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輔臣的管家馬國禮(布衣縣令馬安禮)
2023-07-31 03:01:53 10
馬輔臣的管家馬國禮?馬安禮(1826~1898),字敬齋,號率真子,雲南省師宗縣巨木村(1966年9月27日劃隸紅河州瀘西縣)人,回族哈只(1883年到麥加聖地朝覲),中國清代後期伊斯蘭教著名學者、翻譯家,是明清之際中國「回儒」四大家之一馬德新的得意弟子和得力助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馬輔臣的管家馬國禮?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馬輔臣的管家馬國禮
馬安禮(1826~1898),字敬齋,號率真子,雲南省師宗縣巨木村(1966年9月27日劃隸紅河州瀘西縣)人,回族哈只(1883年到麥加聖地朝覲),中國清代後期伊斯蘭教著名學者、翻譯家,是明清之際中國「回儒」四大家之一馬德新的得意弟子和得力助手。
馬安禮的父親馬銓公是清乾隆時期的庠生,設館教學於亮龍潭(今瀘西縣白水鎮),馬安禮從小隨父求學,他天資聰穎,勤學好問,蒙童經典,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無不熟讀貫通,加之為人謙遜仁厚,得到同學和鄉鄰們的讚譽,也受到地方名人何桂珍、竇垿、竇欲峻的關懷。有一次,竇欲峻前往彌勒書院講學時途經亮龍潭,曾出聯「戴月荷鋤,陶先生吟一闕歸田賦」試其才學,十二歲的馬安禮順口以「騎馬拄杖,竇大人唱數聲來兮辭」對答,受到竇欲峻的誇讚:「孺子可教,果然名不虛傳,將來可做國家幹才也!」
晚清時期,國家由治世走向亂世。在雲南,由於人口增長,生產力落後;礦業衰退,礦工失業;官府腐敗,橫徵暴斂;地方團練、秘密會社、宗族勢力崛起,治安混亂;民族歧視和壓迫嚴重等社會問題十分突出,最終導致1856年至1873年杜文秀領導的以回民為主的各民族大起義,史稱「鹹同事變」。馬安禮的家鄉,在「兵馬總管」馬鵬程的帶領下,在師宗的桃園、巨木、者黑等村寨分別建立了「長勝營」、「永勝營」、「得勝營」,合稱「桃巨三營」,與廣西府(今瀘西縣,師宗、彌勒、丘北時屬廣西府管轄)官府和地方團練、地霸武裝鬥爭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結束。
馬安禮深受伊斯蘭文化和儒家出仕思想的影響,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到省城參加癸酉鄉試恩科考試,憑其才學獲第二十二名,取得舉人資格。不久,被朝廷委任為貴州安隆縣知縣。
經過十餘年戰亂,馬安禮家一貧如洗,去上任時,路費不夠,阿訇與村民商議,將村裡清真寺兩棵上百年的大柏樹賣了,得到二十兩銀子,拿給他作為旅費。他和家人牽著一匹瘦馬,馱著簡單的行李,順著東行官道來到了安隆。
安隆縣實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設置的安隆守御千戶所。清順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曆帝以此為行都四年,改稱安隆府。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稱安籠所,清雍正五年(1727年)升為南籠府,清嘉慶二年(1797年)改名興義府,1913年廢興義府置南籠縣,1922年改南籠縣為安龍縣,但當地人一直稱此地為安隆縣,故馬安禮鄉人也一直稱他為安隆縣知縣。
安隆縣位於貴州西南,是盤江八屬之地,地瘠民貧,世風強悍,受雲南杜文秀領導回民起義的影響,清鹹豐九年(1859年),境內回民在張福田領導下,聯合苗族、布依族起兵響應張凌翔、馬河圖的白旗軍起義,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軍和白旗軍對安隆縣城進行五次爭激烈奪戰,特別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月一日至二十五日安隆縣城保衛戰失利,宣告白旗軍在貴州以失敗告終。
馬安禮來到安隆縣,看到的是戰爭留下的斷壁殘垣、田地荒蕪、哀鴻遍野,這慘澹的景象與自己家鄉的遭遇何曾相似呀,他決心以己之力,紓民之困,救民於倒懸,來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之志。在縣佐、學正的接待下,馬安禮在殘破的署衙安家辦公。
馬安禮牢記宋代理學大師朱熹「世路無如貪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的為官名句,把宋代呂本中所作《官箴》裡的「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安隆任內,他招撫流亡百姓開墾荒田,恢復生產;帶領差役深入村寨了解民情,清查田畝,減免賦稅;組織紳商預先墊付農民所需要的耕牛、種子、農具,助其度過難關;組織群眾興修水利,疏浚十餘年沒有修理的招堤,重置荷花,使安隆「招堤荷花」這一景觀再放異彩。同時,他將下五屯地霸劉官箴派人送給他的500兩賄銀,用來興辦義學,獎掖人才。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安隆四境安寧,百姓樂業,開始呈現安定興旺的景象,因他平日簡樸淡然,身著補丁布衣,步履遍及安隆全境,不顧辛勞真心為民紓困解難,和百姓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被百姓親切地稱為「布衣縣令」。
安隆下五屯劉家,是在鎮壓白旗軍起義中崛起的貴州軍閥,他們聯合鄉紳,勾結官府,屠殺人民,稱霸一方,建立了盤江劉家小王朝,每任知縣上任,要先拜劉家;有疑難問題要先請示劉家,否則就行不通。馬安禮厭惡他們屠滅回民、壓榨百姓、荼毒地方,不願與他們為伍而遭到劉家冷落,三年任滿無人過問,被困在了安隆,一家人在當地百姓的接濟之下勉強度日。
一日,京城的一位官員借道安隆聽說此事,他素聞馬安禮才學超人,精通阿文和儒學,又敬佩其清廉自持、以百姓為重的品格,上京後到吏部為他說情,馬安禮才又出任貴州開泰縣知縣。到任後上司對他說:「開泰縣清水江北通湖湘,直達長江,碼頭眾多,過往商船如魚穿梭,這裡的知縣是個肥缺,你家人清貧如洗,我們照顧你到此地多掙幾個養老錢。每隻商船隻要隨便多收幾個稅銀,保證你三年內所收銀兩定可車拉鬥量。」然而,馬安禮到任後依然如故,愛民如子,嚴守《官箴》,決不多取一毫一釐不義之財。
在開泰,他一邊處理好任內事務,一邊幫助恩師馬德新翻譯整理伊斯蘭經典。家鄉父老寫信對他說:「你老了,趁還在任上應該趕快整點積蓄方便行事,難道還要我們再賣樹資助你回雲南不成嗎?」馬安禮在回信中借用明代廉吏胡守安《任滿謁城隍》的詩答道:「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神道有靈應識我,去時還似來時貧。」同時又寫道:「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買管大筆,寫些大字,睜開兩眼看看大事。」這些話歷經一百多年了,還在家鄉廣為傳頌,變成了有益的治家格言和庭訓,而馬安禮的子孫,也落籍在了開泰縣。
參考資料:
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師宗縣委員會編:《師宗歷史名人》,第77~79頁。
②曲靖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編:《曲靖回族歷史與文化》,雲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427~428頁。
③馬誠著:《晚清雲南巨變》,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3~6頁。
④雲南編輯組:《雲南回族社會歷史調查》(三)1986年12月第一次印刷,第79~97頁。
⑤王樹槐著:《鹹同雲南回民事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3),第109~13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