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推薦巴金的家(許子東專欄)
2023-06-06 00:28:57 1
許子東
巴金的小說《家》,原先名為《激流》,最早於1931年開始在《時報》上連載。1933年5月,開明書局出版了首本《家》單行本。幾十年來,《家》的銷量超過了千萬冊,成為了最多中國人讀的小說之一。為什麼《家》會如此暢銷?本期的視頻裡,許子東老師給我們做了分析。
08:52
許子東談巴金的《家》為什麼暢銷(08:52)
《家》是中國人讀得最多的小說之一,您認為有哪些原因?
巴金最可貴的品質當然就是坦白、真誠,尤其是他晚年的《隨想錄》。巴金是1980年代以後最敢於說真話的老作家,所以巴金很罕見的是他的名聲越到晚年就越高。《家》成為中國人讀得最多的作品,這個也是非常值得討論。
一般來說最暢銷的作品有那麼幾類,一類就是,紅色經典,比方說《紅巖》(銷量)過千萬;第二個類型的銷量高,差不多是全民間的,那就是像《活著》這樣的作品,2019年統計,它連續好些年是非虛構文學的銷量榜首。餘華寫一個地主的兒子,寫到大家這麼為他悲痛,很苦、很善良,這就是《活著》。《家》不同於以上兩種,它並沒有政府行為的、有主流意識形態的推送,但也不是近幾十年的暢銷。如果以時間算的話,《家》是最經受考驗的,因為從1930年代出版一直到現在,銷量也是過千萬。
《家》
原因?第一個很簡單,寫愛情。我小時候看就是因為愛情。一般我們只認為《家》裡邊寫了三個愛情悲劇,第一個是覺新喜歡梅表妹,兩個媽媽打牌賭氣不讓他們結婚。第二個是覺慧愛上了僕人鳴鳳——是不是愛上都很難說——總之鳴鳳是愛上了少爺,最後人家要她出去做妾的時候,跳湖自殺。第三個是終於有一個好太太瑞珏(張瑞芳演的),這其實是《家》裡很精彩的一筆,就是說媒妁婚姻不一定都是壞的,掀開一塊布居然是美女,而且賢惠。可是生小孩的時候,因為老太爺剛過世,說什麼防血光之災,要弄到郊外去,所以也是悲劇。
覺新與瑞珏。1957年電影版《家》劇照
我們一般只看到這三個悲劇,我最近重看發現它有第四個悲劇,就是覺民跟琴。我小時候不懂,凡看到琴出場,就覺得光明,覺得這是小說的光明線,後來覺民跟琴就好了。為什麼說這也是悲劇?後來才發現曾經有一度高老太爺把覺民的婚事許給了一個他認識的人,因此他跟琴的婚事就不行了。老太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孫子喜歡上什麼人,他就隨便許了。之前的三個悲劇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琴跟覺民的事情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唯一的理由就是老太爺說了有這麼回事,誰也不敢再跟老太爺說了。這才是悲劇啊!後來悲劇怎麼扭轉的呢?是靠老太爺發善心,他也不是發善心,只是自己身體不好了,想見一下孫子,突然想起自己把他許配給了什麼人,覺民可能不高興了,老太爺就說,那就由他吧。話,對與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說話的人的位置。很多海外的研究家說巴金的小說淺,我說,如果這種位置越高說話的真理性越強的現象,哪一天消失了,在家中消失了,我們才有說巴金淺的奢侈。高老太爺並不是一個完全的壞人,比起克安、克定,那才是腐化。覺慧跟高老太爺最後有一次見面,評論家黃子平說是《家》中最感人的一個段落,原來覺慧、覺民都是想繼承高老太爺所遵守的禮教的,叔叔他們是破壞禮教的。
三兄弟。1957年電影版《家》劇照
所以,巴金的小說持續暢銷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寫愛情,而且愛情背後是一個家長制的權力運作。家長制,開始是家長「治」,就是家長在治理,後來變成家長「制」,家長不用治理就形成了一個權力關係。後來,巴金自己也意識到這不是年齡的問題。這種家的人倫環境滲透了權力關係,其實是講到《家》長期暢銷的第二層原因,中國人的宗教就是家。中國沒有成為宗教大國,跟所有其他宗教大的不同就是,中國人想像未來世界的渠道是通過自己的血緣,通過自己的子孫後代。錢穆早就指出過,中國老人去世前,病床旁邊最重要的不是神父,而是自己兒子的兒子,哪一個兒子的兒子沒有趕來,老人家不咽這口氣。傳到下一世去的,是我此生的血脈。哲學上我們都知道,對未來世界的想像決定現今世界的基本倫理道德和價值觀,所以,中國人對另外一個世界的想像,中國人的價值觀的核心,就被巴金的小說題目代替了,就是家。所以,他表面是寫愛情,但是背後講到中國人的宗教,這些都是小說暢銷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然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差不多看完這部小說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基本選擇,我們是做覺慧還是做覺新?覺新就是大兒子,你要有所承擔,雖然你有一定的權力,你得到一定的信任,但是你要做出compromise(妥協),你要有責任。覺慧呢,反抗很過癮,罵,造反,可是得靠覺新給他提供錢,重要的事情還得靠覺新扛著。我們在生活當中,你想想,在家裡、在學校,你是覺新還是覺慧?你是覺新忍辱負重承擔責任,還是覺慧浪漫瀟灑,不斷革命?這又是巴金的小說給我們提供的一個想像的空間。
(想要了解更多內容可以看許子東的新書《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
責任編輯:顧明
校對:丁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