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製作液體包裝密封條的複合薄膜材料及其製備方法與流程
2023-07-19 12:57:41 1
本發明屬於密封材料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用於製作液體包裝密封條的複合薄膜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國內無菌包裝的不斷發展,灌裝機包裝速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包裝範圍的不斷擴大,酒、醋、醬汁等酸鹼強的內裝物越來越多,目前國內尼龍共擠薄膜製備的密封條由於其存在容易拉伸和切斷性能差的缺點,所以在使用上有一定局限性。技術實現要素: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製作液體包裝密封條的複合薄膜材料及其製備方法。該方法得到的複合薄膜材料製備得到的密封條不易拉伸、容易切斷,具有較強的剝離強度、良好低溫熱封性、爽滑性和耐介質性能。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採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用於製作液體包裝密封條的複合薄膜材料,包括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所述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其中一面依次複合有第一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薄膜層、第二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所述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另一面依次複合有第三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薄膜層、第四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與第一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之間通過第一底塗劑層複合,所述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與第三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之間通過第二底塗劑層複合;所述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薄膜層與第二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之間通過第三底塗劑層複合,所述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薄膜層與第四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之間通過第四底塗劑層複合。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的厚度為17μm、所述第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薄膜層的厚度為8μm、所述第一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的厚度為11μm、所述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層的厚度為13μm、所述第三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的厚度為11μm、所述第二低密度聚乙烯樹脂薄膜層的厚度為8μm、所述第四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薄膜層的厚度為17μm,各層的厚度誤差為±3μm。一種用於製作液體包裝密封條的複合薄膜材料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操作過程:a、將所述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作為基材,在所述基材其中一面均勻塗布底塗劑構成一次複合面並過烘箱乾燥,此時淋膜機模頭依次淋出熔融的茂金屬聚乙烯樹脂、低密度聚乙烯樹脂,並同時採用臭氧發生設備將臭氧均勻吹拂在淋出的所述茂金屬聚乙烯樹脂、低密度聚乙烯樹脂的表面,在複合壓輥與麻面冷卻輥壓合作用下,所述茂金屬聚乙烯樹脂、低密度聚乙烯樹脂依次複合在所述一次複合面上,經切邊、收卷得到中間薄膜;將所述中間薄膜放入熟化室中進行一次熟化反應;b、待所述中間薄膜熟化好後進行二次複合:在複合後的所述低密度聚乙烯樹脂表面均勻塗布底塗劑構成二次複合面並過烘箱乾燥,此時淋膜機模頭淋出熔融的茂金屬聚乙烯樹脂,並同時採用臭氧發生設備將臭氧均勻吹拂在淋出的所述茂金屬聚乙烯樹脂的表面,在複合壓輥與麻面冷卻輥壓合作用下,所述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複合在所述二次複合面上,再收卷即完成了所述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其中一面的複合;將復放合好一面的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放入熟化室中進行二次熟化反應;c、重複上述操作,完成所述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另一面的複合;所述麻面冷卻輥由光輥經噴砂機作表面噴砂處理得到,所述麻面冷卻輥位於複合面上。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底塗劑成分為聚氨酯,所述底塗劑的上膠量為0.2~0.5g/m2,所述烘箱溫度為100~110℃,所述臭氧濃度為50~60mg/L,臭氧流量為5~6Nm3/h。