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21:56:41
專利名稱: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除塵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
背景技術:
袋式除塵器是一種利用有機纖維過濾材料或無機纖維過濾材料將含塵氣體中的 粉塵過濾出來的設備,可用於過濾非黏結性和非纖維性的工業粉塵,其在水泥生產過程中 的作用尤為突出。現有技術中用於水泥生產過程的袋式除塵器,主要是由鋼結構組成除塵 器本體,如圖1所示,其上部為淨氣室4-1,中部為工作室5,下部為積灰室6,工作室5內部 設置濾袋7,淨氣室4-1的一側設置引風口 2,工作室5下部且位於引風口 2下方一側設置反 吹風口 3,工作室5下部另一側設置煙氣進口 1。該結構的袋式除塵器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 在以下缺點(1)由於水泥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氣溼度較大,且煙氣中含有大量腐蝕性 氣體,會對除塵器造成一定的腐蝕;(2)因除塵器本體採用鋼結構,在除塵過程中煙氣在引 風管道和殼體內部熱損失較大,使袋式除塵器內部結露,且極易使濾袋模糊,影響了除塵效 果;(3)需人工經常清理濾袋,且濾袋最多能使用10個月,煙氣管道和花板最多使用兩年就 需更換,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極大浪費;(4)濾袋的橫截面直徑較小,且一般為IlOmm 130mm,因此對煙氣的過濾面積小。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磚混 結構大布袋除塵器,其結構緊湊、設計合理且使用穩定可靠,能有效實現對煙氣粉塵的過 濾,且過濾效果明顯,同時製造使用成本低,無需經常維修,適用範圍廣。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 器,包括除塵器本體和開設在所述除塵器本體上的煙氣進口、引風口和反吹風口,所述除塵 器本體通過設置在其內部的上花板和下花板將所述除塵器本體分成煙氣混合室、工作室以 及積灰室,所述上花板與下花板之間部分為工作室,所述工作室內部設置有均勻安裝在上 花板和下花板上的濾袋,所述煙氣混合室和積灰室分別位於工作室的上端和下端,其特徵 在於所述除塵器本體為磚混結構除塵器本體,所述煙氣進口設置在煙氣混合室頂部左側, 所述引風口設置在工作室底部右側,所述反吹風口設置在工作室中部且位於引風口的一 側。上述的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引風口上設置有與其相連接的 引風管道,所述反吹風口上設置有與其相連接的反吹風管道,所述引風管道上設置有引風 機,所述反吹風管道上設置有反吹風機。上述的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下端與所述引風管道相連接 的淨氣排放管,所述淨氣排放管中下部設置有一出氣口,所述出氣口與所述反吹風管道端 部相連接。上述的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濾袋為圓柱狀,其橫截面直徑為260mm 300mm。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結構緊湊、設計合理,該除塵器採用磚混結構製作,且煙氣進口設置在煙氣混合 室頂部左側,引風口設置在工作室底部右側,反吹風口設置在工作室中部且位於引風口的一側。2、使用穩定可靠,由於該除塵器採用磚混結構製作,因此不僅有效解決了現有技 術中鋼結構除塵器在工作中易結露的問題,減少了對濾袋的侵蝕作用,且能使除塵器內部 形成一個相對恆定溫度和溼度的環境,保證了除塵器正常工作,同時製造使用成本低,適用 範圍廣。3、能有效實現對煙氣粉塵的過濾,且過濾效果明顯,由於該除塵器對煙氣進口、 引風口、反吹風口和淨氣排放管進行合理布設,使煙氣流向與灰塵流向一致(都是自上而 下),不僅有效防止了二次揚塵,而且降低了除塵器的工作動力。同時由於引風管道和反吹 風管道之間相通,因此,不僅使得經過濾後的具有一定溫度的淨氣循環參與到反吹風環節 中,使附著在濾袋上的灰塵易下落至積灰室內。4、由於該除塵器採用磚混結構製作,且濾袋橫截面直徑較大,因此無需經常維修 更換,且維修成本較低。5、適用範圍廣,可有效使用至水泥、電力及冶金行業對煙塵的處理過程中。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為現有袋式除塵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煙氣進口;2_引風口;3-反吹風口;4-1-淨氣室;4-2-煙氣混合室;5-工作室;6-積灰室; 7_濾袋;8-引風機;9-反吹風機;10-淨氣排放管;Ii-I-上花板;11-2-下花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的一種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包括除塵器本體和開設在所述除塵器 本體上的煙氣進口 1、引風口 2和反吹風口 3,所述除塵器本體通過設置在其內部的上花板 11-1和下花板11-2將所述除塵器本體分成煙氣混合室4-2、工作室5以及積灰室6,所述上 花板11-1與下花板11-2之間部分為工作室5,所述工作室5內部設置有均勻安裝在上花板 11-1和下花板11-2上的濾袋7,所述煙氣混合室4-2和積灰室6分別位於工作室5的上端 和下端,所述除塵器本體為磚混結構除塵器本體,所述煙氣進口 1設置在煙氣混合室4-2頂 部左側,所述引風口 2設置在工作室5底部右側,所述反吹風口 3設置在工作室5中部且位 於引風口 2的一側。