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蓋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3 22:32:21 1
專利名稱:旋蓋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旋蓋機構,尤其涉及一種應用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旋蓋機構。
技術背景現今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如行動電話的結構通常有直板式、摺疊式、滑動機殼式及旋轉機 殼式,其中前三種的應用較為廣泛,市場上的行動電話結構多為此幾種。旋轉機殼式移動電 話是近期推出的一種較新的結構,在縮小行動電話體積下,同時使行動電話外觀更加時尚、 新穎,也增加了使用的樂趣。旋轉機殼式行動電話一般是將行動電話的顯示屏設置於旋轉機 殼上,行動電話按鍵設置於本體上,本體與旋轉機殼之間通過一旋轉軸連接。一種現有的旋蓋式手機,其包括設有按鍵面板的主體及針對覆蓋手機按鍵面板而設計的 旋蓋板,旋蓋板可以從主體側端推旋開。使用者單手握持這種手機時,旋蓋板在平面方向內 旋轉大約180度,而在此平面方向上旋蓋板同樣被疊合放置著,由此可以對按鍵面板進行操 作。但是,上述旋蓋板的開啟過程是相對於主體級進式的旋轉移動的,該旋蓋板從閉合到完 全開啟的過程中需要有持續的外力推動,這使得單手操作旋蓋板的整個開啟過程變得相對困 難。發明內容有鑑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便於單手操作的旋蓋機構。一種旋蓋機構,其包括一本體、 一裝配於本體上的按鈕及一與該本體旋轉連接的旋蓋, 該旋蓋機構還包括一扭簧,該本體包括一凸軸及圍繞該凸軸開設的滑槽,該按鈕伸入該滑槽 並於該滑槽內圍成一卡持空間,該旋蓋上設有一套接孔及一卡柱,該旋蓋通過其套接孔旋轉 連接於該本體的凸軸上,該卡柱鎖持於該卡持空間內,該扭簧套設於該本體的凸軸上,其兩 端分別相接於該本體及該旋蓋以積蓄扭力,通過操作該按鈕對該卡柱進行鎖持或解鎖以控制 該旋蓋相對於該本體的閉合或開啟。上述旋蓋機構通過設於本體上的凸軸與扭簧配合,將本體與旋蓋鉸接在一起,同時在旋 蓋上設置凸起的卡柱,卡柱伸入設於本體上的滑槽中,再通過按鈕對該卡柱進行鎖持和解鎖 ,從而實現旋蓋相對於本體的閉合與開啟,因此使用者能夠通過單手的一次觸動該按鈕即可 開啟旋蓋。
圖l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旋蓋機構的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旋蓋機構的另一視角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旋蓋機構閉合時的局部剖示圖。圖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旋蓋機構的旋蓋相對於本體旋開一角度時的局部剖示圖。圖5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旋蓋機構的完全開啟時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旋蓋機構可用於旋蓋式行動電話等具有相對旋轉部分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請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旋蓋機構100包括一本體10、 一裝配於本體10上 的按鈕20、 一與該本體10相對設置的旋蓋30、 一扭簧40及一墊圈50。該本體10的一端設有一 凸軸13,該旋蓋30與該本體10通過該扭簧40與該凸軸13配合鉸接在一起,從而使該旋蓋30可 相對於本體10作旋轉運動。該本體10包括一朝向該旋蓋30的上表面11。本體10於該上表面11靠近一端處設有一圓形 通孔15。所述凸軸13大體呈圓筒狀,其內部可供電子裝置的各種連接線通過。凸軸13的軸壁 上開設有一第一連接孔131。凸軸13固定在該上表面11上,並與該圓形通孔15相通。本體IO 於該上表面11圍繞該凸軸13設有一凹陷的半環形的滑槽17。滑槽17於該凸軸13—側的側壁上 靠近滑槽的一端部開設有一伸縮孔172。該本體10側部與所述滑槽17的端部相對的位置開設有一裝配部19,其包括一由本體10的 一側壁向另一相對側壁方向開設的橢圓形的第一容置槽191、由該第一容置槽191的底壁 1912 (見圖3)向垂直於該底壁1912方向開設的一第一容置孔193及於該第一容置孔193兩側 對稱開設的二第二容置孔195。