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於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熱板的製作方法
2023-07-10 05:49:46 1

本發明涉及散熱部件,尤其涉及一種基於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熱板。
背景技術:
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聚光光伏、雷射、雷達等行業的迅猛發展,對高熱流密度器件散熱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不僅要維持器件有較低的溫度,還要維持良好的溫度均勻性,以使器件能夠正常的工作。
單純的微通道散熱技術不僅壓降大,而且流體沿流動方向的溫度升高而造成均溫效果差。對於單純的射流散熱技術,射流衝擊區域外的換熱係數會急劇下降,造成整體均溫效果差。當多股射流以陣列方式散熱時,相鄰射流之間會產生幹擾,使得兩股射流交匯區域的換熱係數下降,進而造成均溫效果差。將微通道散熱技術和射流散熱技術相結合,整合了兩種技術的優點,具有降溫效果顯著、均溫效果好、壓降小等優點。
目前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熱技術,所採用的通道截面形狀為矩形或圓形,尚未有截面形狀為梯形通道的使用情況。我們採用cfd軟體,經過模擬計算發現,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熱負荷的條件下,與矩形通道和圓形通道相比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熱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和不足,提供一種傳熱效果好、結構簡單的基於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熱板。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熱負荷的條件下,與矩形通道和圓形通道相比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熱效果。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基於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熱板,包括金屬基板1、金屬蓋板3;
在金屬基板1上刻有數條截面形狀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2;
金屬蓋板3蓋合在微通道2上;金屬蓋板3的邊緣與金屬基板1的邊緣密封連接;
金屬蓋板3上開有與梯形微通道2相對應的射縫4;
在對發熱器件進行冷卻時,冷卻工質從射縫4被噴射進入梯形微通道2中,依靠射流的衝擊作用和梯形微通道2中的二次流作用進行換熱。
所述金屬基板1上的梯形微通道2呈平行分布,相鄰梯形微通道2之間的間隔為0.4mm;
所述金屬蓋板3上的射縫4呈平行分布,相鄰射縫4之間的間隔為1.6mm。
所述射縫4的寬度與梯形微通道2的下底寬度相等。
所述梯形微通道2為正梯形結構,其上底寬為1.6mm,下底寬為0.4mm,高度為1.5mm。
所述射縫4為矩形結構,其長度為3mm,寬度為0.4mm。
所述金屬基板1的整體厚度為2.5mm,金屬蓋板3的厚度為1mm。
所述金屬基板1與金屬蓋板3均為矩形結構。
所述冷卻工質為水。
本發明相對於現有技術,具有如下的優點及效果:
在相同泵功率和熱負荷的條件下,與具有相同截面積的矩形通道和圓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溫度和更小的底面溫差。而且,隨著熱負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卻效果會更加明顯。同樣,當採用較大的泵功率時,梯形的冷卻效果會更加顯著。
本發明技術手段簡便易行,獲得了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熱負荷的條件下,與矩形通道和圓形通道相比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熱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常用矩形通道散熱板示意圖。
圖2為現有常用圓形通道散熱板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基於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熱板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截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梯形微通道計算所採用的局部網格分布。
圖6為常用矩形通道計算所採用的局部網格分布。
圖7為常用圓形通道計算所採用的局部網格分布。
圖8為泵功率(p=0.2w),不同底面熱通量條件下,三種通道形狀散熱板底面溫度對比。
圖9為泵功率(p=0.2w),不同底面熱通量下,三種通道形狀散熱板底面溫差對比。
圖10為熱通量(q=250w),不同泵功率,三種通道形狀散熱板底面溫度對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具體詳細描述。
實施例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於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熱板,包括金屬基板1、金屬蓋板3;
在金屬基板1上刻有數條截面形狀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2;
金屬蓋板3蓋合在微通道2上;金屬蓋板3的邊緣與金屬基板1的邊緣密封連接;
金屬蓋板3上開有與梯形微通道2相對應的射縫4;
在對發熱器件進行冷卻時,冷卻工質從射縫4被噴射進入梯形微通道2中,依靠射流的衝擊作用和梯形微通道2中的二次流作用進行換熱。
所述金屬基板1上的梯形微通道2呈平行分布,相鄰梯形微通道2之間的間隔為0.4mm;
所述金屬蓋板3上的射縫4呈平行分布,相鄰射縫4之間的間隔為1.6mm。
所述射縫4的寬度與梯形微通道2的下底寬度相等。
所述梯形微通道2為正梯形結構,其上底寬為1.6mm,下底寬為0.4mm,高度為1.5mm。
所述射縫4為矩形結構,其長度為3mm,寬度為0.4mm。
所述金屬基板1的整體厚度為2.5mm,金屬蓋板3的厚度為1mm。
所述金屬基板1與金屬蓋板3均為矩形結構。
所述冷卻工質為水。
採用商用cfd軟體對具有相同截面積的梯形通道、矩形通道和圓形通道,以水為工質,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熱負荷的條件下,進行數值計算。結果發現,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溫度和更小的底面溫差。而且,隨著熱負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卻效果會更加明顯;同樣,當採用較大的泵功率時,梯形的冷卻效果也會更加顯著。
表1:不同熱通量下,與矩形通道和圓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優化效果
表2:不同泵功率下,與矩形通道和圓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優化效果
如上所述,便可較好地實現本發明。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並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於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熱板,包括金屬基板、金屬蓋板;在金屬基板上刻有數條截面形狀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金屬蓋板蓋合在微通道上;金屬蓋板的邊緣與金屬基板的邊緣密封連接;金屬蓋板上開有與梯形微通道相對應的射縫;在對發熱器件進行冷卻時,冷卻工質從射縫被噴射進入梯形微通道中,依靠射流的衝擊作用和梯形微通道中的二次流作用進行換熱。在相同泵功率和熱負荷的條件下,與具有相同截面積的矩形通道和圓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溫度和更小的底面溫差。而且,隨著熱負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卻效果會更加明顯。同樣,當採用較大的泵功率時,梯形的冷卻效果會更加顯著。
技術研發人員:汪雙鳳;張衍俊;丁普賢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華南理工大學
技術研發日:2017.06.15
技術公布日:201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