊接,插接的方式密封連接。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現在技術的電蓄能鍋爐的主視圖。
圖4為圖3的俯視圖。
風道1、蓄熱體2、承重平臺3、氣流4、換熱器5、風機6、隔板7、第一風道口8、第二風道口9、輔助風機10、彈性支架11、支撐板12、壓簧13、鈴鐺14、拉簧15、第一保溫層16、第二保溫層17、第三保溫層18和第四保溫層19。
具體實施方式
固體電蓄能鍋爐,包括風道1、蓄熱體2、承重平臺3、換熱器5和風機6。
風道1設置在承重平臺3上方,蓄熱體2設置在風道1內。
承重平臺3兩側分別開設至少一個第一風道口8和至少一個第二風道口9。本實施例中第一風道口8和第二風道口9均為一個。
第一風道口8和第二風道口9分別位於蓄熱體2的兩側。
承重平臺3下方設有至少一個風機6和至少一個換熱器5,本實施例中風機6和換熱器5均為一個。
風機6的入口和換熱器5的出口管路連接,風機6的出口和第一風道口8管路連接,換熱器5的入口和第二風道口9管路連接。
氣流4按照圖3所示方向流動。
當風機6和換熱器5為兩個以上,則氣流4從多個換熱器5入口進入,從多個風機6出口流出。
在風道1內部設有隔板7,隔板7豎立於第一風道口8和蓄熱體2之間,隔板7上邊緣與風道1有間隙。
隔板7的底部與承重平臺3上表面密封固定連接,隔板7的兩側與風道1內壁密封固定連接。
隔板7頂部與蓄熱體2上表面平齊。
第一風道口8截面積大於風機6出口的截面積。
此時氣流4的流動方向如圖1中所示,可以充分與蓄熱體2的上中下部接觸提高熱效率。
在第二風道口9上方外部設有輔助風機10,輔助風機10的出口朝向蓄熱體2的側面。
輔助風機10通過彈性支架11支撐在承重平臺3上,輔助風機10可以根據需要吹出與氣流4相反的氣流,給氣流4造成擾動,使氣流4與蓄熱體2的接觸更加充分。
彈性支架11包括支撐板12,支撐板12底部通過多個壓簧13支撐在承重平臺3上。
在輔助風機10 工作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的震動,由彈性支架11支撐,可以隨機的改變輔助風機10的出風方向。
風道1的頂部通過拉簧15懸掛有鈴鐺14,拉簧15位於通過蓄熱體2的頂部氣流4的下降邊緣一側。
當氣流4流過時候,拉簧15受到氣流的向下拉動,拉簧15具有回縮力,輔助風機10向相反方向吹風,鈴鐺14會發出悅耳的聲音,改變大家對以往鍋爐運轉只有單調乏味的聲音的認識。
風道1頂部為上凹的弧形面,所述的弧形面朝向氣流運動方向傾斜延伸有多個擋杆20,增加氣流4與蓄熱體2頂部的空間進行熱交換。
風道1包括從外向內設置的第一保溫層16、第二保溫層17、第三保溫層18和第四保溫層19。
第一保溫層16為蛭石層。
第二保溫層17為矽酸鈣板。
第三保溫層18為矽酸鋁氈。
第四保溫層19為耐火水泥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