如圖2所示,所述引風口 2上設置有與其相連接的引風管道,所述反吹風口 3上設置有與其相連接的反吹風管道,所述引風管道上設置有引風機8,所述反吹風管道上設置有 反吹風機9。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下端與所述引風管道相連接的淨氣排放管10,所 述淨氣排放管10中下部設置有一出氣口,所述出氣口與所述反吹風管道端部相連接。該淨 氣排放管用於排放經工作室5過濾後的部分淨氣。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濾袋7為圓柱狀,其橫截面直徑為260mm 300mm。相對現有 技術中橫截面直徑為IlOmm 130mm的濾袋,其過濾面積較大,過濾效果明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使用時煙氣由煙氣進口 1進入,經煙氣混合室4-2後進 入工作室5,由工作室5內設置的濾袋7對煙氣進行過濾,過濾後的雜質落入積灰室6,淨氣 經引風管道流向淨氣排放管10,則大部分淨氣從淨氣排放管10排出,同時由於淨氣排放管 10與反吹風管道端部相連接,因此,當反吹風工作時,一小部分淨氣經反吹風機9後又送入 工作室5,對濾袋7進行反吹清灰。在整個工作過程中,由引風機8對煙氣進行抽吸,加快了 煙氣的過濾速度,且由於淨氣排放管10與反吹風管道之間相通,使得經過濾後的具有一定 溫度的淨氣參與到反吹風環節中。因此,不僅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煙氣在引風管道和殼 體內部易結露和濾袋易模糊的問題,保證了除塵器正常工作,且避免了煙氣二次揚塵,即粉 塵走向與風向一致,均自上而下。另外,由於反吹風口 3位於工作室5中部,有效發揮了引 風和反吹風的共振效能,使得附著在濾袋7上的灰塵易下落至積灰室6內,同時降低了除塵 器的工作動力。本實用新型中,由於除塵器本體採用磚混結構製作,因此,不僅有效解決了現有技 術中鋼結構除塵器在工作中易結露的問題,減少了對濾袋的侵蝕作用,且具有導熱慢,熱損 耗小,能吸儲熱量,調節煙氣溫度的特點,即當煙氣溫度較低的時候,將內部存儲的熱釋放 出來,達到調節溫度的效果,使除塵器內部形成一個相對恆定溫度和溼度的環境,滿足了燒 成需求,保證了除塵器正常工作,同時大大降低了製作成本,其相對鋼結構除塵器成本降低 約30%,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 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 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包括除塵器本體和開設在所述除塵器本體上的煙氣進口(1)、引風口(2)和反吹風口(3),所述除塵器本體通過設置在其內部的上花板(11 1)和下花板(11 2)將所述除塵器本體分成煙氣混合室(4 2)、工作室(5)以及積灰室(6),所述上花板(11 1)與下花板(11 2)之間部分為工作室(5),所述工作室(5)內部設置有均勻安裝在上花板(11 1)和下花板(11 2)上的濾袋(7),所述煙氣混合室(4 2)和積灰室(6)分別位於工作室(5)的上端和下端,其特徵在於所述除塵器本體為磚混結構除塵器本體,所述煙氣進口(1)設置在煙氣混合室(4 2)頂部左側,所述引風口(2)設置在工作室(5)底部右側,所述反吹風口(3)設置在工作室(5)中部且位於引風口(2)的一側。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引風口(2)上設 置有與其相連接的引風管道,所述反吹風口(3)上設置有與其相連接的反吹風管道,所述 引風管道上設置有引風機(8),所述反吹風管道上設置有反吹風機(9)。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下端與所述引 風管道相連接的淨氣排放管(10),所述淨氣排放管(10)中下部設置有一出氣口,所述出氣 口與所述反吹風管道端部相連接。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濾袋(7)為圓柱 狀,其橫截面直徑為260mm 30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磚混結構大布袋除塵器,包括除塵器本體和開設在除塵器本體上的煙氣進口、引風口和反吹風口,除塵器本體通過設置在其內部的上花板和下花板將除塵器本體分成煙氣混合室、工作室以及積灰室,上花板與下花板之間部分為工作室,工作室內部設置有均勻安裝在上花板和下花板上的濾袋,煙氣混合室和積灰室分別位於工作室的上端和下端,除塵器本體為磚混結構除塵器本體,煙氣進口設置在煙氣混合室頂部左側,引風口設置在工作室底部右側,反吹風口設置在工作室中部且位於引風口的一側。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設計合理且使用穩定可靠,能有效實現對煙氣粉塵的過濾,且過濾效果明顯,同時製造使用成本低,無需經常維修,適用範圍廣。
文檔編號B01D46/04GK201711053SQ20102025400
公開日2011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8日
發明者彭世明 申請人:彭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