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操作a中茂金屬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270~300℃,所述低密度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310~340℃;所述操作b中茂金屬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230~270℃。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操作a和操作b中熟化室保持恆溫40~60℃,熟化反應時間為8~10天。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1)本發明複合薄膜材料製備得到的條帶狀的密封條,在使用過程中不易拉伸、容易切斷,具有較強的剝離強度、良好低溫熱封性、爽滑性和耐介質性能,該複合薄膜材料為國內生產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關於液體無菌包裝密封條的選擇。(2)本發明製備方法中所述麻面冷卻輥是通過噴射成型工藝製造而成,當光輥的製造工藝基本完成之際,用全自動噴沙機在光輥的表面加以噴沙應力處理,使光輥的表面形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凹眼並具有光潔度,大大提高輥表面的粗糙度。本發明製備方法中使用麻面冷卻輥使得薄膜層表面粗糙度有明顯提高,大大增強了膠黏劑或底塗劑在薄膜層上的附著力,另外複合時薄膜層與薄膜層之間的黏結力增加,複合過程中薄膜易於收卷、放卷。另外複合薄膜材料表面摩擦係數與其表面的粗糙度呈直線關係,在一定條件下,複合薄膜材料表面粗糙度大,摩擦係數越小。本發明所述麻面冷卻輥使得複合薄膜材料表面粗糙度增大,摩擦係數減小,而降低複合薄膜材料表面的摩擦係數有利於增加複合薄膜材料與液體包裝袋塑料薄膜之間的結合面,有利於提高它們之間的粘合力。測試數據顯示:同樣工藝不是用麻面冷卻輥製備得到的複合薄膜材料表面摩擦係數為0.7,本發明用麻面冷卻輥製備得到的複合薄膜材料表面摩擦係數為0.4。(3)本發明所述臭氧可以加快所述茂金屬聚乙烯樹脂、低密度聚乙烯樹脂的氧化反應,進一步促使複合薄膜材料中薄膜層與薄膜層之間的複合。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技術方案做出更為具體的說明:實施例1本發明複合薄膜材料的製備:a、將所述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作為基材,在所述基材其中一面均勻塗布底塗劑構成一次複合面並過烘箱乾燥,此時淋膜機模頭依次淋出熔融的茂金屬聚乙烯樹脂、低密度聚乙烯樹脂,並同時採用臭氧發生設備將臭氧均勻吹拂在淋出的所述茂金屬聚乙烯樹脂、低密度聚乙烯樹脂的表面,在複合壓輥與麻面冷卻輥壓合作用下,所述茂金屬聚乙烯樹脂、低密度聚乙烯樹脂依次複合在所述一次複合面上,經切邊、收卷得到中間薄膜;將所述中間薄膜放入熟化室中進行一次熟化反應;b、待所述中間薄膜熟化好後進行二次複合:在複合後的所述低密度聚乙烯樹脂表面均勻塗布底塗劑構成二次複合面並過烘箱乾燥,此時淋膜機模頭淋出熔融的茂金屬聚乙烯樹脂,並同時採用臭氧發生設備將臭氧均勻吹拂在淋出的所述茂金屬聚乙烯樹脂的表面,在複合壓輥與麻面冷卻輥壓合作用下,所述茂金屬聚乙烯樹脂複合在所述二次複合面上,再收卷即完成了所述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其中一面的複合;將復放合好一面的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放入熟化室中進行二次熟化反應;c、重複上述操作,完成所述雙面電暈雙向拉伸聚酯薄膜另一面的複合;聚氨酯底塗劑的上膠量為0.2g/m2,所述烘箱溫度為100℃,所述臭氧濃度為50mg/L,臭氧流量為5Nm3/h。所述操作a中茂金屬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270℃,所述低密度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310℃;所述操作b中茂金屬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230℃。所述操作a和操作b中熟化室保持恆溫40℃,熟化反應時間為8天。實施例2本發明複合薄膜材料的製備:與實施例1的製備方法相同,僅對工藝參數進行了調整,具體是:聚氨酯底塗劑的上膠量為0.5g/m2,所述烘箱溫度為100℃,所述臭氧濃度為60mg/L,臭氧流量為6Nm3/h。所述操作a中茂金屬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300℃,所述低密度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340℃;所述操作b中茂金屬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270℃。所述操作a和操作b中熟化室保持恆溫60℃,熟化反應時間為10天。實施例3本發明複合薄膜材料的製備:與實施例1的製備方法相同,僅對工藝參數進行了調整,具體是:聚氨酯底塗劑的上膠量為0.3g/m2,所述烘箱溫度為100℃,所述臭氧濃度為55mg/L,臭氧流量為5.5Nm3/h。所述操作a中茂金屬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280℃,所述低密度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325℃;所述操作b中茂金屬聚乙烯樹脂的溫度為250℃。所述操作a和操作b中熟化室保持恆溫50℃,熟化反應時間為9天。上述實施例製備得到的複合薄膜材料的性能參數如下表所示:檢測項目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檢測方法拉斷力(MPa)≥40≥40≥40GB/T1040斷裂伸長率(%)≤200≤200≤200GB/T1040剝離力(N/15mm)≥5≥5≥5GB/T8808熱封強度(N/15mm)≥30≥30≥30GB/T2358水蒸氣透過量(g/(m2·24h))≤10≤10≤10GB/T1037氧氣透過量(g/(m2·24h·0.1MPa))≤50≤50≤50GB/T1037摩擦係數0.4±0.10.4±0.10.4±0.1GB/T10006綜上所述,本發明複合薄膜材料製備得到的條帶狀的密封條,在使用過程中不易拉伸、容易切斷,具有較強的剝離強度、良好低溫熱封性、爽滑性和耐介質性能。當前第1頁1 2 3