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吸附式電梯滑輪的製作方法
2023-08-04 11:23:11

本發明涉及一種吸附式電梯滑輪,屬於電梯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電梯是一種以電動機為動力的垂直升降機,裝有箱狀吊艙,用於多層建築乘人或載運貨物。也有臺階式,踏步板裝在履帶上連續運行,俗稱自動扶梯或自動人行道。服務於規定樓層的固定式升降設備。垂直升降電梯具有一個轎廂,運行在至少兩列垂直的或傾斜角小於15°的剛性導軌之間。轎廂尺寸與結構形式便於乘客出入或裝卸貨物。習慣上不論其驅動方式如何,將電梯作為建築物內垂直交通運輸工具的總稱。按速度可分低速電梯(1米/秒以下)、快速電梯(1-2米/秒)和高速電梯(2米/秒以上)。19世紀中期開始出現液壓電梯,至今仍在低層建築物上應用。1852年,美國的e.g.奧蒂斯研製出鋼絲繩提升的安全升降機。80年代,驅動裝置有進一步改進,如電動機通過蝸杆傳動帶動纏繞捲筒、採用平衡重等。19世紀末,採用了摩擦輪傳動,大大增加電梯的提升高度。
現有的電梯滑輪在使用時穩定性差,且鋼絲繩不能實現限位,導致鋼絲繩容易脫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吸附式電梯滑輪。
本發明的一種吸附式電梯滑輪,它包含輪體;所述輪體軸向的端部設置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的一側設置有鍵槽,所述輪體的外圈上設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中部設置有鋼絲繩槽,所述限位槽的上側壁上設置有散熱孔,所述鋼絲繩槽的底部兩側均設置有吸附槽孔。
作為優選,所述散熱孔的內部安裝有散熱管。
作為優選,所述吸附槽孔為直角形。
作為優選,所述鋼絲繩槽的底部為弧形,且所述鋼絲繩槽的底部設置有耐磨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提高了鋼絲繩的穩定性,且能實現散熱,延長使用壽命,操作簡便。
附圖說明
為了易於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輪體;11-安裝孔;12-鍵槽;13-限位槽;14-鋼絲繩槽;15-散熱孔;16-吸附槽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過附圖中示出的具體實施例來描述本發明。但是應該理解,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並非要限制本發明的範圍。此外,在以下說明中,省略了對公知結構和技術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發明的概念。
如圖1所示,本具體實施方式採用以下技術方案:它包含輪體1;所述輪體1軸向的端部設置有安裝孔11,所述安裝孔11的一側設置有鍵槽12,所述輪體1的外圈上設置有限位槽13,所述限位槽13的中部設置有鋼絲繩槽14,所述限位槽13的上側壁上設置有散熱孔15,所述鋼絲繩槽14的底部兩側均設置有吸附槽孔16。
進一步的,所述散熱孔15的內部安裝有散熱管。
進一步的,所述吸附槽孔16為直角形。
進一步的,所述鋼絲繩槽14的底部為弧形,且所述鋼絲繩槽14的底部設置有耐磨層。
本具體實施方式的工作原理為:在使用時,通過安裝孔11與鍵槽12實現輪體1的連接與安裝,同時在鋼絲繩槽14用於鋼絲繩的放置,同時鋼絲繩槽14的底部吸附槽孔16能實現鋼絲繩的吸附,能提高穩定性,且在使用時,通過散熱孔15實現快速散熱,且能延長使用壽命,操作簡便,效率高。
本發明使用到的標準零件均可以從市場上購買,異形件根據說明書的和附圖的記載均可以進行訂製,各個零件的具體連接方式均採用現有技術中成熟的螺栓、鉚釘、焊接等常規手段,機械、零件和設備均採用現有技術中,常規的型號,加上電路連接採用現有技術中常規的連接方式,在此不再詳述。
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吸附式電梯滑輪,它涉及電梯技術領域;所述輪體軸向的端部設置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的一側設置有鍵槽,所述輪體的外圈上設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中部設置有鋼絲繩槽,所述限位槽的上側壁上設置有散熱孔,所述鋼絲繩槽的底部兩側均設置有吸附槽孔;所述散熱孔的內部安裝有散熱管;所述吸附槽孔為直角形;所述鋼絲繩槽的底部為弧形,且所述鋼絲繩槽的底部設置有耐磨層;本發明提高了鋼絲繩的穩定性,且能實現散熱,延長使用壽命,操作簡便。
技術研發人員:張志明;趙才龍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蘇州天宇潤電梯部件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8.01
技術公布日: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