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在位14年的貢獻(卻損失了十萬領土)
2023-06-01 17:10:32 2
雍正在位14年的貢獻?《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時上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不僅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更是便利了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實在《南京條約》之前,中國還籤訂了其他不平等條約,分別在康熙和雍正時期籤訂的,但康熙年間籤訂的條約卻是為了維護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性,從這一點來看,康熙年間籤訂的條約並不屬於不平等條約,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雍正在位14年的貢獻?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雍正在位14年的貢獻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時上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不僅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更是便利了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實在《南京條約》之前,中國還籤訂了其他不平等條約,分別在康熙和雍正時期籤訂的,但康熙年間籤訂的條約卻是為了維護領土和主權的完整性,從這一點來看,康熙年間籤訂的條約並不屬於不平等條約。
但是反觀雍正年間籤訂的條約《恰克圖條約》,不但讓中國損失了近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還差點挑起戰爭。因為雍正皇帝是在1723年登基的,而《恰克圖條約》卻是在1728年籤約的,可以說當時的雍正是被迫籤約,在要錢沒錢,要兵沒兵的情況下,雍正還要方式內部興風作浪,真可謂是沒有外患,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為了儘快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減少損失,好像只有籤約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而《恰克圖條約》的起因最早能追溯到康熙年間,1719 年(康熙五十八年),列夫·伊茲瑪依洛夫被沙皇任為「特命大使」尋求組織對華商務關係,清廷提出確定中俄中段邊界以及遣返新近被誘逃到沙俄的蒙古居民七百餘人的要求,他只說把這些問題帶回去向沙皇報告。伊茲瑪依洛夫回國後, 留下郎克作為商務代辦繼續談判。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鑑於邊界和私逃者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清廷宣布中斷兩國貿易,郎克也被迫回國。
到了18世紀20年代,清正值康末雍初,政局已漸趨穩定,農業生產迅速復興,同時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為對外貿易的擴大提供了條件。與此同時,西北邊疆又生動亂,準噶爾叛亂成為清朝的心頭之患。由於俄插手清朝內政,支持準噶爾叛亂,致使中俄關係緊張。為儘快平叛準噶爾,清朝決定在貿易上做出讓步,以換取邊疆平靜。而此時的俄國,正值彼得一世改革後期,新秩序尚未得到鞏固,經濟上雖有發展,但落後於西歐。俄國面臨著向東北亞和北太平洋擴張的嚴重問題,加上同瑞典、波斯(今伊朗)連年作戰,無力再在中國邊境挑起戰事,因此也需要緩和同中國的關係,重開邊界貿易談判。
因此雙方展開了談判,在剛開始時,清朝派出了隆科多,但是在談判的過程中,隆科多由於玉牒案被朝廷召回,認為他不具有談判的能力。接著清朝又派出了駙馬策凌前去談判,而俄國派出的代表是薩瓦,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雙方在1728年11月2號,正式籤訂了《恰克圖條約》。
《恰克圖條約》的籤訂,使得俄國得到了更多的利益,佔據了中國近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對剛上位不久的雍正帝來說,是最失敗的一次籤約,但是根據當時的局勢來說,如果雍正皇帝堅決不籤約,沙俄增兵準噶爾,雍正皇帝將無力抵抗,面臨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滅亡。
《恰克圖條約》的籤訂,雖然讓中國失去了十萬的領土,卻讓雍正皇帝成功收復了準噶爾,難道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有失必有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