該第一容置孔193與滑槽17相通,並與滑槽17的側壁上的伸縮 孔172相對。第一容置孔193大致呈柱狀,其遠離本體10的上表面11一側的下孔壁1931呈弧形 ,且該弧形下孔壁1931延伸經過該滑槽17直至該伸縮孔172。該二第二容置孔195與本體10的 內部空間相通。該裝配部19用於裝配所述按鈕20。按鈕20包括一按壓體22及一壓簧24。按壓體22包括一按壓部221以及連接於該按壓部221—端部的一栓柱223和二彈性卡鉤 225。該按壓部221為一橢圓形柱狀體,其可容置於本體的第一容置槽191中。該栓柱223大致呈柱狀,其由該按壓部221的端部的中央伸出。栓柱223的大致中部位置 設有一貫通栓柱223兩側的切槽2231,切槽2231遠離該按壓部221—端的槽壁為一斜面,使該 栓柱223—側的切槽開口大於另一側的切槽開口。栓柱223從本體10的第一容置槽191進入第 一容置孔193,並伸長至滑槽17中,從而在滑槽17的端部圍成一鎖持空間70 (見圖l)。為了減少運動時的摩擦力,栓柱223與該第一容置孔193的下孔壁1931對應的外緣被設置成相配合 的弧形。栓柱223的長度大於所述第一容置孔193的長度。所述二彈性卡鉤225對稱設置於栓柱223的兩側,每一卡鉤225包括一臂部2251及一抵持 部2253。臂部2251垂直該按壓部221的端面伸出形成,其長度大於所述本體10的第二容置孔 195的長度。抵持部2253由該臂部2251遠離按壓部221的一端向一側彎折形成。該二卡鉤225 分別與本體10的二第二容置孔195相配合。所述壓簧24的直徑大於本體10的第一容置孔193的內徑,其套設於按壓體22的栓柱223上 ,並可與按壓體22的按壓部221—起容置於本體10的第一容置槽191中。旋蓋30包括一朝向本體10的第一表面31及與該第一表面31相背的第二表面33。旋蓋30上 靠近其一端的位置開設有一套接孔35。套接孔35與本體10上的凸軸13相對應,其孔徑與凸軸 13的外徑相當。該旋蓋30於該第一表面31設有一與所述卡持空間70相對應的卡柱312,卡柱 312垂直突設於該第一表面31,其長度大於所述栓柱223至旋蓋30的第一表面31的距離。旋蓋 30於該第二表面33設有一連接壁332,連接壁332為一垂直於該第二表面33的塊狀凸起,連接 壁332上開設有一第二連接孔334。為了使連接壁更加牢固,連接壁332的兩側分別彎折延伸 至與旋蓋30的側壁連接。旋蓋30可通過其套接孔35套設於本體10的凸軸13之上而與本體10疊 合。此時,旋蓋30的卡柱312伸入所述滑槽17中的卡持空間70。該扭簧40包括纏繞成若干圓形圈的壓縮部41及連接於壓縮部41兩端的第一端部43、第二 端部45。壓縮部41的直徑與所述凸軸13的外徑相當。第一端部43朝向該壓縮部41的中心方向 彎折,第二端部45向背離該壓縮部41的中心方向彎折。扭簧40通過其壓縮部41套設於凸軸 13之上,並且其第一端部43卡合於凸軸13上的第一連接孔131中,其第二端部45卡合於該旋 蓋30的連接壁332的第二連接孔334中。墊圈50的直徑與所述凸軸13的外徑相當,其套設於凸軸13上,並位於旋蓋30與扭簧40之 間,其可用於緩衝扭簧40發生形變時對旋蓋30的摩擦。請同時參閱圖l、圖2及圖3,組裝該旋蓋機構100時,首先將壓簧24套設於按壓體22的栓 柱223上,然後擠壓該按壓體22的二彈性卡鉤225使其發生形變互相靠近,再將栓柱223對準 本體10的裝配部19的第一容置孔193,該二彈性卡鉤225分別對準該二第二容置孔195,用力 按壓該按壓體22的按壓部221,使彈性卡鉤225的抵持部2253伸出第二容置孔195而鉤持在第 二容置孔195的出口旁的本體10上,即可將按鈕裝20配於本體10上。此時,栓柱223上的切槽 2231位於第一容置孔193,栓柱223的端部伸入滑槽17中,而壓簧24存在一定程度的彈性形變 ,有伸長趨勢。然後,將旋蓋30通過其套接孔35套設於本體10的凸軸13之上而與本體10疊合,使旋蓋30上的卡柱312伸入所述滑槽17中的卡持空間70。接著將墊圈50套設於凸軸13之上 。最後將扭簧40套上凸軸13,並將其第一端部43卡合於該凸軸13上的第一連接孔131中,其 第二端部45卡合於該旋蓋30的連接壁332的第二連接孔334中。由此將本體10與旋蓋30鉸接在 一起。此時,扭簧40處於壓縮狀態,存在一定的扭力,使旋蓋30相對於本體10有旋開的趨勢 ,但由於旋蓋30上的卡柱312被伸入滑槽17的栓柱223的端部抵擋,使旋蓋30相對於本體10閉 合。
請參閱圖4及圖5,使用時,只要用力按壓該按壓體22的按壓部221,使壓簧24壓縮,栓 柱223上的切槽2231進入滑槽17中,此時,原先被栓柱223抵擋的卡柱312在扭簧40的扭力作 用下滑過栓柱223的切槽231而沿著滑槽17滑開,直至被滑槽17另一端的端壁阻擋。由此,旋 蓋30相對於本體10自動旋轉180度。卡柱312滑過栓柱223的切槽2231後,由於壓簧24的彈力 作用使栓柱223又立即恢復初始狀態。
