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集熱器的加工方法與流程
2023-12-10 12:09:47 1

本發明涉及太陽能採能設備製造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用於太陽能熱水器上的採集太陽能的器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的用於太陽能熱水器上的採集太陽能板,一般都是用各種採光材料的膜鋪設在石板上,對直射的太陽光可以高效的收集,但對於角度不是直射時的太陽光,收集效率就很低,這樣的太陽能板只能在白天中的一個時段有較高的收集效率,太陽能收集效率不夠高。因而需要設計一種可以多角度吸收太陽光的、並且可以無散熱地傳輸熱水的集熱器,及其加工方法,以滿足整個白天所有時段對太陽光進行採集的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太陽能集熱器的加工方法,以解決現有太陽能板採集太陽能的效能受光線角度的限制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本太陽能集熱器的加工方法包括加工一種太陽能集熱器,所述太陽能集熱器包括圓管,所述圓管外套裝有一外管,所述圓管與所述外管之間由多個沿所述圓管延伸方向排列的集熱體填充,所述集熱體包括長形的兩端密封的圓筒和所述圓筒內設置的一塊長形的凸透鏡,所述凸透鏡沿長度方向上兩端逐漸縮小,所述凸透鏡的兩端分別抵接在所述圓筒兩端,所述凸透鏡為石英凸透鏡,所述圓管的管壁上設有供水通過的蜂孔,所述圓管和所述外管及所述圓筒均為聚苯乙烯材料管;
其加工包括如下步驟:
A、用石英石打磨製成凸透鏡;將凸透鏡豎直地放置在有多個模腔的注塑模的每個模腔中,用注塑機注塑出集熱體;
B、製作出如圓管和外管之間大小的環形的環筒體,環筒體的環形部分連接,在筒體的環形部分上有集熱體直徑大小的孔,在環筒體上做好定位標記;
C、製作好圓管和外管,將圓管和外管豎立起並套裝好,並在圓管和外管之間的底部放置一塊環片將圓管和外管定位,在圓管和外管上做好定位標記;
D、在環筒體的孔內裝好集熱體,將環筒體放在圓管和外管的上端,並環筒體的定位標記與圓管和外管的定位標記對齊,用壓縮空氣出氣口罩在環筒體上端,用壓縮空氣將所有環筒體上的集熱體一次性吹入圓管和外管之間的底部;
E、再次在環筒體上裝入集熱體,定位標記對齊,用壓縮空氣將所有環筒體上的集熱體一次性吹入圓管和外管之間的部分,使上面一圈的集熱體排列在下面一圈的集熱體上,如此循環直至將集熱體布滿圓管和外管之間的部分。
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太陽能集熱器的加工方法的太陽能集熱器,在圓管外設置一周設置有眾多集熱體,集熱體圓筒內的凸透鏡可以將太陽光聚焦到圓管內的水上,對太陽能進行採集;圓管壁上的蜂孔,可以使水流到圓管和外管之間,集熱體可以受到細微的水流而旋轉,圓筒帶著凸透鏡旋轉,以改變凸透鏡的接收光照的方向,每個集熱體的凸透鏡角度都不相同,不同的集熱體接收太陽光的角度不同,使整個集熱器在太陽光任何照射角度的情況下都可以接收到並聚焦到水中。本方法使用多腔室的注塑模一次性注塑多個集熱體,並且利用特殊設計的移動塊,一次性用壓縮空氣吹入一圈的集熱體,加工效率高,加工精度也得到很好的保證。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詳述:
如圖1、圖2所示的太陽能集熱器的加工方法,它包括圓管2,圓管2外套裝有一外管1,圓管2與外管1之間由多個沿圓管2延伸方向排列的集熱體填充,集熱體包括長形的兩端密封的圓筒3和圓筒3內設置的一塊長形的凸透鏡4,凸透鏡4沿長度方向上兩端逐漸縮小,凸透鏡4的兩端分別抵接在圓筒3兩端,凸透鏡4為石英凸透鏡,可以將太陽光聚焦到圓管內的水上,對太陽能進行採集;圓管2的管壁上設有供水通過的蜂孔2-1,可以使水流到圓管2和外管1之間,集熱體可以受到細微的水流而旋轉,圓筒3帶著凸透鏡4旋轉,以改變凸透鏡4的接收光照的方向,不同的集熱體接收太陽光的角度不同,每個集熱體的凸透鏡角度都不相同,使整個集熱器在太陽光任何照射角度的情況下都可以接收到並聚焦到水中。圓管2和外管1及圓筒3均為耐高溫的、透光率高的聚苯乙烯材料管。
其加工包括如下步驟:
A、用石英石打磨製成凸透鏡4;將凸透鏡4豎直地放置在有多個模腔的注塑模的每個模腔中,用注塑機注塑出集熱體。
B、製作出如圓管2和外管1之間大小的環形的環筒體,環筒體的環形部分連接,在筒體的環形部分上有集熱體直徑大小的孔,在環筒體上做好定位標記;
C、製作好圓管2和外管1,將圓管2和外管1豎立起並套裝好,並在圓管和外管之間的底部放置一塊環片將圓管2和外管1定位,在圓管2和外管1上做好定位標記;
D、在環筒體的孔內裝好集熱體,將環筒體放在圓管2和外管1的上端,並環筒體的定位標記與圓管和外管的定位標記對齊,用壓縮空氣出氣口罩在環筒體上端,用壓縮空氣將所有環筒體上的集熱體一次性吹入圓管2和外管1之間的底部;
E、再次在環筒體上裝入集熱體,定位標記對齊,用壓縮空氣將所有環筒體上的集熱體一次性吹入圓管2和外管1之間的部分,使上面一圈的集熱體排列在下面一圈的集熱體上,如此循環直至將集熱體布滿圓管2和外管1之間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