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電影配樂的認識(電影配樂為何能成為電影藝術中)
2023-07-10 17:04:08 1
#頭條創作挑戰賽#
電影配樂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電影藝術最豐富的意義來源之一。《信條》作曲家路德維希·格蘭森有著屬於自己的製作習慣,其作品也有較為明顯的辨識度。
導演的製作思維創造出了流動的畫面,作曲家經思考後的配樂與其搭配,共同創造出這部片子無可替代的審美功效與藝術價值。
音樂作為一門更加抽象的藝術,也藉助影像、畫面等有了具體的指向性。而電影是一門視聽結合的藝術,在視覺上不但要做到盡善盡美,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且音樂也需與其配合以至「不出戲」。
《信條》配樂的美學價值
配樂的時代感及社會思潮對配樂的影響電影音樂美學觀念的轉變與整體社會環境,以及電影工業的階段性跳躍有著直接的關係。來到 21 世紀,科技的發展也不可阻擋地推動了電影的歷史發展。技術條件的革新為電影創造出更精彩的世界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
無論是電影還是配樂的創作中,都有著時代發展的印跡。在大環境影響下,電影音樂在眾多思想的滲入後,更加突出的是極簡主義的觀念對電影音樂美學思想產生的影響。
在《信條》中的體現是導演開放了作品在藝術概念以及逆時空設定上的無盡想像空間,給觀眾一個概念後,讓觀者自主的參與對作品的建構。同時配樂也秉承這種理念,音樂以一種反覆及類似的固定節奏的形態出現,電子合成器的音色的大量運用體現出時代感和神秘感。
非人耳所適應的機械化節奏韻律以及不明顯的旋律動態的變化,都弱化了配樂中更加抒情的部分,強調了電影中所構建的世界。很好地體現了在當今這種背景環境下,音樂的發展是如何受到極簡主義的影響的。
音樂與音響進入 21 世紀的電影音樂,其美學思想體現出一種音樂和音響相互兼容的觀念,也就是音樂結構中包括了各種的音響。
如配樂大師漢斯·季默 16訪談時所說,「我希望我的音樂就是一種音響,只是它是音樂化的音響,電影中你絕對不能否認你聽不到它」。
《信條》製作的充足的預算和才華橫溢的配樂師,用優秀的音樂音效充滿整部電影。音響都被當成一種可以增強畫面效果、突出戲劇效果、激化矛盾的產生、提升觀眾刺激感的手段。
縱觀電影音樂的歷史發展進程,音樂音響化也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這也是諾蘭導演想要提供給觀眾足夠的沉浸感,並建議觀影選擇擁有杜比全景聲的影院的原因。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電影,普遍認為音樂對於敘事是從屬性質的。但我認為音樂在敘事場景之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來表達敘事,而不是作為敘事空間的附和者。
可以說電影音樂是直接作為銀幕虛幻世界的象徵,可以直接表明我們看到的世界是虛假的,但音樂作為電影敘事空間中的存在,不會使電影的敘事發生分離。
這種理念在科幻電影中可以更加明顯發現,音樂將觀眾的主觀情感判斷撤走,使觀眾能夠平靜地接受這個虛擬的電影世界,此時音樂所具備的敘事意義使觀眾更有信服感的觀影。
如果沒有相符合的音樂,電影的敘事空間將會變得不完整,比如說總不能在宇宙氛圍感十足的畫面裡來一首字正腔圓的兒歌吧。
音樂在電影的進行中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建構敘事的功能,不僅僅只是畫面在建構,兩者合二為一共同在電影中發揮作用。再次證明聲音所傳遞出的電影敘事指向的內容的不突兀,音樂和畫面的統一才合理化。
音樂聽覺心理研究
音樂作為聽覺藝術有著不同於其他藝術的特殊性。音樂欣賞不等同於僅僅只是通過耳朵將客觀的音響傳遞到大腦的聽覺神經中,它還包括大腦受到音響的刺激後而引起的心理活動。
在音樂作品創作及其影視鑑賞的過程中,也必然存在著適應於音樂藝術的審美心理活動,包括了感知能力、審美操作、審美個體、個人感情感受等心理因素,從而使音樂欣賞者獲得了不同於其他音樂藝術作品的審美感受。
本節將通過分析電影聲音和觀眾心理,也就是客觀事物和主觀感覺上的關係來反映聲音。電影中的音樂音效可以傳達影片的信息、構建影片節奏並形成特殊的審美體驗。
影片的時間地點等基本內容是靠觀眾主動獲取信息的,除畫面以外,當然需要通過聲音來循跡。
《信條》開頭部分救護車鳴笛此起彼伏,十分嘈雜的環境聲,大力沉重的低頻,厚重且無規律可循的節奏使整個畫面節奏陷入極度的緊張之中,通過聲音製造的急促感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這也是聲音在無形之中留給觀眾的記憶符號。
影片節奏不僅通過故事情節的跌宕和剪輯手段的推進,聲音也至關重要。像《信條》中最令人感到恐怖的是薩託對妻子施暴的場景,當故事即將發展到高潮時,首先配樂節奏的變化激化了矛盾的衝突。
音效和音樂同時進行,戲劇張力十足,其次高潮點加入了一個類似被人掐住喉嚨喘不過氣的呼吸聲,與心跳聲的疊加配上臺詞畫面補充了畫面信息並豐富了畫面內容,掌控住了敘事的節奏。
《信條》配樂最特殊的電子音樂主導了整部電影,大量運用非和諧音、樂音較少,有樂音也是不協和音程的旋律進行,以及聲音素材的無序組合,時不時出現令人匪夷所思的聲音。
在早期相關心理聲學實驗表明,人類的聽覺器官不僅會受到較高音頻的影響而產生較強的心理反應,還有聲音達到一種很低的頻率時,人耳分析後也會產生各種難受不適的生理心理反應。
在影院極強的低頻轟炸後,甚至可以置身其中的感受到被恐怖和絕望吞噬的窒息和恐懼,這也是電影聲音對觀眾最明顯的影響與暗示,這是僅靠畫面所不能達到的。
但因過於「硬核」的音樂和情節,配樂的抒情作用體現較少,使得角色雖有行為,但動機較為欠缺,僅僅在影片中潦草帶過。觀眾與故事情節與人物本身的聯結和代入較弱,以至於沒辦法產生共情。
綜上所述,電影聲音在技術層面上及審美體驗上都有極大的研究價值。電影聲音可以說是聽覺心理與聲音藝術的交互作用,心理聲學在電影聲音的創作應用上值得收到更多關注。
在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更應該關注聲音美學領域,為以後的實踐創作增添創新性並重視作品的審美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