當需要再次閉合該旋蓋機構100時,可按相反方向旋轉該旋蓋30,直至旋蓋30上的卡柱 312沿著切槽2231呈斜面的槽壁通過切槽2231而進入卡持空間70重新被栓柱223抵擋即可。
可以理解,所述墊圈50也可以省略。
可以理解,所述扭簧40與本體10的連接,也可以採用其他方式,比如在本體10的上表面 ll上形成一凹槽,於該凹槽的側壁上開設一孔,扭簧40通過其一端部穿過該孔即可與本體 IO連接。
上述旋蓋機構100通過設於本體10上的凸軸13與扭簧40配合,將本體10與旋蓋30鉸接在 一起,同時在旋蓋30上設置凸起的卡柱312,卡柱312伸入設於本體10上的滑槽17中,再通過 按鈕40對該卡柱312進行鎖持或解鎖,從而實現旋蓋30相對於本體10的閉合或開啟。
權利要求
1.一種旋蓋機構,其包括一本體、一裝配於本體上的按鈕及一與該本體旋轉連接的旋蓋,其特徵在於該旋蓋機構還包括一扭簧,該本體包括一凸軸及圍繞該凸軸開設的滑槽,該按鈕伸入該滑槽並於該滑槽內圍成一卡持空間,該旋蓋上設有一套接孔及一卡柱,該旋蓋通過其套接孔旋轉連接於該本體的凸軸上,該卡柱鎖持於該卡持空間內,該扭簧套設於該本體的凸軸上,其兩端分別相接於該本體及該旋蓋以積蓄扭力,通過操作該按鈕對該卡柱進行鎖持或解鎖以控制該旋蓋相對於該本體的閉合或開啟。
2.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旋蓋機構,其特徵在於該按鈕包括一按壓 體,該按壓體包括一按壓部以及連接於該按壓部一端部的一栓柱,該栓柱伸入該滑槽內。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旋蓋機構,其特徵在於該栓柱上設有一貫 通該栓柱兩側的切槽,該切槽用於供該卡柱通過。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旋蓋機構,其特徵在於該按鈕還包括一壓 簧,其套設於該栓柱上。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旋蓋機構,其特徵在於該本體的側部開設 有一用於裝配所述按鈕的裝配部,該裝配部包括一第一容置槽及由該第一容置槽的底壁向該 凸軸方向開設的一第一容置孔,該第一容置孔與所述滑槽相通,所述按壓部與栓柱分別容置 於該第一容置槽與該第一容置孔中。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旋蓋機構,其特徵在於該滑槽於該凸軸一 側的側壁上開設有一伸縮孔,該伸縮孔與該第一容置孔相對應。
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旋蓋機構,其特徵在於該壓簧的直徑大於 該第一容置孔的內徑,以使所述壓簧抵持於該按壓部與該第一容置孔之間。
8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旋蓋機構,其特徵在於該按壓體還包括由 該按壓部的一端部延伸的且位於該栓柱兩側對稱設置的二彈性卡鉤,該裝配部還包括於該第 一容置孔兩側對稱開設的二第二容置孔,該二彈性卡鉤分別穿過該二第二容置孔鉤持於本體 內部。
9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旋蓋機構,其特徵在於該凸軸的軸壁上開 設有一第一連接孔,該旋蓋背向該本體的表面上設有一連接壁,該連接壁上開設有一第二連 接孔,該扭簧的兩端分別卡持於該第一連接孔與該第二連接孔。
10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旋蓋機構,其特徵在於該旋蓋機構還包括 一墊圈,該墊圈套設於該凸軸上,且位於該扭簧與該旋蓋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旋蓋機構,其包括一本體、一裝配於本體上的按鈕及一與該本體旋轉連接的旋蓋,該旋蓋機構還包括一扭簧,該本體包括一凸軸及圍繞該凸軸開設的滑槽,該按鈕伸入該滑槽並於該滑槽內圍成一卡持空間,該旋蓋上設有一套接孔及一卡柱,該旋蓋通過其套接孔旋轉連接於該本體的凸軸上,該卡柱鎖持於該卡持空間內,該扭簧套設於該本體的凸軸上,其兩端分別相接於該本體及該旋蓋以積蓄扭力,通過操作該按鈕對該卡柱進行鎖持或解鎖以控制該旋蓋相對於該本體的閉合或開啟。
文檔編號H05K7/16GK101600318SQ20081030200
公開日2009年12月9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4日
發明者曄 劉, 周新權, 張旭日, 塗小華 申請人: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